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giarism

TikTok上一位网红未经允许就抄袭了我的生活经历。尽管社交媒体常鼓励模仿,但这次确实越界了。| 埃斯米·休伊特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时期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经历。文章在一家全国性报纸上发表三天后,一位朋友发来一连串消息,提到某TikTok视频。一位网红正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刚听二十秒我就震惊了——她竟一字不差地向两万名粉丝复述我文章中的整段内容,却丝毫未注明出处。 当初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曾因公开如此私密的细节而忐忑不安,害怕遭受评判。但我觉得分享自身经历很重要,或许能帮助有类似遭遇的人。可我万万没想到,竟有人会将我的文字盗用为自己的人生。 这位网红谈论的是自己的收养经历,却直接照搬了我描述内心感受的段落。她复述了这样的句子:"二十岁出头时,我通过Tinder上的匹配数和发短信的男生数量来衡量自我价值",还提到"曾想象过在中国度过童年、由亲生父母抚养的情景"。她使用我的原句发布视频,甚至当粉丝在评论区称赞时还欣然致谢。我明白模仿或许是种恭维,但这分明是盗窃。 我在她视频下评论:"你知道什么是抄袭吗?"不久后,她丈夫在Instagram上私信我,称我"不是当时唯一被收养的亚洲人",嘲讽我"没什么特别",甚至反诬我抄袭他妻子的视频。我骂了他们疯子后立即拉黑。 此后我觉得必须发声。第二天早晨,我自制TikTok视频,将她的片段与我的文章并列展示,揭露抄袭行为。对此,夫妇二人发布视频坚称:"她的故事和经历也是我的故事和经历…我没有偷她的故事"。几小时后,她又发视频为使用我的文字道歉,表示无意伤害他人感情,还私下发消息致歉。 抄袭——即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文字或观点——在多数领域都是严重过错。大学时我们就被教导,过度引用他人作品而不标注来源可能遭开除处理。规则很明确:禁止抄袭。 但在社交媒体上,规则模糊得多。TikTok声明版权保护"原创作品"并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但同时表示版权不覆盖核心思想。例如,某人可能拥有电影版权,但不拥有其剧情或主题的版权。Instagram鼓励原创内容,但除非原作者发现并举报,抄袭行为往往不被察觉。YouTube虽有视频扫描系统供版权方设定规则,但作品被网络盗用的普通创作者仍缺乏保护。 社交平台依靠模仿蓬勃发展。原创性弥足珍贵,而真正新颖的内容出现时,往往几小时内就被成千上万人复制,几乎无人注明原作者。 媒体评论人兼游戏博主哈里·布鲁伊斯...2023年,YouTube博主Hbomberguy发布的抄袭主题视频意外爆红,至今收获超3800万次播放。视频中,他列举了17个知名创作者盗用普通网友或论坛内容的案例,指出抄袭者常自以为比原作者更高明,认为"你的创意被你浪费了——放在我的视频里会精彩得多"。 新人创作者需要内容积累受众,而成熟创作者依赖广告收入,迫于快速产出内容的压力。任何创作——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需要时间精力,但行业激励机制往往追求高速量产。虽然观众理论上看重原创性与新颖构思,但日更需求使持续创新变得不切实际,这导致部分人选择复制或模仿他人。 灵感借鉴与窃取的界限常模糊不清。当人们改编真正原创的创意并融入个人特色时,会催生表情包和圈内梗。一旦创意被广泛复制,就会形成风潮,而其源头则被遗忘。例如"Jet2假日无敌"话题已衍生约290万条视频——创作者取用Jet2holidays广告音频,搭配帐篷起火或人员坠海等灾难场景,将原素材彻底重塑。 另一方面,创意一旦上网,就常被视作可随意取用的公共素材。我的维权视频爆火后,数千评论者支持我并探讨网络抄袭现象。其他创作者就此事制作"八卦解说"视频时,事件已自带传播生命力。虽然欣慰于引发广泛讨论,但我不禁质疑他们的动机:究竟是为揭露抄袭,还是纯粹追逐流量? 理想状态下,网络应是分享故事与创意的空间,让灵感激发更多创造力。注明出处至关重要——它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新创意扎根于旧成果,让他人的心血得到尊重。当创作者获得应有署名时,他们或许会更积极投入原创,而非因害怕作品被窃而急于生产可传播素材。原创性值得被赞美,而不应仅仅被当作爆款素材挖掘。 埃斯米·休伊特是一名自由记者。 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问题** **Q1 TikTok上有人抄袭我的人生故事意味着什么?** A 意味着对方未经允许将你的个人经历当作自己的内容发布,通常是为了博取关注或吸粉。 **Q2 为什么抄袭他人人生故事是问题?** A 这种行为既不尊重人、侵犯隐私,也可能让你感到被暴露或曲解,某些情况下甚至涉及版权或个人权利侵权。 **Q3 如何判断自己的故事被抄袭?** A 注意那些复刻你人生特殊事件、具体语句或独特细节的视频,有时粉丝或朋友发现相似性也会提醒你。 **Q4 怀疑被抄袭后第一步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