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一个雨天的周五夜晚,王剑正在为直播做准备。坐在波士顿住所后的车库公寓里,他一边用叉子比划着,一边用普通话与我共进晚餐。“我对特朗普的举动非常敏感,”他说,“当他召开内阁会议时,坐在那里接受周围人的奉承,这让我想起毛泽东。特朗普兜售的是同样的套路——民粹主义、小镇精明和‘我有钱’的姿态的混合体。”
身旁衣架上挂着这位58岁记者出镜穿的职业衬衫和外套。他啜饮着似乎永远喝不完的绿茶——深夜这些茶会被咖啡取代。晚上11点,他会走到房间另一端打开环形补光灯,开始YouTube新闻节目《王剑每日观察》的连续评论。尽管当晚新闻不多,他仍会持续播报到近凌晨1点,这是为不同时区观众准备的当日第二场直播。
拥有逾80万YouTube订阅者的王剑,代表着华语媒体中虽小众却颇具影响力的群体。他是过去十年间离开香港和内地的新闻人之一,更是少数在YouTube制作新闻分析视频的从业者。观众包括海外华人与翻越网络防火墙的内地民众,他们寻求被宣传、审查和虚假信息遮蔽的真相。
王剑的粉丝欣赏其寓专业于娱乐的风格。“我觉得他非常客观,”一位观众告诉我。他的播报在资深新闻主播的沉稳与略带怀疑的大学教授式个人点评间自如切换,常抛出“这是一个美国总统该有的言辞吗?”之类的反问,接着配上他最爱的英文感叹:“得了吧!”
自特朗普就职以来,经一位常看他节目的中国官媒记者推荐,我开始关注他的频道。“他非常适合你,”对方说时提到美国人喜欢通过外部视角反观自身。透过王剑的镜头,美国政治既显荒诞又更显危机四伏。他始终将中国置于叙事中心,以“经历过这些”的视角解读威权倾向,将美国定位于我们自以为已超越的历史轨迹上。“美国人像民主的富二代,”他告诉我,生来享有却不识其珍贵;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尽统治者欺凌,对这些套路再熟悉不过”。
尽管王剑承认许多美国记者报道中国时表现专业,但当我问及美国媒体对本土的报道,他笑答:“如果我是《纽约时报》,每天头版都会写满脏话——F开头的那个词重复三遍。”在美国,对华叙事始终摇摆:我们曾以为武汉疫情会是政权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却未能如愿;时而惊叹中国高铁建设之速,时而担忧其在AI领域反超。中国的崛起放大着我们的衰落焦虑。四月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标题“我看见了未来,它...”下方,中国共产党将政党与人民福祉置于事实准确性之上。
1990年王剑获聘于当时英治下新闻自由度更高的香港,尽管居民仍无法选举领导人。身处特殊位置,他得以坦诚书写新家园与故国。在《明报》任职期间屡获新闻奖项,2001年加入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此时香港已回归,虽保持独立运营,该报仍与北京关系密切。王剑后来主导报社国际扩张,在纽约、多伦多和旧金山设立分社。他走访这些城市却无暇游览,时间尽耗于工作或与华人侨胞聚餐。“若问我对美国的印象?根本没有!对纽约的唯一印象就是唐人街。”
当时香港记者扮演独特角色。在威权体系中,可靠信息弥足珍贵,而港媒能有限接触中国官员。“这种接触使港媒不仅对华人受众,也对视其为替代信息源的官员具有影响力,”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教授Rose Liuqiu解释,经济记者出身的王剑正是典型。这份工作需要外交手腕。《星岛日报》老板何国雄与北京关系密切,但有名言“百分百听令反而会削弱对当局的价值”。王剑的工作始终在吸引读者、报道事实与周旋大国关切间寻求平衡。
香港媒体的微妙平衡终难维系。随着与内地商业联系加深,自我审查的忧虑日增。2014年民主抗议后,知名编辑记者遭遇暴力袭击——《壹传媒》创始人黎智英住宅多次被投掷燃烧弹,《明报》前总编刘进图当街遭砍伤。2016年王剑选择退休,认为香港新闻自由正在衰退,难复塑造他青春时代的开放氛围。
退隐后他专注抚养幼女,妻子则继续房地产业务。2018年底探访旧金山妻妹后,他决意举家迁美,认定香港前景黯淡。他盘算让女儿在美国读高中。与我见面时,王剑透露许多来自已停刊的《苹果日报》等媒体的朋友,非流亡即系狱。
王剑原以为记者生涯已终结,但健谈天性另有安排。2019年他在妻妹家举办周末非正式聚会。随着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众多湾区科技界友人渴望探讨时局。每周聚会规模扩大,正是妻妹建议他将对话移出后院搬至网络。年底他创立YouTube频道,初期风格轻松随意。疫情暴发后,王剑重归专业状态。“突然感觉责任重大,”他告诉我,“我必须担当。”
王剑迅速积累观众,日播两次的策略功不可没。疫情推动线上聚集,而中国正封锁疫区信息。一位要求匿名的内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严格封控期间他困居家中发现了王剑,至今每日收看经济动态,寻找城镇间可能被阻断的讯息。“通过评论区能感知中国各地实况,”他说。
王剑后来聘用数名研究员——多是2019年镇压后离港的记者,用节目广告收入支付报酬。他推出会员计划、开设Patreon页面并限量销售商品。他告诉我YouTube所售茶叶由粉丝提供,“茶根本不赚钱,”他笑言,“我自己还是主要买家。”
王剑与同类创作者构成中国常称的“KOL”影响力生态圈。这些知识意见领袖与乔·罗根、福克斯新闻片段争夺注意力。多数KOL回避政治,在抖音或小红书分享美妆潮流与日常生活。境内多数网红获中共默许——例如李子柒在YouTube运营最受欢迎中文节目,同时在内地平台展现传统工艺与田园诗境。政治类视频KOL较少,境内从业者非拥护中共即面临封号风险。知名博主“顾子明”就以屡遭封号后重建新号著称。
那个周五夜晚我到访时,王剑的研究员们——均不愿具名——已通过共享谷歌文档提交当晚备选话题。他们调侃特朗普谈判策略“无人信他!”,疑惑上海某招聘平台为何停止发布薪资数据“说明不敢公布报告”。众人按播出顺序整理话题,王剑不时质疑新闻来源并鼓励深入查证。
拟定议题涵盖韩国选举、旧金山BART系统停运、德州禁止中国公民购房。“那些住德州的华人毫无作为吗?”王剑问,“没有反抗或抗议?”
“之前应该有过抗议,”研究员电话中回应,“但后来发现政策对部分人群豁免,否则需持绿卡。”
“那就没问题,”王剑接话,“别去德州买房了,反正当地房价下跌。这个保守州份的走向我很清楚。”该话题最终入选直播。
多年前我初涉中国媒体圈时,视其为西方混乱开放媒体的对照面。如今它更像哈哈镜——对本质相同事物的扭曲放大。中国读者始终对新闻源存疑。在美西方,媒体虽自由但事实本身正遭围剿。研究员王雅秋指出她在中美观察到的鸿沟:掌权者、富豪与受过良好教育者会竭力获取可靠信息。王剑初入行时,中共官员曾信赖港媒;如今优质信息仍需代价——订阅付费或翻墙工具。王剑节目免费,但观看需要知识、动力与技术。如王雅秋所言,优质信息与获取能力正日益与特权金钱绑定——太平洋两岸皆然。“其余众人,”她说,“都将在垃圾信息中沉浮。”
鲜有人问王剑如何应对他评论的美国威权趋势。人生多数时刻他皆身处此类境地——曾在民主自由消退的香港报道,如今在美国述说。距离赋予鸟瞰视角,让他既觉事态滑稽又感忧心。同时他怀抱着对新闻价值的固执传统信念。在真相与谎言间行走一生后,王剑相信人们基于可得资源——经历、师长、所阅媒体——构建现实。“人们是理性的,只需要获得可靠信息。”
近月美国政治暴力与审查加剧,他更多谈及新闻业重要性。查理·柯克九月遇刺时,王剑冷静梳理其生平:“柯克推广保守主义与基督教民族主义,否认疫苗效力。他死后特朗普下令降半旗。”次日他为行业辩护:“媒体职责是助大众监督权力,中国阉割了媒体。”数日后他重谈此题:“如何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如何获取知识?阅读新闻。”
王剑发出警示,但作品底色充满希望。他常忆初抵香港时漫步街头,仰望大厦惊觉可轻易查证业主——这在家乡绝无可能。翻阅旧版《生活》杂志时,他开始质疑中共历史叙述,顿悟由此而生。“我的使命是给每个人改变世界观的机会,”王剑放下茶杯端起咖啡,“这就是节目价值。须知世界由无数拼图构成,美国正在发生的正是其中一片。”
那夜直播在凌晨一点结束。王剑感谢观众后轻叹一声,倦意稍纵即逝。他请求点赞关注,补充道“成为会员支持我们”,最后以标志性结语收尾:“做好播报,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在此收听我们的播客,并在此订阅长篇阅读每周邮件。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中国记者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人比作继承民主的富二代”说法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问题
1 这个比喻实际含义是什么?
意指记者认为美国人无需为民主制度奋斗,生来便享有它,如同继承遗产却未经历创业艰辛的富家子弟。
2 谁提出此观点?为何重要?
该观点由中国官方媒体央视记者提出。其重要性在于提供了获官方认可的外来视角,批判美国民主被公民视为理所当然且管理不善。
3 什么是“富二代”?
在此语境中指继承家族财富的富裕家庭子女,通常带有贬义,暗指其被宠坏、不负责任且不珍惜创业艰辛。
4 记者是否认为美国民主是好事?
恰恰相反。这个比喻充满批判性,暗示美国人因未经历建立民主的奋斗而对其制度漫不经心。
深度解析问题
5 中国通过此类比传递什么深层信息?
中国通过对比中美制度来推广自身治理模式,暗示其认为更纪律严明、任人唯贤的体制优于被描绘成混乱且特权化的西方民主。
6 这与民主倒退概念有何关联?
该比喻直指民主倒退——即民主可能从内部瓦解。记者认为美国人如同 careless 的继承人,正因政治两极分化、错误信息和公民参与度不足而任由民主制度衰败。
7 记者所言“继承”指向哪些历史事件?
指向美国革命和宪政共和国建立。关键在于当代美国人虽是18世纪奋斗成果的受益者,却未必积极捍卫其原则。
8 这难道不是宣传吗?
从西方视角看,这确是典型地缘政治宣传。它运用生动易懂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