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军火库:从沉没炸弹到鱼雷,被遗弃的弹药如何成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在德国近海的微咸水域深处,埋藏着一片纳粹时代遗留的弹药荒原。二战结束后,成千上万的炸弹、鱼雷和水雷从驳船倾泻而下,被遗忘在波罗的海西部吕贝克湾的浅海淤泥中。这些弹药经年累月缠绕交叠,在海底铺就一张锈迹斑斑的金属地毯。 数十年来,这座纳粹军火库始终无人问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游客涌向这片拥有细软沙滩与平静海域的度假胜地,享受摩托艇、风筝冲浪和主题乐园。而在海面之下,武器正在缓慢腐朽。 当科学家首次着手研究这些弹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有人预期会发现毫无生机的有毒荒原。来自法兰克福森肯伯格研究所的安德烈·维杰宁带领团队,首次系统记录了能在水下武器上存活的生物群落。 他们的发现令人震惊。维杰宁回忆潜水器传回首批影像时同事们的惊呼:"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已在弹药堆中安家,形成了比周边海床更密集的繁荣生态系统。这座水下大都会彰显着生命的韧性。"在本应充满毒害与危险之地竟能发现如此蓬勃的生命,实在令人惊叹。"维杰宁感慨道。 在某个震撼画面中,四十多只海星聚集在一块裸露的TNT炸药上。它们栖息在距爆炸物仅数厘米的金属外壳、引信槽和运输容器上。鱼类、螃蟹、海葵和贻贝都在陈旧武器上繁衍生息。"其生物多样性堪比珊瑚礁。"维杰宁如是说。 这些弹药支撑着重生的生态系统,包括本已稀少衰退的波罗的海鳕鱼在内的许多物种在此欣欣向荣。研究团队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的论文显示,弹药区每平方米栖息着超过4万只生物,而周边区域仅8000只。 维杰宁感叹其中的讽刺:"本应毁灭万物的武器却吸引着如此多的生命。"他补充道:"这展现了自然如何在二战这样的灾难后自我调适,生命又如何在最危险之地重觅生机。" 吕贝克湾的发现揭示了海洋生物改造人类废墟的惊人真相。虽然"城市扩张"通常被视为对自然的破坏,但在水下却可能演绎不同故事。弹药提供的坚硬表面成为珊瑚、海绵、藤壶和贻贝的家园,也是鱼类的育幼场。 战前这片波罗的海域遍布巨砾与岩礁,但几乎全被采掘用于建设。沉船、风电场、石油平台和管道等人工结构能替代部分消失的栖息地。研究表明弹药可能带来类似效益,吕贝克湾的生命爆发也可能在其他海域重现。 1946至1948年间,160万吨武器被倾倒在德国近海。成千上万人将弹药装载上驳船,部分在指定地点投放,更多则被随意抛入航道。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海洋生物如何适应这种特殊环境。 德国北海与波罗的海海底散布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弹药,包括德军战舰发射的炮弹。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武器——美国通过"钻礁计划"将退役油气平台改造为珊瑚礁;马里兰州波托马克河的一战沉船也已成为野生生物栖息地。 随着过度捕捞、海底拖网和抛锚作业导致海洋生态日益枯竭,这些遗址对野生生物愈发重要。维杰宁指出,沉船与武器遗址实际发挥着保护区功能,虽非正式国家公园,但禁止多数人类活动。因此,原本稀少的波罗的海鳕鱼等物种得以在此繁盛。 维杰宁表示,过去百年任何军事冲突区域附近海域通常都散落着弹药,全球海洋中现存数百万吨爆炸物。但由于国界限制、军事机密和档案尘封,记录这些弹药困难重重。它们既存在爆炸风险和安全威胁,又持续泄漏有毒化学物质。 自1990年代起,专家不断警告"深海危机"并敦促清除这些爆炸物。随着疏浚工程及海上风电、电缆管道等离岸项目对海底用地需求增长,清理武器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在德国等国开始清除这些战争遗骸之际,科学家正致力于保护围绕它们形成的生态系统。吕贝克湾的清理工作已启动,维杰宁建议用混凝土结构等更安全的替代品置换危险弹药残骸。他希望吕贝克湾的模式能为其他地区树立典范,证明最具破坏力的武器也能成为新生命的基石。 正如1944年关岛战役中遗失的美军坦克履带,如今已成为阿桑海滩外的珊瑚栖息地,这些战争遗存正以特殊方式延续着生命的传奇。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水下废弃弹药如何成为海洋栖息地的常见问题解答,采用清晰自然的叙述风格: 初级篇 基础问题 1 什么是水下军火库? 指被遗弃在海床上的旧式军用武器,如炸弹、鱼雷和水雷,通常是战争或军事演习后的遗留物 2 危险品如何成为栖息地? 这些金属制品随时间锈蚀分解,形成缝隙与坚硬表面。在广袤的沙泥质海床上,这些结构犹如人工礁石,为生物提供藏身、居住和觅食的场所 3 海洋生物栖息在爆炸物上不危险吗? 若弹药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确实危险。但许多弹药已浸泡数十年趋于稳定。主要风险来自可能引发爆炸的物理扰动,化学物质缓慢渗漏则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