Drill

英国正兴起一场运动,旨在限制将说唱歌词用作刑事审判证据。

独家提供给《卫报》的研究显示,自近年来钻头音乐在英国兴起后,针对涉及音乐歌词定罪的申诉数量增长逾两倍。律师、学者、艺术家以及在说唱和钻头歌词被用作证据的案件中被定罪者日益担忧,刻板印象正在影响司法起诉。 这些人士参与的"艺术非证据"运动主张限制在刑事审判中将创作表达作为证据。该运动强调说唱音乐尤其不应被用于将当事人与罪行不当关联,除非歌词与指控犯罪存在直接联系。倡议者还呼吁在法庭上引入该音乐类型的独立专家证人,取代依赖参与起诉的警务人员,并建立防范刻板印象的保障机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教授、该领域专家阿贝娜·奥武苏-本帕博士向《卫报》提供了2005至2025年间使用说唱和钻头歌词作为证据的案例数据。2005至2018年期间此类案件仅20起,但2019至2025年初已增至33起——年均案件量增长超三倍。她指出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许多涉及音乐歌词的案件即便存在误判,也未能进入上诉阶段。 相关案件涉及谋杀、谋杀未遂、串谋严重伤害及持枪犯罪等罪名。约半数案件适用"共同犯罪"原则,多数与帮派成员身份相关。在奥武苏-本帕收集到种族记录数据的案件中,被告绝大多数为十几岁或二十岁出头的黑人青年。虽然部分上诉获得成功,但多数被驳回。 在高伟绅律师事务所近期支持的一场活动中,"曼彻斯特十人案"当事人之一阿德莫拉·阿德德吉等发言者呼吁推进司法改革。阿德德吉因警方在钻头视频中错误指认其身份遭定罪监禁1181天,直至今年1月才撤销罪名。他向《卫报》表示,尽管重获清白令人欣喜,但重启人生举步维艰——17岁时他已获得大学法学专业录取,但定罪记录彻底打乱了人生轨迹。 活动现场诗人泰罗恩·霍顿指出,刻板印象是这类起诉的核心问题。他强调说唱与其他艺术形式同为表达媒介,质疑为何检察官专注说唱歌词却忽视其他艺术类型乃至政客言论。他重申说唱绝非"犯罪摩斯密码",而是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 奥武苏-本帕补充指出,在她审查的大多数上诉案件中,音乐内容均被作为量刑加重情节。案件激增期恰逢2018至2019年钻头音乐流行度攀升,不过她明确表示钻头音乐本身并不具备犯罪属性。 英国皇家检察署已宣布将在近期启动公众咨询,制定关于在法庭中使用钻头或说唱音乐作为证据的新指南。该机构强调此类证据仅在与案件存在直接重大关联时才会被考量。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英国限制在刑事审判中使用说唱歌词作为证据运动的常见问题解答,采用清晰问答形式呈现: 基础定义类问题 1 这场运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这是由律师、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推动的司法改革运动,旨在改变法庭将说唱歌词作为证据的现行做法。倡导者认为用艺术化歌词定罪往往有失公允且存在误导性。 2 为何说唱歌词会被用作证据? 检方有时将暴力性或攻击性歌词视为变相自白,用以证明被告性格、心理状态或帮派关联,暗示歌词内容反映真实意图或行为。 3 歌曲中的自白不算有效供述吗? 未必成立。说唱艺术本质包含叙事夸张和角色扮演,创作者常虚构人物情节,如同演员塑造角色,并非真实生活记录。 争议焦点与反对理据 4 使用歌词作为证据的主要弊端何在? 最大问题在于其强烈偏见性——陪审团可能因冲击性歌词先入为主,在缺乏实质证据的情况下认定创作者具有危险性。 5 这种做法是否存在群体歧视? 批评者指出该做法过度针对年轻黑人男性及都市社群艺术家,加剧司法系统中的种族偏见。 6 歌词能否作为辅助证据使用? 理论上可行,但担忧在于歌词的煽动性可能压倒其他更可靠的证据,使案件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影响陪审团中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