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呼吁电动汽车行业停止价格战并控制产量,因各方担忧长期通缩可能损害经济增长。
近几个月来,中国官员多次警告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内卷"现象——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竞争,却因产能过剩导致收益递减。国家主席习近平直接谈及这一问题,批评地方政府盲目过度投资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可能引发行业过热。
7月23日,习近平强调必须打破困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内卷"循环。
上月监管部门约谈了比亚迪等主要车企(比亚迪被视为中国版特斯拉),就产能过剩发出警告。北京和上海的智库胡同研究指出,政府机构已迅速响应习近平的讲话,承诺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些举措既凸显了解决产能过剩的政治紧迫性,也反映了该问题的普遍性。
在中国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消费者已习惯低价策略,迫使各行业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压价——有时甚至低于成本价。电动车企亦不例外。
比亚迪多次下调海鸥车型售价,现价55,800元(约合5,862英镑),较官方零售价降幅近20%。竞争对手长城汽车6月也将欧拉3降价约20%。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年初预警价格战将加剧,预言部分车企将被淘汰。
中国上月提出对《价格法》进行1998年以来首次修订,拟遏制价格战。修订草案将强化政府监管,界定"不正当定价"行为,防止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价格等"内卷式"竞争。
但部分分析师质疑措施实效。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分析师安托尼亚·赫迈迪指出,中国电动车企大多未实现盈利,且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中央不太可能强力遏制过度投资。不愿看到企业倒闭的地方政府虽采取干预姿态,但过往类似行动均未带来实质性改变。政府最终需提供替代方案支撑地方经济。
赫迈迪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扩大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但这将激怒外国企业和监管机构。"短期内这很可能加剧与中国多数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她补充道。
中国电动车大举进入欧盟已引发欧方担忧,欧盟官员担心本土车企难以抗衡。去年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最高45%关税引发中方强烈不满,近期中欧谈判未能化解这场持续贸易争端。
中国车企转而调整策略,加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布局。截至6月,中国车企已收复加税前市场地位,占据欧洲电动车市场10%份额。
上周中国最高领导层召开会议研讨来年经济计划,虽未直接提及"反内卷",但强调需在经济领域"遏制不正当竞争"。
本文补充研究由卢子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