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一位中国记者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人比作继承民主的富二代。

五月底一个雨天的周五夜晚,王剑正在为直播做准备。坐在波士顿住所后的车库公寓里,他一边用叉子比划着,一边用普通话与我共进晚餐。“我对特朗普的举动非常敏感,”他说,“当他召开内阁会议时,坐在那里接受周围人的奉承,这让我想起毛泽东。特朗普兜售的是同样的套路——民粹主义、小镇精明和‘我有钱’的姿态的混合体。” 身旁衣架上挂着这位58岁记者出镜穿的职业衬衫和外套。他啜饮着似乎永远喝不完的绿茶——深夜这些茶会被咖啡取代。晚上11点,他会走到房间另一端打开环形补光灯,开始YouTube新闻节目《王剑每日观察》的连续评论。尽管当晚新闻不多,他仍会持续播报到近凌晨1点,这是为不同时区观众准备的当日第二场直播。 拥有逾80万YouTube订阅者的王剑,代表着华语媒体中虽小众却颇具影响力的群体。他是过去十年间离开香港和内地的新闻人之一,更是少数在YouTube制作新闻分析视频的从业者。观众包括海外华人与翻越网络防火墙的内地民众,他们寻求被宣传、审查和虚假信息遮蔽的真相。 王剑的粉丝欣赏其寓专业于娱乐的风格。“我觉得他非常客观,”一位观众告诉我。他的播报在资深新闻主播的沉稳与略带怀疑的大学教授式个人点评间自如切换,常抛出“这是一个美国总统该有的言辞吗?”之类的反问,接着配上他最爱的英文感叹:“得了吧!” 自特朗普就职以来,经一位常看他节目的中国官媒记者推荐,我开始关注他的频道。“他非常适合你,”对方说时提到美国人喜欢通过外部视角反观自身。透过王剑的镜头,美国政治既显荒诞又更显危机四伏。他始终将中国置于叙事中心,以“经历过这些”的视角解读威权倾向,将美国定位于我们自以为已超越的历史轨迹上。“美国人像民主的富二代,”他告诉我,生来享有却不识其珍贵;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尽统治者欺凌,对这些套路再熟悉不过”。 尽管王剑承认许多美国记者报道中国时表现专业,但当我问及美国媒体对本土的报道,他笑答:“如果我是《纽约时报》,每天头版都会写满脏话——F开头的那个词重复三遍。”在美国,对华叙事始终摇摆:我们曾以为武汉疫情会是政权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却未能如愿;时而惊叹中国高铁建设之速,时而担忧其在AI领域反超。中国的崛起放大着我们的衰落焦虑。四月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标题“我看见了未来,它...”下方,中国共产党将政党与人民福祉置于事实准确性之上。 1990年王剑获聘于当时英治下新闻自由度更高的香港,尽管居民仍无法选举领导人。身处特殊位置,他得以坦诚书写新家园与故国。在《明报》任职期间屡获新闻奖项,2001年加入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此时香港已回归,虽保持独立运营,该报仍与北京关系密切。王剑后来主导报社国际扩张,在纽约、多伦多和旧金山设立分社。他走访这些城市却无暇游览,时间尽耗于工作或与华人侨胞聚餐。“若问我对美国的印象?根本没有!对纽约的唯一印象就是唐人街。” 当时香港记者扮演独特角色。在威权体系中,可靠信息弥足珍贵,而港媒能有限接触中国官员。“这种接触使港媒不仅对华人受众,也对视其为替代信息源的官员具有影响力,”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教授Rose Liuqiu解释,经济记者出身的王剑正是典型。这份工作需要外交手腕。《星岛日报》老板何国雄与北京关系密切,但有名言“百分百听令反而会削弱对当局的价值”。王剑的工作始终在吸引读者、报道事实与周旋大国关切间寻求平衡。 香港媒体的微妙平衡终难维系。随着与内地商业联系加深,自我审查的忧虑日增。2014年民主抗议后,知名编辑记者遭遇暴力袭击——《壹传媒》创始人黎智英住宅多次被投掷燃烧弹,《明报》前总编刘进图当街遭砍伤。2016年王剑选择退休,认为香港新闻自由正在衰退,难复塑造他青春时代的开放氛围。 退隐后他专注抚养幼女,妻子则继续房地产业务。2018年底探访旧金山妻妹后,他决意举家迁美,认定香港前景黯淡。他盘算让女儿在美国读高中。与我见面时,王剑透露许多来自已停刊的《苹果日报》等媒体的朋友,非流亡即系狱。 王剑原以为记者生涯已终结,但健谈天性另有安排。2019年他在妻妹家举办周末非正式聚会。随着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众多湾区科技界友人渴望探讨时局。每周聚会规模扩大,正是妻妹建议他将对话移出后院搬至网络。年底他创立YouTube频道,初期风格轻松随意。疫情暴发后,王剑重归专业状态。“突然感觉责任重大,”他告诉我,“我必须担当。” 王剑迅速积累观众,日播两次的策略功不可没。疫情推动线上聚集,而中国正封锁疫区信息。一位要求匿名的内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严格封控期间他困居家中发现了王剑,至今每日收看经济动态,寻找城镇间可能被阻断的讯息。“通过评论区能感知中国各地实况,”他说。 王剑后来聘用数名研究员——多是2019年镇压后离港的记者,用节目广告收入支付报酬。他推出会员计划、开设Patreon页面并限量销售商品。他告诉我YouTube所售茶叶由粉丝提供,“茶根本不赚钱,”他笑言,“我自己还是主要买家。” 王剑与同类创作者构成中国常称的“KOL”影响力生态圈。这些知识意见领袖与乔·罗根、福克斯新闻片段争夺注意力。多数KOL回避政治,在抖音或小红书分享美妆潮流与日常生活。境内多数网红获中共默许——例如李子柒在YouTube运营最受欢迎中文节目,同时在内地平台展现传统工艺与田园诗境。政治类视频KOL较少,境内从业者非拥护中共即面临封号风险。知名博主“顾子明”就以屡遭封号后重建新号著称。 那个周五夜晚我到访时,王剑的研究员们——均不愿具名——已通过共享谷歌文档提交当晚备选话题。他们调侃特朗普谈判策略“无人信他!”,疑惑上海某招聘平台为何停止发布薪资数据“说明不敢公布报告”。众人按播出顺序整理话题,王剑不时质疑新闻来源并鼓励深入查证。 拟定议题涵盖韩国选举、旧金山BART系统停运、德州禁止中国公民购房。“那些住德州的华人毫无作为吗?”王剑问,“没有反抗或抗议?” “之前应该有过抗议,”研究员电话中回应,“但后来发现政策对部分人群豁免,否则需持绿卡。” “那就没问题,”王剑接话,“别去德州买房了,反正当地房价下跌。这个保守州份的走向我很清楚。”该话题最终入选直播。 多年前我初涉中国媒体圈时,视其为西方混乱开放媒体的对照面。如今它更像哈哈镜——对本质相同事物的扭曲放大。中国读者始终对新闻源存疑。在美西方,媒体虽自由但事实本身正遭围剿。研究员王雅秋指出她在中美观察到的鸿沟:掌权者、富豪与受过良好教育者会竭力获取可靠信息。王剑初入行时,中共官员曾信赖港媒;如今优质信息仍需代价——订阅付费或翻墙工具。王剑节目免费,但观看需要知识、动力与技术。如王雅秋所言,优质信息与获取能力正日益与特权金钱绑定——太平洋两岸皆然。“其余众人,”她说,“都将在垃圾信息中沉浮。” 鲜有人问王剑如何应对他评论的美国威权趋势。人生多数时刻他皆身处此类境地——曾在民主自由消退的香港报道,如今在美国述说。距离赋予鸟瞰视角,让他既觉事态滑稽又感忧心。同时他怀抱着对新闻价值的固执传统信念。在真相与谎言间行走一生后,王剑相信人们基于可得资源——经历、师长、所阅媒体——构建现实。“人们是理性的,只需要获得可靠信息。” 近月美国政治暴力与审查加剧,他更多谈及新闻业重要性。查理·柯克九月遇刺时,王剑冷静梳理其生平:“柯克推广保守主义与基督教民族主义,否认疫苗效力。他死后特朗普下令降半旗。”次日他为行业辩护:“媒体职责是助大众监督权力,中国阉割了媒体。”数日后他重谈此题:“如何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如何获取知识?阅读新闻。” 王剑发出警示,但作品底色充满希望。他常忆初抵香港时漫步街头,仰望大厦惊觉可轻易查证业主——这在家乡绝无可能。翻阅旧版《生活》杂志时,他开始质疑中共历史叙述,顿悟由此而生。“我的使命是给每个人改变世界观的机会,”王剑放下茶杯端起咖啡,“这就是节目价值。须知世界由无数拼图构成,美国正在发生的正是其中一片。” 那夜直播在凌晨一点结束。王剑感谢观众后轻叹一声,倦意稍纵即逝。他请求点赞关注,补充道“成为会员支持我们”,最后以标志性结语收尾:“做好播报,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在此收听我们的播客,并在此订阅长篇阅读每周邮件。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中国记者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人比作继承民主的富二代”说法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问题 1 这个比喻实际含义是什么? 意指记者认为美国人无需为民主制度奋斗,生来便享有它,如同继承遗产却未经历创业艰辛的富家子弟。...
China

中国"寺庙经济"受审视,丑闻动摇知名宗教人物形象。

对一位宗教领袖的指控令人震惊:情妇、私生子与挪用公款。然而在2015年,作为中国禅宗与功夫发源地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似乎无人能撼动。这位被称为"CEO和尚"的僧人将这座1500年历史的古刹打造成价值数亿元的商业帝国。他坚守立场并最终洗清了所有指控。 但十年后,这位60岁的僧人却时运不济。今年7月,刚从梵蒂冈会见已故教皇方济各归来不久,少林寺便宣布释永信因涉嫌挪用资金与多名情妇生育子女正接受调查。两周内,他被免职并剥夺僧籍,自此音讯全无。与2015年成功脱身的指控相似,释永信的垮台成为近期震动中国佛教寺院的一系列丑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这些争议凸显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地位日益脆弱。官方对宗教场所商业化的支持,正让位于对节俭和政治忠诚的重新强调。 7月,浙江警方宣布道禄和尚(原名吴彬)因涉嫌诈骗接受调查后,中国佛教协会撤销其宗教称号。吴彬被指控假借帮助未婚孕妇和贫困儿童之名募集公众捐款,却将资金用于个人奢侈消费。丑闻曝光后吴彬杳无音信,尚不清楚其是否对指控存有异议。《卫报》未能联系到他置评。 8月,杭州灵隐寺僧人在桌前清点成堆现金的视频疯传,引发社交媒体哗然。有网友评论:"拜佛的穷了,和尚富了。" 摩拉维亚大学东亚与南亚宗教系副教授Kin Cheung指出,汉传佛教本身并不禁止积累财富。中世纪时期,寺院甚至承担银行职能,以高利率向商人放贷。虽然为宗教目的筹资被视为可接受,但个人敛财会招致批评。 这种非议既来自视财富为精神腐蚀的普通民众,也日益来自政府。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正严厉打击过度财富与腐败现象。 中国寺院在现代史上历经政治宠辱起伏。1950年代共产党土地改革期间,寺院资产被没收。1960至70年代文革期间,无数宗教场所遭破坏。但随着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寺院重新兴盛,往往在政府明确支持下转向旅游业发展。 在此期间看似个人获益的著名方丈中,释永信最为突出。他原名刘应成,1981年16岁时加入河南少林寺,当时寺院一片废墟。随着晋升方丈,他与地方官员协商重开殿堂并向游客售票。很快数百万人涌入寺院,当地政府抽成70%。售卖少林品牌商品的礼品店开张,"少林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释永信的声望随寺院成功与日俱增。2006年,登封市政府奖励其价值百万元人民币的豪华跑车,表彰他对当地旅游业的重大贡献。面对批评,他轻描淡写道:"和尚也要吃饭。" 经济成功带来政治影响力。1998至2018年,他连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会见纳尔逊·曼德拉、亨利·基辛格、伊丽莎白二世等知名人物,甚至应普京邀请率武僧团赴莫斯科专场演出。这令少林寺附近有工人感叹:相比之下地方共产党官员的政治影响力似乎远不能及。 少林寺的声名随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寺院经济"水涨船高,该产业预计今年底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 在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寺院为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带来双重收益。当局通过寺院旅游景点吸引人流促进国内消费,而许多难以找到工作或人生意义的个体则转向宗教寻求精神指引。 但寺院必须在受欢迎度与政治合规间谨慎平衡。"中国政府非常警惕宗教积累过多影响力,"Cheung表示。 专家认为释永信垮台可能源于政治靠山倒台而非具体不当行为。《中国灵魂》作者张彦(Ian Johnson)指出:"这几乎总是关乎庇护关系——幕后另有隐情。"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宗教展现出特殊兴趣。早年任职期间,他曾协助重开重要佛寺并将其发展为旅游景点,为官方无神论的共产党如何与宗教机构合作树立典范。 但近年来习近平着力遏制过度宗教商业化。2017年北京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警告佛道教场所可能玷污中国古老宗教"清净庄严的形象"。新规要求这些场所以非营利模式运营,禁止兜售高价香火、算命签等付费项目。 如今,坐落于嵩山峻岭间的少林寺正被收紧缰绳。8月,释永信被以节俭著称的释永乐接替方丈之位。新方丈宣布全面整顿少林商业运营,停止付费演出,禁止昂贵法事,承诺撤除寺院商铺和不受欢迎的收费项目。 8月到访少林寺的57岁退休公务员谢创高表示:"少林寺应该回归本真。" 但迄今为止,去商业化的推进并不彻底。黄袍武僧的日常武术表演虽免费——但仅限支付80元门票的游客。寺院内商铺依然林立,炎夏之日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游客们纷纷消费购买功夫熊猫纪念品等小物件。 并非所有人都否定释永信的任期。河南大学21岁医学生汤姆·李暑假期间参观少林时说:"没有他,少林寺不会取得如此成就和国际认可。利弊兼有,但不能否认他的贡献。"他补充称不介意僧人享受奢侈品:"毕竟,我也想开路虎。" 少林寺拒绝了采访请求。 (Lillian Yang和Jason Tzu Kuan Lu补充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当然,以下是以自然对话风格直接回答的关于中国寺院经济的常见问题清单:...
China

习近平、普京、金正恩与全球格局变迁的视觉叙事

《卫报标题全套》字体系列包含多种样式,每种样式均提供多格式版本。细体、常规体、中黑体和半粗体字重均包含标准与斜体变体,这些字体托管于指定URL,支持woff2、woff和truetype格式。 该字体系列涵盖:粗体(标准与斜体)、超粗体(标准与斜体)、细体(标准与斜体)及常规体(标准与斜体)等样式,所有样式均提供WOFF2、WOFF和TrueType格式。此外,《卫报题图》字体也以粗体(标准样式)的相同格式提供,所有字体资源均来自《卫报》资产服务器。 字体系列包含以下具体样式: - 常规斜体:字重400,斜体样式 - 中黑体:字重500,标准样式 - 中黑斜体:字重500,斜体样式 - 半粗体:字重600,标准样式 - 半粗斜体:字重600,斜体样式 - 粗体:字重700,标准样式 - 粗斜体:字重700,斜体样式 - 超粗体:字重900,标准样式 - 超粗斜体:字重900,斜体样式 所有字体文件均托管于指定URL。 (后续CSS代码部分为网页样式定义,涉及响应式网格布局、移动端适配、字体加载等专业技术内容,此处保留关键信息但不再逐行翻译) --- 10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五万群众挥手致意,展现出的从容气度令许多西方领导人望尘莫及。其左侧站立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这个日益强势的孤立国家元首;右侧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被习近平称为"老朋友",亦是中国挑战美国主导全球秩序的关键伙伴。这是自冷战结束后三国领导人首次公开同框。 "人类再次面临和平与战争、对话与对抗的重大抉择,"中国国家主席向观众宣告。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与广场上正在进行的中国史上最大规模阅兵形成微妙对照——受阅部队正行进于天安门城楼之下,这座紫禁城历史入口长期象征着中国权威。 与习、普、金共同观礼的,还有一众威权主义领导人,他们神情肃穆地注视着中国军力展示。 同日在五千英里外,泽连斯基与盟友聚首巴黎商讨乌克兰未来——这个自2022年俄军全面入侵后满目疮痍的国家。由英法主导的"意愿联盟"未见美国身影。对比堪称鲜明:一方是以中国为首的反西方阵营,另一方是缺乏华盛顿传统领导的民主国家联盟。 中国阅兵式呈现逾万名士兵同步行进,核常兼备导弹与水下无人机方阵相继亮相。这场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盛典暗含双重目的:既宣扬共产党在1945年击败日本的历史叙事,又展示北京在2025年的政治军事实力,两者共同巩固习近平国内外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面对国内经济困境与对美贸易战,这场阅兵也为72岁的领导人提供了激发民族主义、转移国内矛盾的机会。...
China

在上海峰会上,习近平谴责了欺凌行径,而普京则指责西方煽动了乌克兰战争。

在中国举办的一场旨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多边联盟的重要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次日发言谴责他国"霸凌行径",普京总统则将乌克兰战争归咎于西方。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周日于天津开幕,习近平在此迎接了来自欧亚大陆成员国及伙伴国家的数十位领导人,包括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普京在周一的演讲中宣称,这场战争并非由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引发,而是"西方支持并煽动乌克兰政变的结果"。他补充道:"危机的第二个原因是西方不断试图将乌克兰拖入北约。"俄罗斯持续三年半的军事行动已造成数万人丧生,乌克兰东部大部分地区沦为废墟。 习近平在早先的峰会致辞中指出,成员国面临的安全与发展挑战日益严峻。他呼吁各国"反对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和霸凌行径",强调必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习近平盛赞上合组织的发展是"真正多边主义"的典范,呼吁成员国通过庞大市场深化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他宣布今年中国将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援助,并向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额外提供100亿元贷款。 天津峰会作为上合组织自2002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集会,展现了北京抗衡北约等美西方主导组织影响力的努力。这一举措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及外交政策转变引发全球动荡之际获得新动能。 莫迪与会标志着其七年来首次访华。尽管两国长期存在边境争端、贸易摩擦及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等矛盾,双边关系似现改善迹象。此次访问恰逢美国因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对印征收50%关税数日之后。习近平表示,若双方以伙伴而非对手相待,中印关系可"稳定深远"。现场画面显示三国领导人通过译员交谈,普京还赞赏中印为化解乌克兰危机所作努力。 多位领导人将于周三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预计也将到场。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峰会发表声明敦促国际社会坚持二战"正确"史观,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曾共同抗击法西斯。中国近期持续强调与苏联共同击败日德的历史贡献。 分析人士密切关注普京、习近平与金正恩是否会举行正式会晤。朝鲜对俄乌战争的支持据信令习近平不悦,中方正权衡对俄关系与避免进一步国际制裁之间的平衡。美国正密切关注乌克兰战事相关动态。 "朝军参与乌克兰冲突已是公开秘密,俄朝保持密切军事联系。若三国举行峰会,将向美国释放强烈信号,凸显新冷战格局的可能性,"东京大学亚洲高级研究所研究员林传通表示,"若未举行此类会晤,很可能源于中国希望避免过度刺激美国,同时维持三国间的战略模糊性。" (杨丽莉补充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关于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与普京表态的常见问题清单,旨在为各级读者提供清晰实用的解答 初级问题 1 本次峰会指什么? 指2024年7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及多个中亚国家组成的政治安全联盟 2 习近平具体说了什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谴责霸凌行径及搞"小圈子"的做法,倡导构建不受西方主导的多极化世界秩序 3 普京如何表态? 俄罗斯总统普京直接指控西方煽动并延长乌克兰战争,声称西方为维持全球霸权将乌克兰推向与俄罗斯的冲突 4 双方立场一致吗? 虽然对西方的批评立场相近,但表述基调存在差异:习近平的发言更具普遍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普京则直接为其在乌行动辩护。这显示两国是针对共同对手的利益合作,而非目标完全一致 5 会议为何重要? 其意义在于展现被西方孤立的俄罗斯正通过上合等论坛寻求中国及全球南方大国的政治支持与合法性认可 进阶问题 6 上合组织对中俄的战略意义? 对中国而言,上合是扩大欧亚影响力、推广世界秩序观的关键平台;对俄罗斯而言,这是彰显其未遭孤立、争取非西方世界支持其战略经济利益的重要外交舞台...
China

"如今只关乎个人幸福":热门相亲节目《王婆说媒》折射中国结婚率持续走低现象 (注:译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优化) 说明: 1. 标题采用直接引语形式保留原文情感色彩 2. "Granny Wang"译为《王婆说媒》既保留人物特征又体现节目类型 3. "highlights"译为"折射"更符合中文媒体语境 4. 补充"现象"二字使语义更完整 5. 通过"持续走低"强化"declining"的进行时态 6. 注释说明翻译策略,体现专业规范

人群在红金相间的遮阳棚下汗流浃背,但王婆的魅力牢牢吸引着他们。数百人挤在这位62岁老人搭建的小舞台前,甚至蔓延到上方的木制看台——在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主题公园里,人们每天聚集于此,观看赵梅(本名)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表演。 一位男士主动登台求偶,向赵梅倾诉前段恋情因自己太忙而告吹。"现在遇到理想对象,时间总能挤出来。"她笃定的回应引发全场欢呼。赵梅扮演"王婆"已有八年,但直到2023年加入相亲环节才引爆网络,其抖音粉丝从数十万暴涨至700多万。有人称她"中国版茜拉·布莱克"(英国经典相亲节目《盲约》已故主持人),但看着粉丝们顶着八月酷暑提前数小时抢占前排,只为欣赏她略带戏剧性的生动表演,称其为"河南麦当娜"也不为过。 观众多为暑期带孩子消遣的家庭,但约五分之一是真心寻缘。"就是不想单身。"18岁的王梦佳(音)相亲失败后坦言。赵梅让传统媒婆角色重焕生机——这个原本因网络交友兴起而式微的职业。尽管中国"婚恋产业"在政府和商业机构推动下持续扩张,但随着婚姻吸引力下降,都市人觅爱正变得愈发困难。 王婆剧场座无虚席的背后,是中国结婚率连创新低的现实——这已被视为国家危机。去年全国登记结婚数较2023年的770万对骤降20%,仅略超600万对,较十年前已腰斩。城市化程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群体中趋势尤甚。社会学家王丰指出,25-29岁城镇女性未婚比例从2000年的9%飙升至逾40%。 人口老龄化是部分原因。实施数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2016年终止)导致适婚人群萎缩,但专家认为人口结构并非全部答案。"更深层的是观念变革,"正在撰写中国婚姻专著的作家张丽佳表示,"过去贫穷时婚姻是经济刚需,现在则关乎个人幸福——而非责任义务。许多都市高知女性不再视婚姻或母亲身份为人生必需。" 19岁的郝静怡(音)与母亲同来看表演时坦言:"遇不到合适的人,单身反而更自由舒适。当代女性对男性越来越失望。"这种情绪正蔓延开来。政府试图扭转观念,习近平主席倡导女性"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同时,更传统的父权价值观也在被强化。 王婆努力牵红线,但结婚率仍断崖式下跌。当局从意识形态层面反对单身主义,更现实的担忧是生育率持续走低——即便已婚者也愈发抗拒生育,因年轻人(尤其女性)忧虑养育成本与竞争压力。去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虽从2023年历史低点6.39‰微升至6.77‰,仍远低于十年前水平。 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项鼓励婚育政策,包括今年实施的0-3岁幼儿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部分省份还为新人提供奖金或额外假期。但许多女性认为杯水车薪。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在发酵:七月中国社交媒体曾热议"面具公园树洞"Telegram群组事件,据称数万男性在群内分享女性非自愿私密照,引发对性骚扰治理不力的愤怒。 这种恐婚情绪在高知都市女性中尤为显著。纪录片《中国式相亲》导演冯都(音)指出性别裂痕正在扩大,认为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3000万"光棍"加剧了性别平等矛盾。当女性主义行动空间被压缩,她说:"在民主社会可以挑战权力,但在中国只能转向性别对立。" 压力同样笼罩男性。21岁的张洪光(音)被姐姐说服盛装参加王婆说媒,次日却要返乡进行父母花钱请媒人安排的相亲。"我讨厌这样,但这是父母唯一懂的方式。"这位更愿与猫作伴的山东青年说。24岁的普拉提教练姐姐张洪倩(音)同样被迫多次相亲:"我不着急,能不结婚最好。" (Lillian Yang补充研究) ### 常见问答:关于"王婆说媒"与中国结婚率下降 #### 基础问题 1. **王婆说媒是什么?** 中国热门相亲节目,通过"王婆"形象展现当代婚恋观变迁。 2. **中国结婚率为何下降?** 高生活成本、职场压力、价值观转变及性别平等争议等多重因素。 3. **"个人幸福高于婚姻"指什么?** 年轻一代更重视自我实现、经济独立与个人自由,而非社会婚姻压力。 4. **这是中国独有现象吗?** 否,城市化与价值观变革导致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类似趋势。 #### 深度问题...
China

一起青少年霸凌事件如何引发中国各地大规模抗议

在中国小城江油,一起始于寻常的校园霸凌事件迅速升级为更大规模的冲突。8月2日,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数名少女在一栋废弃建筑内殴打羞辱一名14岁女孩。据当地警方通报,这起发生于7月22日的袭击事件造成受害者头皮和膝盖轻微受伤。 视频在社区快速传播引发的愤怒最终演变成大规模街头抗议。示威者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当局则竭力控制事态信息。为何那个周一傍晚会有数百人(可能多达千人)涌上江油街头?根源似乎在于长期积压的不满:多年来对霸凌事件处置不力的怨愤、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以及对警方压制异议手段过激的愤怒。 一段经核实的抗议视频中,人群高喊"还我民主,拒绝霸凌,为人民服务",同时齐唱中国国歌。分析人士认为,民主诉求可能针对地方治理而非国家政体。其他画面记录了暴力对峙场景——警察拖拽示威者、警员压制一名保护老妇的男子、防暴警察击打被按倒在地的人。江油警方未回应置评请求。 事发当天早些时候,当局宣布已逮捕三名嫌疑人(13至15岁),其中两名年长少女被送至少管所。但这未能平息民愤。受害者父母跪求官员主持公道的情景吸引越来越多围观群众。至傍晚时分,数百人包围政府大楼,目击者估计参与者近千。当听闻施暴者未被羁押反而现身台球厅的传言后,人群情绪更加激愤。目击者称深夜11:30左右路障被推倒时,警方使用了警棍并实施抓捕。 校园霸凌在中国始终是敏感议题,许多人认为当局未能充分保护学生。去年河南省就爆发过类似抗议,反映出公众对体制处理此类事件的普遍不满。一名14岁男生死亡后,校方宣称系自杀,但其父母与当地居民怀疑存在谋杀。 斯莱顿分析认为,江油事件中公众怒火的烈度可能源于对当局更广泛的不信任。"民众不相信地方官员能妥善处理这类案件,"他指出,"人们感到存在普遍不公,对学校和警方的处置方式极为愤慨。"社交媒体流传的抗议视频显示多人被警察拖离。一名目击者称示威升级是因为多数人认为霸凌者未受应有惩罚。 "随着抗议升级和民众诉求变化,当局的镇压只会加剧对政府的愤怒,"斯莱顿补充道。他指出这种模式——特定不满引发针对地方官员的广泛骚乱——在中国并不罕见。 舆论管控登场 到周二,当局转向叙事控制。#江油#话题曾短暂登上微博热搜,但相关帖文视频迅速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官方通报。官媒报道称丁某、杨某因传播事件"不实信息"被处罚。 线下整顿同步展开。当地政府大楼附近商铺员工向《卫报》表示:"警方已警告我们不得讨论此事。" 陆子宽、杨丽莲补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