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特朗普首个任期内那些疯传的戏谑版"国情介绍视频"吗?就是那些用幽默口吻向特朗普解释欧洲国家的短片。这一切始于荷兰喜剧演员阿尔扬·鲁巴赫,他在介绍荷兰的视频结尾说道:"我们理解美国优先,但能不能让我们当个第二?"如今看来,欧洲领导人们把这些玩笑话太当真了。
面对特朗普的贸易谈判,欧盟未战先降;放弃追求战略自主,承诺斥资数千亿购买美国军火;搁置气候目标,答应大量进口美国天然气;不争取互惠关税减免,放任欧盟出口商遭受单边打击;至于尊严?换来的是屈膝臣服。
特朗普上月与冯德莱恩达成的所谓"协议"令人疑窦丛生:为何经济巨人欧盟表现得像只怯懦老鼠?为何甘心在权力边缘小心试探?为何不像中国那样以对等关税迫使特朗普让步,赢得尊重?为何欧洲政客不明白选民会力挺为民抗争的领袖——看看加拿大的马克·卡尼或巴西的卢拉?为何在英国脱欧后仍无视选民更看重身份认同与情感,而非冰冷的经济逻辑?
欧盟本有筹码,只是缺乏胆魄。正如马克龙所言,欧洲"威慑力不足"。但欧盟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其实超过中国:凭借反胁迫工具,欧盟可通过出口管制重创美国先进半导体产业,让特朗普5000亿美元AI计划沦为泡影;通过征税科技巨头、限制市场准入、取消知识产权保护,瓦解硅谷霸权;甚至还能切断美国"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供应链。
这会升级冲突吗?当然。但作为科技竞争弱势方,欧盟损失更小、获益更大。欧洲民众本就厌恶特朗普,贸易战反而能凝聚共识;而半数美国人同样憎恶他,不会为其摇旗呐喊。
我们低估了欧洲酝酿的怒火。首个公开强硬回击特朗普的领袖,必将获得空前民意支持。
这太理想化?或许。但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为何我们总容忍美国的惊世之举,却不敢对自身抱有期待?欧洲的屈服印证了特朗普"软弱可欺"的判断,如今他必将得寸进尺——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已在协议签署后剑指欧盟科技监管。
世界已然剧变。俄中美三国都在打造强权主导的势力范围,区别仅在于偏好混乱(俄罗斯)或稳定(中国)。特朗普虽擅长煽动情绪,但其行为模式有迹可循。欧洲必须抉择:继续扮演老鼠,还是觉醒为雄狮?
欧盟是最后坚守法治世界的主要力量。尽管英国、澳新、韩日及巴西(尤其在气候议题上)也有此志,但欧洲长期沉迷于美国叙事——如今在特朗普笔下已成黑暗寓言。这使欧洲陷入经济与地缘的双重困境:既依赖美国,又恐惧特朗普抛弃乌克兰;既不敢用国际法约束内塔尼亚胡在加沙的行径,又正义凛然地谴责普京袭击乌克兰平民。
欧洲站在命运十字路口:是继续首鼠两端、内部分裂、妥协退让?极右翼的方案是解体欧盟,让欧洲陷入内斗与国际边缘化。但坚信欧洲一体化的力量路在何方?
欧盟必须重拾自信——不盲从美国话术。这意味着超越GDP定义繁荣,将气候议题纳入所有经济决策,以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基石重塑全球贸易;通过统一企业税、财富税和数字税实现财政自主,堵住极右翼"向布鲁塞尔送钱"的聒噪;敢于在科技、航天等战略领域大胆投入——欧洲的短板往往源于投资畏首畏尾。NASA预算远超欧洲航天局,欧洲为何不能对标这种雄心?
最后,欧盟该向特朗普借鉴一点:少在乎批评。若遭攻击,不妨自信回敬。冯德莱恩的发言人甚至可以说:"她或许不是最佳谈判者,但至少不是罪犯或性侵者。"
答案清晰如炬——要么坚定行动,要么黯然退场。
亚历山大·赫斯特为《卫报》欧洲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