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莱坞哀悼罗伯特·雷德福之际,为何我们仍难启齿谈论男性之美?
本周以89岁高龄逝世的罗伯特·雷德福,不仅是好莱坞最负盛名的巨星——兼具演员与导演双重身份——更被BBC誉为"拥有令人无法忽视的全美式英俊容貌"。在"新好莱坞"时期崛起的他,凭借金色卷发、坚毅下颌线与温暖笑容具备经典男主角的所有优势,但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却是其表演才华与热忱。 1969年他与保罗·纽曼合作出演神枪手"虎豹小霸王"迎来事业突破。尽管编剧威廉·高曼曾不屑地称其为"又一个加州金发男",雷德福很快证明了自己绝非徒有其表。诸多悼念中都提及:他超越了英俊皮囊,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真正举足轻重的人物。 雷德福常淡化自己的美貌,抗拒"性感符号"的标签。但他始终保持着优雅风范——英国《金融时报》在他逝世前发布的专题文章曾盛赞其无可挑剔的着装品味。然而他将外貌视为桎梏,在1974年《纽约时报》采访中直言"魅力形象是真正的障碍",苦恼于容貌时常掩盖其专业成就。 如琼·贝克威尔等评论家惊讶地发现,这位美男子竟如此严肃对待表演——仿佛美貌与才华必然相斥。这种将吸引力与其他品质对立化的倾向令人费解。事实上,人是多维度的:好看皮囊仅是特质之一,绝非能力或品格的缺陷。 当然,雷德福的遗产远不止于容貌。他是技艺精湛的演员,通过圣丹斯电影节扶持独立电影,更是环保与社会事业的倡导者。但外界对其外型的过度关注,始终与他精心构建的职业身份相悖。他主动寻求复杂角色——如《总统班底》中的调查记者,甚至拒绝出演《往日情怀》直至角色被改写得更具层次与缺陷。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雷德福。R&B歌手德安杰罗的才华就常被其性感符号的身份掩盖。我们对于男性美的讨论——以及社会对其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性别,性感符号往往成为狭隘审美标准的标尺,被用作媒体与商品的营销工具。这种物化忽视了他们完整的人格,让背负此类标签者产生被简化甚至脆弱之感。 性感符号或美丽标志背后藏着沉重负担。这些人物虽被仰慕、嫉妒或渴望,却也为他人提供慰藉——他们的美可被视作幻想或遥远目标,是他人背负而我们能安全远观的重量,即便这意味着聚焦当事人自己未必在意的部分。 这种负担历来更多压著名女性身上。帕梅拉·安德森、玛丽莲·梦露或杰恩·曼斯菲尔德等人承受的严密审视、个人悲剧与物化遭遇已广为人知。但我也思索美男子们的体验——其中许多人如雷德福般,公开表达过对自身容貌关注与性化现象的不安乃至抗拒。 人们常假设直男性本质具有征服导向——吸引力意味着更容易获得女性青睐。这或许使某些人坚信没有男性会因外貌关注而不安。但基努·里维斯、斯特林·K·布朗等演员都积极尝试摆脱性感符号身份,尤其当如雷德福一般,这种身份妨碍他们被严肃视为艺术家时。 我记得布朗在政治惊悚剧《天堂》中的艾美奖提名表演,在社交媒体上被简化为淋浴亲密戏段,传播只为称赞其身材。更早时,《实习医生格蕾》中半裸戏奠定性感符号地位的杰西·威廉姆斯,发现观众偷拍其百老汇剧裸戏上传网络时曾愤慨直言。 性与美在艺术中自有其位,也确实助推过这些男性的职业生涯。但它们从不是定义个体的全部。对有些人而言,这种关注可能导致更暗黑的境遇。以新灵魂乐艺术家德安杰罗为例:这位掌握多种乐器、拥有丝滑歌喉的音乐天才,在发布裸身出镜的《无题(感觉如何)》MV后,艺术成就完全被性感符号形象掩盖。该MV被誉为唤醒千禧代女性与男同群体性觉醒之作。为挣脱肉体偶像的桎梏、争取灵魂乐传奇的认可,德安杰罗隐退乐坛十一年并与毒瘾抗争——他在2012年《GQ》采访中坦言此事。可预见的是,当他不再棱角分明地回归时,公众对其体型的评论变得格外刻薄。 这并非说男性美——如同所有美——不该被赞美。但我们似乎缺乏语言或真知去理解男性拥有惊人容貌的真实感受。而当他们试图表达不适或疏离这种形象时,我们往往又将其拽回同一个狭隘框架。雷德福深知自己英俊,却拒绝被外表定义,即便死亡亦如此。为何我们总是难以自控?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是关于罗伯特·雷德福遗产背景下男性美主题的常见问题列表 初级问题 问:男性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它指男性的外在吸引力,但超越单纯容貌。通常包括魅力、自信与气场等特质——这些在罗伯特·雷德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问:为何现在突然成为讨论话题? 答:雷德福等标志性人物的离世往往引发对其遗产的反思。他备受推崇的容貌迫使我们直面为何通常不如公开赞美女性美那样颂扬男性美。 问:讨论男性外貌是否显得肤浅? 答:因守旧的社会规范,可能产生这种观感。我们常被教导男性价值在于行动、事业或力量而非外貌,使得这类讨论显得陌生或浅薄。 问:认可男性美与物化男性的区别何在? 答:认可是欣赏,如同认可艺术家的技艺;物化则将人简化为仅供消费的身体部位。关键在于尊重——欣赏雷德福的美貌应作为其艺术人格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特征。 进阶深度问题 问:男性凝视概念如何影响此事? 答:男性凝视理论认为视觉媒体常从异性恋男性视角物化女性。由于男性美传统上非为此视角创作,它存在于文化盲区,导致自然讨论更为困难。 问:雷德福本人是否抗拒"美男子"称号? 答:确实。包括他在内的同时代演员常淡化外貌以求被严肃视为艺术家。这强化了"男性美与才华互斥"的观念,成为讨论受阻的核心原因。 问:男性气概在此扮演什么角色? 答:传统男性气概常将注重外貌等同于虚荣或软弱。欣赏男性容貌可能被错误关联到性吸引力,触及社会中仍存在的恐同偏见。 问:新一代男性名人是否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