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tive industry

在与中国的汽车芯片争端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荷兰大臣表示:"我会重复每一个行动。"

围绕一家中资荷兰芯片制造商未来的一场激烈争执,险些扰乱全球汽车产业。处于冲突中心的荷兰经济大臣将这场争端称为"对欧洲和西方的警钟"。文森特·卡雷曼斯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披露,这场持续六周的贸易对峙如何让世界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对华依赖的风险。 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表示,欧盟与北京方面围绕安世半导体(Nexperia)及其关键汽车芯片供应持续六周的对峙,给世界领导人上了关于依赖中国的一课。他对这场对抗毫不后悔,即便事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他说:"各方都非常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像一部经济惊悚片。" 他首次详细叙述了这场贸易争端的来龙去脉,回顾了与德国同行、汽车行业和美国的高层讨论,以及暗示安世半导体正将其部分业务从汉堡迁至中国的机密报告。 这场冲突始于9月30日,当时荷兰以"欧洲经济安全"面临风险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监管控制。这一基于一项之前未使用过的冷战时期法律的监管控制决定,是两天前在荷兰政府最高层经过彻底法律审查后做出的。 卡雷曼斯否认美国施加了任何影响。美国在9月29日将安世半导体列入面临进口管制的公司名单。他坚称:"我们绝对没有被美国人推动或施压……我们从美国人那里听到的是,他们即将面临政府停摆,希望确保安世半导体被列入名单。" 荷兰的干预引发北京的强烈反应,中方对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芯片实施了为期四天的禁令,其中大部分是成品。此举扰乱了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导致墨西哥的生产停顿,欧盟生产商也警告称,他们"几天内"就会停产。 随着特朗普与习近平上月底在韩国达成协议,允许北京恢复对欧洲的芯片供应,危机似乎已经消退——至少目前是这样。 卡雷曼斯表示:"就短期而言,现在有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当局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但他强调,"如果我处在同样的位置,根据我现在知道的情况,我会再次做出同样的事情。" 安世半导体以前是飞利浦(Philips)旗下公司,2018年被中国的闻泰科技(Wingtech)收购。2023年,当美国告知荷兰,闻泰科技正被考虑列入构成潜在国家安全威胁的公司的"关联名单"时,各方对安世半导体向美国出口的能力产生担忧。 卡雷曼斯解释说:"这些限制非常巨大,因此与美中两国政府以及安世半导体的中国股东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最符合我们的利益。" 荷兰随后与闻泰科技创始人、安世半导体荷兰首席执行官张雪征展开谈判,以确保该公司的独立性。相关要求包括组建一个独立的监事会,并确保张雪征不再兼任首席执行官和人力资源主管。 卡雷曼斯回忆道:"去年夏天我在部里与张先生谈了这件事。这是我作为经济大臣的首次会晤之一。他向我保证,他们完全同意。我们有一系列措施要实施,之后我们会与美国人接洽,确认这是一家荷兰公司。" 但到了9月,局势升级。事态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有人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大臣,我们需要与您谈谈',他们告诉我张雪征在做什么。他们说他在转移知识产权、解雇员工,并寻求将生产从汉堡转移到中国。"当被问及这些人是谁时,他说:"我不能告诉你他们是谁,但我们有实物证据表明这种搬迁正在发生。" 他认为,如果闻泰科技将其半导体晶圆生产转移到中国,那么"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就会变成完全的依赖。这对欧洲来说将是非常危险的。" 在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引发中方升级局势后,卡雷曼斯与德国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莱歇(Katherina Reiche)进行了交谈。"她支持我们的行动。她非常担心这对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欧盟、美国、中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随时了解情况。 卡雷曼斯表示:"我们本不打算公开这件事。我们想迅速而安静地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方面上周末恢复芯片供应之前,美国决定暂停对关联名单上公司的制裁。但荷兰尚未撤销对安世半导体的行动,卡雷曼斯暗示,在第一批芯片运抵欧洲之前不会有任何动作。 "我们与德国汽车行业以及安世半导体的其他汽车制造商和客户保持直接联系。他们收到芯片后会通知我们。一旦供应恢复,并且我们有信心供应将会持续,那么我们将采取荷兰政府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适当措施。" 卡雷曼斯希望,此事将"起到警示作用",提醒各方在关键技术或原材料上依赖一个国家的危险。尽管他所在的自由民主人民党(VVD)在上月的大选中排名第三,但他将继续担任经济大臣,直到新政府组建完成——这可能需要一年时间。 当被问及闻泰科技被指计划将其在汉堡的部分实体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时,该公司表示正在推进在德国的投资计划,创造150个新工作岗位,其中100个在研发领域,50个在生产领域。 一位发言人表示:"闻泰科技2024年宣布的对汉堡晶圆制造厂的2亿美元投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随着新生产线开始增产,我们原本预计将继续扩大运营团队,但由于荷兰政府的干预,这一进展已被搁置。" 常见问题解答 当然。以下是一份关于荷兰大臣就与中国汽车芯片争端发表声明的常见问题解答,旨在为各类读者提供清晰、有用的信息。 初级问题 1 卷入这场争端的荷兰大臣是谁? 大臣是米奇·阿德里安森斯(Micky Adriaansens),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
Automotive industry

沃尔沃和大众汽车警告称,荷兰企业收购一家中国芯片制造商可能会扰乱汽车生产。

欧洲与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如沃尔沃、本田、日产)对荷兰政府接管中资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冲击其工厂生产。荷兰政府基于冷战时期法律采取这一行动,其背景是美国对中方股东闻泰科技的顾虑。此举令本已面临中国稀土出口限制导致磁铁等零部件短缺的汽车行业再添焦虑。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成员包括日产、丰田、本田、马自达)透露已收到安世半导体关于芯片短缺可能造成停产的预警。该协会强调这些芯片对电子控制单元至关重要,敦促相关国家尽快达成务实解决方案。 接管事件导致中荷关系紧张,中方随即宣布暂停安世半导体全部产品出口,为中美领导人可能举行的会晤增添了紧张氛围。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生产大量半导体元件,这些元件在中国完成封装后销往全球,广泛应用于汽车及电子设备。 沃尔沃首席执行官表示,虽然公司尚未受到直接影响,但预计其他制造商可能面临停产。英国汽车行业组织警告称,若芯片供应问题不能迅速解决,将严重冲击生产。大众汽车也确认使用安世半导体零部件,称目前生产虽未受影响,但不排除短期冲击。德国经济部计划与行业领袖商讨应对之策。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就沃尔沃与大众警示荷兰收购中资芯片厂可能 disrupt 汽车生产一事,以清晰自然的语态整理常见疑问: 基础问题 1 用简单语言概括本则新闻 荷兰公司Nowi原计划被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收购。主要车企沃尔沃与大众担忧,此举或使中方过度掌控汽车关键微小零部件,可能导致生产延误。 2 什么是芯片制造商?为何对汽车业重要? 芯片制造商指设计或生产半导体(又称微芯片)的企业。现代汽车需使用数百枚芯片控制发动机性能、安全气囊、娱乐屏幕及驾驶辅助系统等功能。 3 涉及哪些主要企业? Nowi:生产能量收集芯片的荷兰企业 安世半导体:拟收购Nowi的中资芯片制造商 沃尔沃与大众:发出预警的汽车制造商 荷兰政府:掌握交易审批权的监管机构 4 沃尔沃与大众的担忧是什么? 它们担心收购完成后,新东家可能: 断供:停止向它们销售特定芯片 提价:大幅抬高芯片价格 冲击生产:任何供应变动都可能中断汽车装配线(类似近年全球芯片短缺状况) 5 最终结果如何? 荷兰政府采纳车企意见,最终阻止了安世半导体收购Nowi的交易。 深入解析...
Automotive industry

德国身份认同不应由汽车定义——布鲁塞尔必须对强大的汽车产业说"不" | 塔尼娅·勒特格

德国对其汽车产业的认知似乎有些落伍。当巴伐利亚州长马库斯·索德尔将汽车称为"德国的命运与经济心脏",并警告"没有汽车产业,崩溃将至"时,他指的显然是那些依赖化石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这种对20世纪重污染工业的怀旧式忠诚,正与气候危机的严峻现实激烈碰撞。 本月初,欧洲汽车企业高管们在布鲁塞尔贝莱蒙大厦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面。德国制造商提出两大诉求:取消欧盟计划在2035年实施的新燃油车禁售令,以及放宽2035年前的电动车年度销售配额。 会议结果尚未明朗。有报道称欧盟可能允许2035年后继续销售混合动力车。最终决定将于12月前公布,禁售令很可能会放宽。欧盟发言人表示将"审慎评估所有意见",包括允许部分插电混动车型继续销售的"优化方案"。 汽车行业对2035年禁令的抵制,只是欧盟环保政策遭遇全面抵抗的冰山一角。在工业和农业压力下,欧盟已撤回农药减量法案、推迟反森林砍伐法规,并取消高风险行业的环境报告义务。 欧盟绝不应向德国汽车业妥协。政策倒退不仅会损害气候目标和环境,更将殃及所有相关方——包括制造商自身。德国汽车业虽贡献约5%的GDP,但已在全球竞争中显露疲态,电动化转型落后近十年。推迟零排放转型只会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布鲁塞尔会议前,车企开展了密集游说。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发表公开信,声称实现2030和2035年碳排放目标"根本不现实",要求彻底废除这些目标。 问题的核心在于德国车企行动迟缓,而特斯拉和中国车企凭借国家补贴优势,已建立起德国尚不具备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声誉。 部分德国媒体通过访谈和评论文章声援汽车业,但这种迁就长远来看对行业和国家均无益处。 德国汽车业直接雇佣约77万人(不含供应商)。游说团体的主要论点是严格法规会导致失业。但事实上,去年该行业裁员5万人,居各行业之首。继续生产燃油车既不能阻止未来裁员,也无法显著延缓这一进程——原因很明确:车企是利润导向的私营企业,而非公共服务机构。控制大众和宝马的皮耶希、保时捷、克拉特和匡特家族,均是德国最富有的群体。 绿色和平组织在柏林的抗议活动凸显了德国寻求欧盟禁售令豁免的特殊立场。(配图说明:欧盟计划2035年禁售新燃油车/摄影师:Maja Hitij/Getty Images) 汽车产业在德国经济与国民认同中占据特殊地位,这赋予其超常的话语权。就在布鲁塞尔会议前几天,基民盟主席梅尔茨现身慕尼黑国际车展,用行业术语向企业高管保证:"我们不应局限于单一解决方案,而要开展最佳创意与技术的竞争。"但这种论调实则阻碍了德国汽车业必要的转型升级。 冯德莱恩在会见车企前两日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未来属于电动车。"这并非空洞口号——2025年8月德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同比激增46%。行业内部也存在分歧:梅尔茨演讲当天,150家电动车企联名致信欧盟主席,呼吁"坚守2035禁售令";奥迪CEO杜思曼称重启淘汰燃油车辩论"适得其反"。 汽车巨头往往能如愿以偿。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放宽新车队零排放车辆比例规定,给予车企两年宽限期。此举使多数车企免于重罚——唯独梅赛德斯-奔驰可能成为唯一超标企业,而其掌门人正是强烈反对排放目标的康林松。 2015年大众等企业的柴油门丑闻揭露了行业不择手段的本质。即便欺骗政府、玷污"德国制造"声誉,他们也未受重惩。事实上,车企每年仍能获得数百万欧元研发补贴,仅宝马就在2024年从德国和欧盟获得至少3600万欧元自动驾驶项目资助。 坚持2035年计划、转向清洁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整体环保进程停滞的当下。经济不确定时期,公民与企业都需要稳定预期,这只能通过加速现代化转型来实现,而非废除法规开倒车。 本文作者塔尼娅·罗特格是驻柏林记者。 本文于2025年9月29日修订,删除了末段可能引起误解的"清洁燃料"表述。 常见问题解答 基于塔尼娅·罗特格观点整理的"德国认同不应由汽车定义,欧盟需制约汽车业"相关问答: 初级问题 1. 本文核心观点是什么? 主张德国不应过度依赖汽车产业维系国家荣耀与经济命脉,呼吁欧盟顶住压力制定更强有力的法规,推动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2. 为何说德国认同不应由汽车定义? 作者认为德国除汽车工业外,还拥有丰富文化、历史与价值观。过度强调汽车认同将阻碍国家迎接必要的环保与技术变革。 3. "欧盟需制约汽车业"含义为何?...
Automotive industry

中国敦促电动汽车制造商停止降价以维护经济稳定。

中国正呼吁电动汽车行业停止价格战并控制产量,因各方担忧长期通缩可能损害经济增长。 近几个月来,中国官员多次警告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内卷"现象——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竞争,却因产能过剩导致收益递减。国家主席习近平直接谈及这一问题,批评地方政府盲目过度投资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可能引发行业过热。 7月23日,习近平强调必须打破困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内卷"循环。 上月监管部门约谈了比亚迪等主要车企(比亚迪被视为中国版特斯拉),就产能过剩发出警告。北京和上海的智库胡同研究指出,政府机构已迅速响应习近平的讲话,承诺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些举措既凸显了解决产能过剩的政治紧迫性,也反映了该问题的普遍性。 在中国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消费者已习惯低价策略,迫使各行业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压价——有时甚至低于成本价。电动车企亦不例外。 比亚迪多次下调海鸥车型售价,现价55,800元(约合5,862英镑),较官方零售价降幅近20%。竞争对手长城汽车6月也将欧拉3降价约20%。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年初预警价格战将加剧,预言部分车企将被淘汰。 中国上月提出对《价格法》进行1998年以来首次修订,拟遏制价格战。修订草案将强化政府监管,界定"不正当定价"行为,防止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价格等"内卷式"竞争。 但部分分析师质疑措施实效。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分析师安托尼亚·赫迈迪指出,中国电动车企大多未实现盈利,且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中央不太可能强力遏制过度投资。不愿看到企业倒闭的地方政府虽采取干预姿态,但过往类似行动均未带来实质性改变。政府最终需提供替代方案支撑地方经济。 赫迈迪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扩大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但这将激怒外国企业和监管机构。"短期内这很可能加剧与中国多数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她补充道。 中国电动车大举进入欧盟已引发欧方担忧,欧盟官员担心本土车企难以抗衡。去年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最高45%关税引发中方强烈不满,近期中欧谈判未能化解这场持续贸易争端。 中国车企转而调整策略,加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布局。截至6月,中国车企已收复加税前市场地位,占据欧洲电动车市场10%份额。 上周中国最高领导层召开会议研讨来年经济计划,虽未直接提及"反内卷",但强调需在经济领域"遏制不正当竞争"。 本文补充研究由卢子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