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显示,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属于接受气候贷款的国家之列。
《卫报》与碳简报联合分析显示,中国及沙特、阿联酋等富裕产油国竟是气候资金的重要受援方。这项研究调阅了此前未公开的联合国报告与经合组织数据,揭示数十亿公共资金如何被用于应对全球变暖。 调查发现,资金从富裕高排放国向脆弱国家转移的机制总体有效,能协助后者转向清洁经济并适应气候影响。但核心问题在于,最大份额的资金因由各国自主分配而缺乏统一监管,导致政治因素干扰,资金未必流向最紧迫领域。 尽管官方数据不完整,分析仍估算2021至2022年间约五分之一气候资金流向了全球44个最贫困国家(即最不发达国家)。其中大部分援助以贷款而非赠款形式提供,部分最不发达国家获得的贷款占比超三分之二。孟加拉国和安哥拉等国贷款比例高达95%以上,可能加剧其债务负担。 发达国家通过直接出资和多边机构提供气候资金。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富裕国家承认历史责任与经济能力,承诺到2020年实现年动员千亿美元目标。该目标直至2022年才达成,但对两年间两万余项目的分析显示,大量资金流向了石油富国与中国。 例如人均GDP颇高的化石燃料出口国阿联酋,曾获日本超10亿美元气候贷款,用于阿布扎比海上输电系统、迪拜垃圾焚烧厂等项目。碳排放大国沙特则获得日本约3.28亿美元贷款,建设太阳能农场及支持电力公司。 六个渴望加入欧盟的巴尔干国家获得超35亿美元气候资金,其中塞尔维亚人均受援额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十倍。就连欧盟成员国罗马尼亚也获得美国800万美元赠款用于核反应堆研究。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专家乔·思韦茨指出,气候资金虽在增长,但对最贫困脆弱群体仍不足够。他强调这并非慈善,而是针对生活成本、供应链危机、自然灾害、移民及冲突等根源问题的战略投资。 研究期间约33亿美元分配给海地、也门等最不发达国家,约980亿美元流向包括中印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另有320亿美元未分类。印度是单一最大受援国——报告期内获约140亿美元,中国则获30亿美元(主要来自多边银行)。 分析表明,最不发达国家受援比例低部分源于人口较少,但发展中国家群体的构成正加剧气候谈判摩擦。例如中国自1990年被联合国列为发展中国家后经济迅猛增长,目前人均碳排放已超欧洲。尽管中国被认为是海外气候项目主要资助方,却反对对其出资进行正式核算。联合国发展类别体系自1992年确立后始终未变。 海外发展研究所气候主任萨拉·科伦布兰德批评该体系:"让以色列、韩国、卡塔尔、新加坡、阿联酋等碳足迹巨大的富裕国家得以逃避国际责任。将它们与多哥、汤加、坦桑尼亚等国归为同类实在荒谬。" 尽管担忧债务偿还能力,许多最贫困国家仍获得超三分之二贷款形式的气候资金。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气候金融主任里图·巴拉德瓦杰表示:"核心问题在于资金结构而非承诺金额。这正加剧穷国财政压力,即便优惠贷款也常附带利于出资方的条件。"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同期最不发达国家偿还外债913亿美元——是其气候资金预算的三倍。过去十年间,最贫困国家外债偿还额从2012年的143亿增至2022年的465亿美元,增长两倍。 灾难防护中心金融专家沙基拉·穆斯塔法担忧:"虽然普遍认为促进增长的举债无害,但我担心若各国仅借新还旧,只会推迟问题爆发。" 中、日、沙特、阿联酋外交部未回应置评请求。 **方法论说明** 本分析涵盖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气候项目承诺的双多边公共资金,不包括私人捐赠或计入千亿目标的出口信贷等多渠道资金。多边数据来自经合组织,双边数据取自各国向联合国气候公约提交的两年期透明度报告。因报告延迟,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由于仅附录二国家(23个工业化国家及欧盟)有千亿出资义务,双边分析限于这些国家。多边气候资金分配同样采用经合组织方法。 根据各国在多边开发银行股权及对气候基金总出资额,进一步细分多边资金供资国。此法沿用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海外发展研究所专家方法。 按联合国国别分类对双边项目受援方归类。但因未列名、"多国"标注或资金无法拆分等原因,大量项目未能分类。未分类项目未计入特定发展中国家份额,但纳入总量统计。 联合国气候变化发言人评论称:"气候资金流动失衡凸显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紧迫性。将其视作慈善或纯支出而忽视其人文经济价值,阻碍了必要进展。" 今年原千亿目标将被新目标取代:发达国家到2035年提供三千亿美元年资金,总体年动员1.3万亿美元。近期联合国气候峰会领导人报告探索了化石燃料税、气候韧性债务条款等可持续筹资方案,并倡导更多优惠贷款与赠款形式。 发言人强调:"气候资金须可及、可负担、公平。众多最贫困国家仍依赖高息贷款的现实,昭示改革刻不容缓。" **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问题** 1. **何为气候贷款?** 国际组织或富裕国家向别国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贷款,需偿还但常享低息,用于可再生能源、防洪工程、森林恢复等项目。 2. **中沙似属富裕国家为何仍获贷款?** 关键矛盾点在于:贷款资格常基于数十年前收入水平或大型气候项目需求,旨在资助最具减排实效的行动,而非仅面向最贫困国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