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den

在瑞典,维京人已然回归,但如今他们正于纷乱世道中寻求安稳。

"向雷神索尔致敬!"女祭司和追随者们站成一圈,高举盛满蜂蜜酒的角杯。我们聚集在斯德哥尔摩附近松林间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就是我们的神庙,而眼前长满青苔的巨石便是祭坛。令我宽慰的是,祭品并非活物,而是经过加工的食品。一位纹身壮汉从背包里取出马蹄形红肠举向天空,哥特风女孩打开装满锤形饼干的塑料盒。女祭司递给我几粒亚麻籽撒向祭坛——那里早已铺满苹果和自制蜜酒等贡品。 这场秋日祭典约有十余人参与,旨在致敬北欧神话中执掌丰收与风暴的雷神索尔。经历严重夏旱后,多数人前来祈雨,也有人为失业困境或患病亲人寻求力量。穿汗湿衬衫的中年男子似乎想通过仪式拉近与波西米亚风妻女的距离。而我之所以到场,是因为脸书不断推送异教活动——这令我这个笃信现代医学的无神论者困惑不已。刚结束五年旅英生活归国的我,社交圈本应充满伦敦友人与英式幽默,算法却执着地引导我探索本土的新北欧祭祀。森林中两位看似幼儿园教师的普通中年女性暗示着,这场运动可能比想象中更主流。 中世纪基督教化进程曾使维京时代的异教信仰几近湮灭,如今瑞典人正致力复兴传统。虽未成全民风潮,但两大注册组织"北欧阿萨神族社区"与"瑞典传统信仰协会"已汇聚约2700名成员,脸书粉丝达1.6万。他们在全国设立20个分支,提供命名礼、婚礼、葬礼等仪式,并定期在林间举办小型祭祀,年度庆典更能吸引约300人参与。 今夏瑞典批准了千年首个异教墓园:位于莫尔科姆基督教墓园旁的三座船形草丘已收到50份安葬申请。信徒们更筹款10.8万克朗(8740英镑),准备在维京文明中心旧乌普萨拉建造神庙,彰显着少数派信仰争取权益的决心。 在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瑞典,这种发展令人惊讶。历史暗示这或是存在危机的前兆——19世纪初瑞典失去芬兰后,知识分子曾借维京传说构建以勇武为核心的民族认同,这种意象后来被纳粹挪用。尽管当今异教复兴易被联想为民族主义与排外情绪的产物,但官方组织明确反种族主义,2017年更曾驱逐发表种族言论的领袖。与重拾传统一同被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北欧万物有灵论正发展为异教圈的重要神学。或许这种生态化解读正是对气候危机的回应——连北方国度也日益频繁遭遇山火、旱涝,复兴濒危信仰或能缓解人们对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焦虑。 北欧异教会持续存在吗?在冰岛,它已成为基督教之外的第二大宗教,雷克雅未克的神庙将于2026年开放;丹麦自2009年设立的异教墓园至今犹存,当地政府邮件确认截至2025年已有13人安息于此。 尽管很容易将维京异教复兴视为闹剧,但怀旧本就是当代文化的通病——无论是复兴千禧时尚、70年代音乐、50年代主妇风还是前工业时代田园梦。这些身刻卢恩符文、编着发辫的异教徒或许看似极端,但他们在一个动荡世界里对永恒感的追寻,与我们并无本质不同。 斯德哥尔摩调查记者西莉·克里斯蒂安森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维京人回归现代瑞典的虚构情景问答: 基础篇 1 维京人回归意味着什么? 此为虚构设定,想象8-11世纪的维京人突然现身当代瑞典并尝试适应现代社会。 2 他们为何追求稳定? 穿越到拥有尖端科技与全球秩序的新世界后,原有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他们与任何人一样渴望安定。 3 这是真正的维京人吗? 设定中确为维京时代原住民,保留着原始语言与文化信仰,由此引发剧烈文化冲突。 4 现代瑞典最令他们震惊的是什么? 数字科技、和平统一的瑞典现状以及全球化多元文化规模都将带来冲击。 适应篇 5 他们如何适应现代职业? 可能倾向发挥铁匠、木匠、航海等传统技能的领域,但学习税务与数字货币经济将是重大挑战。 6 最欣赏哪些现代便利? 室内...
Sweden

瑞典历史教堂启动五公里迁移至新址工程。

经过八年规划、耗资约5亿瑞典克朗(3900万英镑),瑞典北部一座教堂于16日开始缓慢迁移5公里,为欧洲最大地下铁矿的扩建让路。迁移前还举行了清晨祈福仪式。 这座重达672吨的基律纳教堂是瑞典信义会教堂,建于1912年,将在两天内以每小时0.5公里的速度迁移至新址。此次迁移是这座北极圈内小镇整体搬迁这一持续数十年浩大工程的一部分。由于国有矿业公司LKAB运营的铁矿导致地面沉降,整个小镇面临被吞噬的风险。 包括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在内的逾万名民众预计将站在特意拓宽的街道旁,目送这座红色木制建筑完成迁移。上周末,工作人员已成功进行了30米距离的迁移测试。 沿途设置了数十个摄像头,方便瑞典及全球各地民众观看瑞典电视台所谓的"教堂大迁移"——一种新型的"慢电视"。该教堂由古斯塔夫·威克曼设计,是瑞典最珍贵的历史建筑之一,其建筑外形酷似萨米族的传统帐篷。 17日将举行教堂礼拜和咖啡聚会,试图打破最大规模教堂咖啡活动的世界纪录。现场还将举办音乐表演,包括歌手Carola的音乐会。 教堂预计将于明年年底在新址重新开放,但整个小镇的搬迁要到2035年才能完成。该教堂是LKAB公司所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事件"中搬迁的23座文化建筑之一。矿业公司为居民提供了经济补偿或重建受搬迁影响房屋的选择方案。 铁矿扩建项目遭到一些萨米人批评,他们担心土地分割会使驯鹿放牧更加困难。 LKAB项目经理斯特凡·霍姆布拉德·约翰松告诉法新社:"对于教堂,我们决定最好整体迁移。我们看到了这样做的价值。我们怀着极大的敬畏之心对待这个项目。这不仅仅是任何一座建筑——它是一座教堂。"由已故瑞典王子欧根创作的粉彩风景画祭坛画和拥有2万多根音管的管风琴被仔细包裹以备迁移。教堂原址周围的地面被挖开,以便在下方放置横梁。 霍姆布拉德·约翰松解释说:"教堂支撑在横梁系统上,两排拖车被滑到横梁下方。"独立的钟楼将于下周迁移。 常见问题解答当然,以下关于瑞典历史教堂迁移的常见问题清单旨在为各类读者提供清晰有用的信息。 基础问题 问:为什么要迁移整座教堂? 答:因大规模采矿导致地层下陷,为保护教堂免遭损毁,将其迁至地质稳定的新址。 问:是哪座教堂? 答:基律纳村19世纪白色木制教堂,常被称为基律纳教堂(Kiruna kyrka)。 问:如何移动如此庞大的建筑? 答:通过液压顶推装置,使安置于特制钢轮架上的教堂沿临时轨道缓慢滑行。 问:迁移距离与速度? 答:总距离约5公里(3.1英里),为确保安全稳定,以每小时0.3米(10英尺)的极慢速度移动。 问:此类迁移是否史无前例? 答:虽大型建筑迁移属成熟工程技术,但如此规模且具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迁移仍属罕见壮举。 技术性问题 问:最大工程挑战是什么? 答:核心难点在于保持建筑结构完整性、应对高程地形变化,以及保护精密内饰免受振动影响。 问:项目资金规模与来源? 答:整体城镇搬迁项目(含教堂及其他建筑)耗资数十亿瑞典克朗,主要由造成地层下陷的国有矿业公司LKAB承担。 问:原教堂地基与墓园如何处理? 答:建筑将与原地基分离,相邻墓园将作为纪念地保留于神圣原址,新城镇区域将另设墓园。 问:迁移后教堂会保持原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