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e

法国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为何仍每年斥资数十亿补贴企业?| 亚历山大·赫斯特

作为一名一贯反对紧缩政策的人,我对法国的现状感到困惑。该国国债占GDP的114%,预算赤字达5.8%,然而尽管多年来左右两翼批评者都指责马克龙总统推行"极端新自由主义"政策,数据却呈现另一番景象。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法国政府支出(占GDP的57.3%)和税收收入(占GDP的51.4%)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社会支出更是超过所有欧洲邻国。 与此同时,任何过去十年在法国生活的人可能都听到过对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的普遍抱怨。医生和护士指出公立医院人员短缺;农村居民抗议铁路线路关闭;学生和学者谴责大学及科研机构资金不足,许多机构还在为基础设施陈旧而挣扎。 这些问题并非全是财政因素所致。几乎每个国家都面临医护人员短缺——法国因医学院招生名额限制(该限制直到2020年才解除)使问题更加恶化。过去25年间,城市化率从76%升至82%,导致人口减少的农村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成本上升。这引发了关于公平与资源分配的难题。法国人日益意识到巴黎中央集权决策的弊端,普遍支持更大程度的地方分权。 然而在这个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舍得为这些领域投入预算的国家,资金似乎永远不够用。与北欧国家不同,大多数法国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与此同时,债务和赤字持续攀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极右翼将问题归咎于移民,散布寻求庇护者挤占公共服务的错误论调。中间派总理弗朗索瓦·贝鲁提出全面削减开支以每年节省440亿欧元——甚至建议取消两个法定节假日的政治敏感方案。左翼则更合理地呼吁征收财富税,不过他们的提案可能影响年收入超过20,584欧元的人群,且对个体经营者和小企业的行政负担缺乏体谅。 在这些可能使政府在9月8日贝鲁面临信任投票时垮台的分歧中,几乎无人坦诚讨论法国弹性支出中最大单项:每年2,110亿欧元的企业就业补贴。法国劳动力市场以僵化著称,解雇通知期可能长达两三个月,这导致失业率持续高企、工资停滞不前,形成企业补贴支出超过教育投入的畸形体系。 如果法国采用丹麦式的"灵活保障"模式会怎样?这2,110亿欧元中有多少能转而用于减少赤字,并投资于医疗、教育和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在引发误解之前容我阐明:并非每笔此类支出都该受指责。法国强政府经济模式绝非误入歧途,这使其尽管面临挑战,仍拥有可能是欧洲唯一真正全面的经济体系——从农业到人工智能无所不包。事实上,这种模式正日益彰显其价值。中国一直采用这种方式,美国也愈发效仿。 资本主义需要引导。仅举一例:若无规划,各地会竞相降低标准吸引数据中心入驻,最终这些中心靠新建燃气轮机供电并挤占当地水资源。相反,法规和激励措施可将投资导向冰岛等地——那里丰富的地热能源可实现可持续供电,收益也能得到公平分配。 过去,部分引导来自国际协议和条约,它们帮助小国保持敏捷创新。但当今世界,唯有足够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才能在维护外部利益的同时激发内部活力。法国的挑战在于体量——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它太小而无法独自建立保护屏障,这个角色必须由欧盟承担。至少,如果欧洲领导人最终承认旧全球秩序不会回归,就该如此。 当前形式的欧盟无法在强权而非规则主导的世界茁壮成长——在这个世界里,中美两国将地缘政治与经济无缝融合,跨领域施展影响力。但欧盟若能采取经典法式策略就能成功。不仅法国需要财富税——欧盟同样需要;不仅法国航天局需更多资金——欧洲航天局亦如此;不仅法国应加大绿色能源投资——整个欧盟都需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独立。 讽刺的是,除非法国足够强大来引领方向,否则欧洲不会朝此迈进。而要实现这点,法国需要繁荣的经济,以及愿意诚实进行长期规划、而非寻找替罪羊、耍花招或墨守成规的政治阶层。 亚历山大·赫斯特为《卫报》欧洲专栏作家。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是关于法国债务和企业补贴的常见问题清单,采用自然语气和简洁清晰的回答框架 初级问题 1 什么是国债危机? 当国家负债过高导致偿债困难时即发生国债危机,这可能吓退贷款方,迫使国家支付更高利率,并导致公共支出大幅削减 2 企业补贴是什么意思? 指政府向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减免或其他财政支持,旨在帮助企业成长、创造就业或提升国际竞争力 3 法国债台高筑为何还补贴企业?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这正是争议核心。政府主张这类支出是投资行为,认为扶持企业将带来更强劲的经济、更多就业岗位和未来税收增长,最终有助于偿还债务 4 能举个法国企业补贴的简单例子吗? 常见例子是税收抵免:企业投资研发可获得应缴税款减免,实际节省数百万欧元 中级问题 5 这类补贴主要有哪些好处? 创造/保留就业:防止企业将工厂和岗位转移至海外...
France

法国濒临边缘:经济争端如何升级为政治危机

法国陷入经济不确定性,缺乏预算且可能很快面临政府停摆。总理弗朗索瓦·贝鲁将于9月8日在议会接受信任投票。由于左翼和极右翼政党均誓言推翻其政府,他似乎缺乏保住政权的足够票数。 周二社会党加入反对阵营,与绿党和极右翼国民联盟形成统一战线。为避免不信任投票,财政部长埃里克·隆巴德公开警告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是"我们面临的风险"。 失去社会党支持后,贝鲁的中右翼政府难以维系。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若其政府垮台,将引发对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更严重质疑。 表面看来法国形势并不危急。作为欧元区核心成员,其债务占经济总量比重低于意大利,借贷成本也远低于英国。 但意大利虽背负135%更高债务率,罗马当局对支出控制更佳。意大利增长虽缓却不逊于法国,欧盟预计其明年将伴随低通胀实现改善,财政赤字也有望在2026年前降至欧盟3%的限额以下。 相比之下法国正快速逼近意大利的债务水平。预测显示持续超支可能使法国负债率从去年113%升至2030年的120%以上。 对国际投资者而言,债务趋势比当前规模更重要。法国10年期国债3.5%的收益率虽低于英国,却高于意大利甚至希腊——负债率达158%的希腊仅需支付3.36%利息。 总统马克龙试图说服民众推行重大财政改革未果。他警告勿盲目乐观,称"丰裕之年已终结"。其最不受欢迎举措是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理由是养老金支出拖累公共财政并导致技术劳动力流失。 贝鲁的少数派政府计划进一步推行440亿欧元节支计划,力争2026年将赤字率从5.8%降至4.6%。其中取消两个公共假日的提案引发争议。 唯一可行出路是修改预算争取社会党支持,但数月争执使此方案希望渺茫。 杰富瑞集团约瑟夫·迪克森指出,尽管法银股下跌,但债务成本上升和政治动荡尚未对金融业造成重大短期冲击。他认为危机对增长的威胁大于对政府偿债能力的威胁。 高盛分析师预计贝鲁将放宽减赤要求以保住政权。但更大赤字会推高负债率危及信用评级。另一方面,放缓财政紧缩虽可通过减少财政拖累促进增长,金融条件收紧与借贷成本上升仍构成挑战。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可能损害经济增长。总体预计2025年增长0.6%,2026年0.9%。 这些数据令曾承诺构建更具活力高增长经济的马克龙处境艰难。 法国民调显示鲜有方案能凝聚多数公众共识,预算协议可能短期内难以达成。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是关于法国经济政治危机的常见问题清单,内容清晰易懂 初级问题 1 法国这场边缘危机因何而起? 起因是一项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至64岁的新养老金改革法案。这项经济政策引发民众强烈愤慨,导致大规模抗议和罢工,最终演变为马克龙政府更广泛的政治危机。 2 政府为何要提高退休年龄? 政府主张出于经济考量。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老龄化加剧,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财政赤字。提高退休年龄被宣称为最公平的解决方案,既可维持体系运转,又无需增税或削减养老金。 3 民众为何如此愤怒? 许多法国民众将62岁退休权视作来之不易的社会福利。他们认为改革不公,尤其对早就业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政府动用宪法特别权力绕过议会表决通过法案的做法,也被视为反民主行为。 4 发生了哪些类型的抗议活动? 包括全国性罢工、城市大规模游行,部分场合出现警民冲突的暴力示威。 中级问题 5...
France

回到未来:法国一座13世纪手工建造的城堡

1999年夏,勃艮第森林深处一座废弃的采石场内,十余名衣着奇异的身影正辛勤劳作。他们切割石灰岩、雕琢橡木梁、锤打六英寸铁钉。建筑雏形初显:200米长的围墙厚达三米,四角矗立两座大圆塔与两座小圆塔,主城门两侧还对称矗立着双塔。 林外空地已是临近21世纪的现代文明,林内却宛若1230年的中世纪时空。工匠们仅使用中世纪工具、技艺与当地原料,为虚构的中等贵族吉尔贝·库尔奈建造城堡。当时墙体仅半米高,无人知晓这座盖德隆城堡能否竣工——毕竟已有约750年无人徒手建造13世纪城堡。 25年后的今天,城堡虽未完全竣工,但到2025年夏季时,它将完整呈现13世纪初法国城堡的雄姿:城墙、塔楼、拱顶大厅、居室、礼拜堂、厨房一应俱全,附近林间还设有运转正常的水磨坊。 这里已成为活态实验室——考古学、建筑学、文化史学乃至科学研究的实践场域,深受中世纪学者、遗产保护专家及可持续建筑师的赞誉。 项目元老经理玛丽琳·马丁回忆:"当初并未预见到今日成果。那时只觉得是与朋友们共创趣事,如今却成为超乎想象的非凡冒险。" 重访盖德隆令人震撼。昔日仅有身着自制束腰衫的工匠在泥泞空地上劳作,如今已成真正的中世纪城堡。配套停车场、餐厅、商店、现代环保办公室一应俱全,年接待游客31万人次。 早期依赖地区政府、欧盟及企业资金支持,如今项目通过门票、餐饮及现场制作纪念品年创收750万欧元,覆盖160名员工薪资及运营成本,成为勃艮第最大旅游景点之一。 但这绝非中世纪主题公园。 "这是游戏,却是严肃的游戏,"灰发渐生的马丁强调。她与多年修复当地古堡的米歇尔·吉约共同萌生新建城堡的疯狂构想,后者现已退休。"我们为理解而建造,通过重溯过去发明未来,"马丁解释道,"这实则非常现代,契合重视生态自然的时代精神。我们如筑巢之鸟,仅取用附近必需资源,近乎一种政治宣言。" 约60名工匠受雇于此:采石工、凿石匠、泥瓦匠、木匠、铁匠、瓦匠、画师、绳匠、轮匠、车夫与篾匠。他们手工砌筑土石墙、烧制陶瓦、调配颜料,沿袭数百年未变的技艺。染料制备、绳索编织、铁钉铰链与装饰铁艺——这些古老技艺在此重生。唯一现代元素是安全装备:全员穿着防护靴,石匠佩戴护目镜,高空作业者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中世纪风格木脚手架与安全绳。 新任总经理埃马纽埃尔·蒂索表示:"虽似陈词,但这确是'回到未来'。我们集体追寻忠实与精确——我称之为真理。盖德隆让访客的身心魂灵皆沉浸其中。" 访客常驻足五小时,聆听总建筑师弗洛里安·勒努奇讲解大厅屋顶每根梁木如何顺应木材天然强度整树雕琢。巴黎圣母院灾后重建中,盖德隆木匠亦贡献技艺。 勒努奇阐述方法:研究腓力二世时期遗迹,咨询专家与文献,通过演绎与试错寻求方案。今夏他们主攻吊桥:"我们知道门楼墙洞与滑轮的存在,但1250年时两人如何操作400吨吊桥?" 某些挑战耗时数载:陶瓦窑重建五次才成功——13世纪并无完整范本;当泥瓦匠无法制作防水灰浆时,他们实验室分析其他城堡样本;甚至礼拜堂拱顶石的安放都让人彻夜难眠。 "我们周围已形成完整的研究实验生态系统,"勒努奇指出,"这具现代应用价值:修复师学习制作绝版材料;建造者重拾数十年前消失的环保技艺。" 工匠们乐在其中。22岁铁匠马蒂斯·拉克鲁瓦享受手工创造永恒之物;26岁木匠西蒙·马利耶拥有工程学背景,却珍视精益求精的时光与古老智慧的联结。 并非所有人都是长期雇员。42岁洛杉矶演员兼业余木匠布列塔尼·乔伊纳利用职业间隙在此工作三个月:"手工劳作教会你真正读懂木材,学会尊重材料。电动工具只会抹杀这一切。" 如尼古拉·图什弗等人在此工作二十六载,纯粹源于对手工的热爱。护士菲利普·贝格达利等志愿者虽觉艰辛却倍感满足。 员工身着中世纪服饰,强化了勃艮第顶级旅游景点的沉浸式体验。1999年马丁预计城堡"2020年左右竣工",如今她估计"还需五六年"。30米高的主塔仍需封顶,其他部分也未完工。事实上项目永无真正终结:不久后最早建造的北墙就需要重新勾缝。 马丁透露建设期间已有50名"盖德隆宝宝"诞生。但正如《卫报》25年前所言,手工建造中世纪城堡时,时间具有相对性。"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她说,"我们有时间尝试、失败、再尝试。至今我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回到未来城堡"(即盖德隆城堡)的常见问题列表: 基础问题 问:什么是"回到未来城堡"? 答:这是法国盖德隆城堡的别称,是一项独特的考古实验——完全使用13世纪的工具、材料和技艺从零建造中世纪风格城堡。 问:城堡位于何处? 答:位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特雷尼镇附近的森林中。 问:为什么要建造这座城堡? 答:通过亲身实践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建筑技艺,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鲜活的历史课堂。 问:何时开工?预计何时完工?...
France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纪念树遭蓄意破坏后,谴责了"反犹主义仇恨行为"。

周五,法国境内一棵为纪念2006年遭酷刑杀害的犹太青年而栽种的橄榄树被毁事件引发众怒。总统马克龙誓言严惩这一他称之为"反犹主义仇恨"的行径。 这棵位于巴黎北部塞纳河畔埃皮奈的纪念树于周三夜间遭人用电锯砍倒,其纪念对象是伊兰·哈利米。2006年1月,这位23岁青年在巴黎南郊巴涅市被约20名青年绑架折磨,三周后在送医途中死亡。法国各党派政要纷纷谴责这一暴行。 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强调法国打击反犹主义"绝不妥协",承诺将全力追责,并表示"国家不会忘记这位因犹太人身份遇害的法兰西之子"。总理博尔内称此树是"抵御遗忘的活体屏障",官员承诺将尽快补种新树。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引发以军行动以来,全球犹太人最多的法国社区反犹事件激增。哈利米案当年就因警方起初拒绝认定仇恨犯罪性质引发大规模抗议。法国犹太机构代表理事会主席阿尔菲指出:"毁树者与二十年前的凶手同样卑劣,这表明反犹分子正变得肆无忌惮。" 案发地市长已提起刑事诉讼,巴黎警察局长怒斥这一"可耻"行径并展开调查。2006年2月13日,哈利米遭少女诱骗至小区地下室下药囚禁,经受24天折磨后,赤裸捆绑着在铁路边被发现时已奄奄一息。主犯福法纳(科特迪瓦移民后代)组建的"野蛮人"团伙多名成员获刑,另两棵纪念树2019年也在发现哈利米现场附近遭毁。 法国内政部数据显示,反犹事件从2022年436起猛增至2023年1676起,2024年略降至1570起。 常见问题解答 ### 法国纪念树遭毁事件十问十答 #### 基础问题 1. 纪念树纪念何人? 纪念2006年遭反犹暴徒虐杀的23岁犹太青年哈利米。 2. 马克龙如何回应? 定性为"反犹仇恨",誓言严惩并强调法国"零容忍"立场。 3. 事件为何引发震动? 凸显法国反犹主义抬头趋势,适逢巴以冲突加剧社会紧张。 4. 法国反犹现状如何? 2023年案件数达1676起,较前年暴增近三倍。 5. 纪念树有何特殊意义? 2011年栽种于案发地附近,象征对种族仇恨的永久警示。 #### 深度追问 6. 法国反制措施有哪些?...
France

男子因用法国战争纪念长明火点烟面临法律纠纷

法国一名部长宣布对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采取法律行动,该男子被拍到在巴黎无名战士墓的永恒之火上点燃香烟。 这段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视频显示,该男子弯腰用凯旋门下纪念火焰点烟后,在游客注视下悠然离去。此举引发公愤。 法国退伍军人及纪念事务部长帕特丽夏·米拉莱斯在X平台发文:"我已立即向巴黎检方提交申诉,务必将此人绳之以法以儆效尤。任何人不得亵渎法国的纪念精神却逍遥法外。" 这座位于香榭丽舍大街顶端拱门下的墓穴安葬着一名一战阵亡士兵,旨在纪念所有法国战争死难者。 "这簇火焰不是用来点烟的——它燃烧着对数百万将士牺牲的崇高敬意,"米拉莱斯强调,"这是对我们先烈、历史与国家的侮辱。" 视频来源尚不明确,但据《费加罗报》报道,该视频由一名拉脱维亚游客于8月4日晚拍摄,最初发布于TikTok平台。 (注:根据中文新闻写作规范,对部分长句进行了拆分重组;"eternal flame"译为"永恒之火"为纪念性火焰的惯用译法;"go unpunished"采用"逍遥法外"的成语表达更符合中文语境;军事纪念相关术语如"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统一采用国内通用译名"无名战士墓")
France

无论我们法国穆斯林做什么——无论是成为足球运动员、记者还是时尚偶像——我们总被视为内部的敌人。

在法国做一名穆斯林是种日常挑战——这个国家有着深厚的殖民历史,又曾遭遇以伊斯兰之名发动的恐怖袭击。2015年1月,和所有法国人一样,巴黎《查理周刊》屠杀案令我深感震撼。当全国陷入悲痛时,一家大型电台邀请我发表评论——但在直播中,主持人首先要求我与袭击者"划清界限"。 我曾批评过《查理周刊》的内容,但始终在合法辩论范畴内。然而作为穆斯林,我突然被投以怀疑的目光。为了获得发声机会,我不得不公开申明自己与暴力事件无关。我无法抑制泪水。尽管身为媒体人,我仍被简化为最粗鄙的种族主义标签。节目嘉宾为我辩护,网友也给予支持,但我不断想起数百万没有话语权的法国穆斯林同胞。 数年后,我参加题为《白人男性永远有罪吗?》的电视辩论。本期待讨论种族与性别议题,哲学家帕斯卡尔·布鲁克纳却指控我以"黑人穆斯林女性"身份煽动对《查理周刊》的仇恨,声称我的言论"导致12人遇害"。我坚决否认与恐袭有任何关联,但他步步紧逼。 他攻击我联署2011年的一份声明——当时《查理周刊》办公室遭燃烧弹袭击(所幸无人受伤),我与20位学者及活动家共同谴责媒体过度关注此事,却忽视针对清真寺的破坏行为,并指出巴黎罗姆人遭纵火身亡却未引发同等愤慨。声明绝无煽动暴力之意。 次日布鲁克纳接受采访时继续污蔑,谎称"揭露了我与政治伊斯兰的联系",将我对《查理周刊》种族主义与伊斯兰恐惧症的批评扭曲为罪行。我以诽谤罪起诉他,认为其攻击源于对我的出身与信仰的偏见。但自我辩护竟被曲解为新的挑衅。 保守派《费加罗报》在庭审前刊发恶意报道,称我是受穆斯林兄弟会启发的活动家,企图用诉讼"让伊斯兰主义的批评者噤声"。穆斯林女性维权竟被描绘成"圣战"阴谋。 这种抹黑手段屡屡用于诋毁反伊斯兰恐惧症的穆斯林。2023年足球员卡里姆·本泽马声援加沙时,内政部长杰拉尔德·达尔马宁无端指控他"与穆斯林兄弟会有染"。五月政府发布的穆斯林兄弟会调查报告更助长了这种有害偏见。报告本身明确表示"无证据显示法国穆斯林企图建立伊斯兰国家或实施沙里亚法",并指出该组织在法成员仅"400至1000人"。 社会人类学家哈姆扎·埃斯米利指出,法国穆斯林面临悖论:既完全融入社会又保持文化独特性。政府既谴责穆斯林"分离主义",又警告其"渗透",使穆斯林进退维谷——融入被疑,保持距离则被斥。 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法国穆斯林常被视为"内部敌人"。时尚博主蕾娜·西图阿雄在戛纳红毯佩戴头巾时,马克龙政党高官便指控其宗教"渗透",仿佛阿尔及利亚血统即原罪。就连反对这种敌意的非穆斯林也会遭殃,拉比埃米尔·阿克曼批评伊斯兰恐惧症时,就被无端指控宣扬"兄弟会思想"。 这种荒谬指控本可一笑置之,但伊斯兰恐惧症暴力正日益猖獗。理发师希舍姆·米拉维在法国南部遇害,调查显示这是种族主义恐袭。凶手曾在网上发布反穆斯林言论,抱怨国家"未保护我们免受穆斯林侵害"。 而国家机器本身就在强化"穆斯林即问题"的叙事。在我起诉布鲁克纳时,其律师毫无证据地暗示我可能关联"外国势力"或《查理周刊》档案。政治学家埃利亚明·塞图尔作证称,恐怖分子通过直接接触而非思想辩论激进化的观点。 前ISIS人质、极端主义专家尼古拉·埃南强调,激进化源于人际网络而非抽象意识形态。真正的危险并非穆斯林融入,而是持续替罪羊化助长分裂与暴力。埃南证实我的名字未出现在2015年恐袭案任何卷宗中,并指出圣战者厌恶我这种"多元文化进步主义者"。 布鲁克纳一审被判无罪,因法院认为其仅追究我"道德责任"。上诉法院虽承认其言论构成诽谤,却以"善意发言"为由维持无罪判决。正如东亚人曾被污名化为"黄祸"、犹太人被指"世界主义",如今针对穆斯林"秘密渗透法国权力中枢"的种族主义论调同样危险。 (作者罗克萨娜·迪亚洛为《卫报》欧洲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