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e

失业者应引领这场运动:一位20世纪20年代伦敦的勇敢牙买加记者。

1919年夏天,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展现了美国动荡的惨淡景象。在餐车当服务生的克劳德·麦凯如此恐惧,竟在笔挺的白色制服下藏了一把左轮手枪。这个被称为"红色夏天"的动荡时期,种族暴力浪潮席卷全美。 整个西方世界,成千上万的一战老兵返乡求职,其中包括曾为盟军作战的黑人士兵——他们原以为军功能换取平等权利,却遭遇残酷幻灭。就业与劳工竞争暴露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全美各地爆发骚乱与私刑。1919年4月至11月间,数百人(多为非裔)丧生,数千人受伤。28岁的牙买加移民、初露头角的诗人麦凯深受震撼,后来回忆道:"那是我首次直面如此赤裸的种族仇恨,难以言表。我曾听闻美国存在偏见,却未料竟如此刻骨。" 这段经历深刻塑造了他的创作。在红色夏天的骚乱中,他写下铿锵十四行诗《假如我们必须死去》。这首由马克斯与克里斯特尔·伊斯特曼创办的左翼杂志《解放者》于1919年发表的诗作,被誉为"美国黑人的马赛曲"。结尾句"如男子汉直面凶残怯懦的群敌/虽被逼至绝境,仍要奋起反击!"奠定了麦凯的文学地位。经主流黑人报刊转载后,他被尊为"人民的诗人"。 《假如我们必须死去》开启了麦凯与伊斯特曼夫妇的终生合作,他们不仅编辑出版推广其作品,还提供经济支持。但这首诗也引来司法部对非裔激进主义的调查,认定其具有煽动性。 夏末,麦凯辞去铁路工作,在曼哈顿工厂入职并加入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多数人认为司法部压力促使他于1919年9月离美赴英,但麦凯后来称此行源于文学赞助者的资助及对"真正文化故乡"的向往。 在英国,麦凯发现"文学英格兰"的幻想破灭——种族暴力已跨越大西洋。1919年秋,伦敦、利物浦、加的夫等地爆发骚乱,造成五死数十伤。历史学家杰奎琳·詹金森指出,这些骚乱源于战后排外情绪:"在持续四年反德宣传后,深色皮肤者成为战后怨气的合法靶子。" 帝国煤炭贸易吸引各国海员聚集英伦港口。据作家斯蒂芬·伯尔估计,19世纪末英国4500万人口中至少有1万非白人,最大社群位于伦敦港区、加的夫等港口城市。他们的存在引发关注:一战前夕,退休船长在《海事评论》报发起反外籍海员运动,漫画将英格兰象征约翰牛描绘成被耳环野人拽下悬崖的形象。 战争期间,海港社群因非洲、西印度群岛等地船员加入而扩大。但战后就业歧视引发骚乱——工会禁止非白人船员在英国商船工作,骚乱升级为对非白人住所商铺的袭击。战时衣食价格翻三倍的经济环境下,失业者将非白人当作替罪羊。 最严重的暴力发生在利物浦,暴民迫使700多非白人躲进中央监狱寻求庇护。当地《环球报》称一名黑人青年被推入海中,白人码头工"投石直至其沉没"。《利物浦回声报》补充遇难者是皇家海军军人查尔斯·伍顿,警方救援时他被石块击中头部溺亡,无人被捕。 麦凯开始感到英国境况不逊于美国。在伦敦觅居无果,他最终落脚"天使区附近肮脏小巷",酒馆常拒其入内,屡遭辱骂甚至殴打。 麦凯寻找类似哈莱姆的文艺圈,最终在德鲁里巷发现非白人士兵俱乐部。他结识"几位有色人种美国人、东印度人和埃及人",听他们讲述英军与伦敦街头的种族主义。他带新朋友阅读《危机》《信使》等美国刊物,并应《黑人世界》主编哈里森之邀撰写伦敦生活系列。但因描述俱乐部女主管"居高临下的白人母性态度"而激怒对方。 被俱乐部拒之门外后,麦凯通过萧伯纳获得大英博物馆阅览证,又经引荐加入伦敦国际社会主义俱乐部,结识《每日先驱报》主编兰斯伯里等左翼知识分子。他形容这里"充满激进左派教条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期间他偶遇西尔维娅·潘克赫斯特——这位激进左翼周刊《工人无畏舰》的主编,其报纸融合新闻、全球分析、工人阶级生活及诗歌,每周触达两万东区读者。 潘克赫斯特早已通过伊斯特曼夫妇熟知麦凯。1919年9月,她在《无畏舰》以"黑人诗人"为题重刊麦凯诗作,包括《假如我们必须死去》。麦凯形容她"身材如维多利亚女王般娇小,长着不羁青铜长发...眼中燃烧着近乎狂热的火焰"。在骚乱高峰期的社论《伦敦港区刺杀黑人事件》中,她质问追猎黑人者:"岂不知资本家强占黑人土地牟利?改善自身处境不比刺杀黑人更有意义?" 这番话深深触动麦凯。他加入潘克赫斯特的工人社会主义联盟,称她为"熟练的鼓动家",二人发现彼此理念相合。1920年4月,潘克赫斯特聘请麦凯担任劳工记者,提供食宿。他首项任务即调查伦敦码头紧张局势,采访各族裔海员,报道罢工工会会议,并编译外刊批评英国政策的文章。 麦凯将大英帝国视为国际社会主义最大障碍,在首篇封面文章中主张殖民地独立运动将推动世界共产主义。他笔耕不辍,发表大量散文、书评与叛逆诗作,多使用笔名——既因担心诗歌影响求职,也因苏格兰场监视工人社会主义联盟。 通过麦凯的贡献,《无畏舰》在主流媒体污名化有色人种时期提供了黑人视角。一战后,伦敦的《非洲时报与东方评论》等少数族裔报刊迅速消失。 1920年4月,法国因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占领莱茵兰城市,西非士兵占法军2%。当法国摩洛哥与塞内加尔部队向抗议人群开火时,《每日先驱报》成为唯一强调部队种族的英媒,头条标题"法兰克福血染街头:法国黑人士兵用机枪扫射平民"引发全球愤慨。记者莫雷尔连续发文指控"原始非洲野蛮人"实施强奸传播梅毒,尽管后来承认缺乏证据。 麦凯愤而致信《先驱报》,主编兰斯伯里以篇幅为由拒登,潘克赫斯特则在《无畏舰》刊发《黑人的回应》。麦凯质问工人报纸为何执迷于黑人性事,指出梅毒在各族士兵中皆存,警告此类宣传将加剧种族暴力。 麦凯与同事在工人集会分发两便士的《无畏舰》。1920年夏特拉法加广场的爱尔兰新芬党集会上,他系绿领带售卖报刊,被亲切称为"黑墨菲"或"黑爱尔兰人",英国情报机构已密切关注其关于爱尔兰的文章。 潘克赫斯特予麦凯极大信任,任其报道自由发表激进诗作。她外出时麦凯常代行主编职责,1920年秋他致信友人抱怨工作过量:"潘克赫斯特归国后使我无比忙碌,她善变的个性带来各种挑战,出版常规工作多落我肩。" 二人亦有分歧。麦凯曾发表矿工领袖斯米利盛赞文章,被潘克赫斯特提醒报纸政策应批判而非赞美工运领袖。他关于附近锯木厂罢工的报道也被压下——麦凯指控厂主兰斯伯里雇佣非工会工人,并点明其与《每日先驱报》主编的亲属关系。潘克赫斯特的苦衷在于:早年她逃避逮捕时,正是兰斯伯里用木材车将她偷运出城,且欠其亲属乔治·兰斯伯里印刷费。麦凯讽喻:"毕竟资本报刊会因资本原因拒稿,激进报刊亦会因激进原因拒稿。" 1920年7月,潘克赫斯特偷渡赴俄参加共产国际二大时,麦凯再代主编之职。他以笔名发表《黄祸与码头工人》,描绘东印度码头"成群白、棕、黑肤色海员惆怅等待缺员船舶"的景象,详述码头工作的不稳定与工人家庭的贫困,强调资本主义使被标为'异族'者相互敌对。文末主张国家财富不在西区而在东区,失业者应带头冲击码头仓库解决就业。 麦凯还策划了1920年10月16日刊的封面文章,由皇家海军水兵化名撰写,揭露码头工人微薄收入与飞涨的装备价格,呼吁建立"保卫工人阶级的红色海军",质问:"当靠你们战争牺牲获利百万的资本暴君碾压你们的阶级时,你们会袖手旁观吗?" 当局视这些文章煽动阶级冲突。工人社会主义联盟长期触怒安全机构,当局借布尔什维克主义恐慌关闭这份所谓"共产党喉舌"。1920年10月18日,《无畏舰》办公室遭突袭。刚返英的潘克赫斯特被盘问皇家海军消息源时,麦凯将《猎人》文稿藏入袜中溜过警方视线,后冲入马桶。潘克赫斯特因煽动皇家海军罢工被捕。 与麦凯合作编译外刊的芬兰职员维尔海姆同时被捕,警方查获潘克赫斯特致列宁的信件,揭露其布尔什维克秘密信使身份。维尔海姆因未登记外侨入狱六月后被驱逐,潘克赫斯特以煽动罪判囚霍洛威监狱六个月。《无畏舰》发行十年后于1924年停刊。 麦凯恐遭逮捕,于1921年初潘克赫斯特入狱当日离英赴美。伊斯特曼夫妇聘其担任《解放者》副主编,使他成为白人运营杂志中唯一的黑人编辑。麦凯后来写道,伦敦《无畏舰》的经历为此职奠定基础。 1922年春,麦凯最负盛名的诗集《哈莱姆暗影》出版。不久因不满马克斯·伊斯特曼对反殖民努力不够重视,他离美赴俄,渴望亲眼见证列宁的"伟大实验"。 在俄期间,他与苏里南黑人共产主义者胡伊斯伍德在共产国际四大发言,探讨全球工运中黑人工人的作用与潜力,成为首位就此议题在共产国际演讲的黑人。他们还论述了英法在一战中对黑人部队的剥削。 1919至1922年间,麦凯通过新闻工作聚焦欧美黑人劳动者困境。到1922年底,他陷入身份危机,不堪代表整个种族的重负。其活动不仅受英国警方监视,更被FBI密标为"著名激进分子",调查他与世界产联及潘克赫斯特的联系。 为逃避迫害,麦凯拥抱所谓"流浪精神"——专注诗歌与旅行。1923年5月赴柏林时,他身着格纹西装成为卡巴莱酒吧常客。当恶性通胀吞噬朋友数月前寄来的款项后,他转赴法国创作了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关于一战老兵重建生活的畅销书《哈莱姆之家》(1928),以及灵感源于1926年马赛经历的《班卓琴》(1929)。这些作品与诗歌共同确立了麦凯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地位。但他始终过着流亡贫瘠的生活,因共产主义经历不愿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