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dom of speech

在愤怒与仇恨交织之中,一个关键问题依然存在:社会能否寻回共情之力?——基思·马吉

大西洋两岸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表面上看,这似乎关乎旗帜、身份认同和政治忠诚。但作为一位旅居英国的美国人,我从近期事件中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们两个社会都在以某种方式将仇恨与排斥常态化,这不仅损害我们的政治生态,更侵蚀着我们的人性本质。 我所说的侵略性行为大小皆有——日常生活正在变得粗粝。我有亲身经历为证。不久前在伦敦一个知名创意空间,我两次遭遇明显偏见。我和宾客是场内唯一的全黑人桌,夜幕降临时,其他每张桌子都分到了照明灯,唯独我们被遗漏。当我向管理层提出时,对方打断搪塞,称这只是疏忽。他们派来一名黑人员工平息事态。后来一位负责人告诉我,虽然他们对"事件有不同解读",但承认未达到日常标准,并尊重我的感受。在这个高声标榜"归属感"的场所,我的黑人身份被忽视贬抑,而白人特质却被强化颂扬。 钟摆正在回摆。公开的侵略行为正以我多年未见的程度常态化。最近在美国机场和餐厅,有人公然用"N字"辱骂我——这个词不仅意在侮辱,更企图抹杀存在。 这些绝非无足轻重的轻慢。它们标志着一种文化转向:怀疑与偏见不再窃窃私语,而是被武器化。科罗拉多州校园枪击案中三名学生受重伤;明尼苏达州袭击者的"暗杀名单"上列有多位民主党政要,但调查人员称其并无明确意识形态动机;瑞典成人教育中心十人遇害,警方未发现意识形态作案证据;在英国,煽动性言论与领导者的沉默助长了极右翼活动和对寻求庇护者的抗议浪潮。 串联这些事件的并非意识形态,而是共情能力的缺失。而没有共情,民主制度举步维艰。 马丁·路德·金曾警示:"勿让任何人将你贬低到心怀仇恨。"他深知仇恨会同时腐蚀施恨者与受恨者。而爱,是唯一具有真正变革力量的情感。这不是抽象哲学——而是经过验证的真理。 耶稣基督的教义从来不是捍卫教条或划定纯洁界限,而是关于跨越界限的激进之爱——拥抱被遗弃者,在罪孽中看见灵魂。这才是当今世界亟需的爱。 拉比乔纳森·萨克斯在2015年著作《以上帝之名》中同样指出:"我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上帝召唤我们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放下仇恨与仇恨宣传,最终以兄弟姐妹身份共存……通过尊崇祂的形象——人类——来荣耀上帝之名。"他的挑战既是神学的,也是公民性的。建立在怨愤之上的社会无法繁荣。共情必须成为公共实践,融入学校、职场和法律体系。那些靠分裂牟利的政客不仅要为其言论负责,更要为他们创造的残酷文化承担后果。 即便在视言论自由为神圣的美国,历任总统至少都承认自由不应意味着放纵。特朗普白宫曾声明:"我们必须彼此相爱,相互关怀,团结一致谴责仇恨、偏执与暴力。"这应当适用于每个美国人——无一例外——也适用于每个自称民主的社会。 从英国的抗议到美国的暴力事件,公众喧嚣往往淹没了核心问题:我们面临的深层诘问不在于哪方声势更大,而在于在这个沉溺于分裂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寻得共情。言论自由对民主至关重要,但若缺乏共情与责任,它就会变成钝器——在保护强权的同时伤害弱势群体。 在英国,践行共情意味着直面公开存在却未受质疑的种族主义:在那些颂扬白人特质而忽视黑人的私人会所,在那些将偏见美化为无害戏谑的日常场景。这意味着重塑政治生态,使怨愤不能成为武器,让宽容成为优先选择。 这并非感情用事。共情不是天真——它是道德勇气的体现。它意味着拒绝用最糟糕的时刻定义一个人,意味着即使面对伤害性言论,仍能看见眼前之人的人性光辉。 当有人用"N字"辱骂我时——无论是服务生还是任何人——我会愤怒,因为那个词意图抹杀我的存在。但我不怀仇恨。仇恨会啃噬灵魂。而正当引导的愤怒能助推真相诉说——它拒绝让尊严被贬损,拒绝让不公正常态化。我希望即使面对如此丑恶,我们仍能构建一个让共情取代仇恨功能的社会:凝聚我们,而非撕裂我们。 我常想到我的儿子。他成长的世界比我经历的时代更污浊。他将面临选择:是以残忍回应残忍,还是以爱回应。我想让他明白——也想让所有人明白——共情不是软弱。它是力量,是拒绝让仇恨定义我们是谁的宣言。归根结底,这是唯一值得传承的精神遗产。 我也想到另一个孩子:美国查理·柯克的儿子。一个男孩将失去父亲成长;我的儿子将见证那个父亲所代表的立场。两个隔海相望的男孩,继承着同一个问题:我们能否打破仇恨循环?我祈愿他们都能以各自方式领悟:唯一的前路,修复破碎世界的唯一途径,唯有爱。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基思·马吉《在愤怒与仇恨中,社会能否重拾共情》的常见问题 1 基思·马吉演讲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探讨被愤怒与仇恨淹没的社会是否仍能重新发现并实践共情 2 共情对社会为何重要? 共情有助于人们理解他人、建立联结,减少冲突并促进合作与公平 3 当今社会共情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常见障碍包括两极分化、错误信息、恐惧、偏见及经济或社会不平等 4 共情真能改变分裂的社会吗? 能,共情可以弥合分歧,使对立观点人性化,为对话与疗愈创造机会 5...
Freedom of speech

对世界各地的喜剧演员而言,民主消逝之时,往往也是笑声止息之日。

流亡海外的埃及喜剧演员巴萨姆·优素福深知政府压制政治讽刺的手法。本周,他向生活在唐纳德·特朗普打压言论自由政策下的美国民众发出简短寄语:"我的美国同胞们,"他在X平台上写道,"欢迎来到我的世界。"通过针对美国知名讽刺艺人,这位美国总统与全球那些开不起玩笑的非自由派玻璃心领袖们站到了同一阵线。 最新受害者是吉米·金梅尔——批评者称这场打压异见的运动导致其ABC深夜脱口秀因政府压力停播。就在几周前,CBS刚取消了斯蒂芬·科尔伯特的讽刺节目,这亦是特朗普压制媒体与学界声音的系列举措之一。总统的反对者认为,言论自由空间的收缩标志着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滑向威权主义。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告诉MSNBC,美国正在步俄罗斯和沙特等压迫性政权的后尘,"这不过是又一步推进"。 从埃及军方领导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到印度民粹主义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随着民主的侵蚀,喜剧演员往往惨遭禁声。优素福正是因政治讽刺而人生颠覆的知名喜剧人之一,他凭借嘲讽埃及政权的电视节目崭露头角。这位前心脏外科医生因受美国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启发且形神俱似,常被称为"埃及版囧司徒",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他的讽刺作品使其成为两个对立政府的靶子。2013年4月他首次被捕,被控侮辱伊斯兰教和埃及时任总统。数月后塞西夺权,优素福被迫停播节目流亡国外。他曾表示自己的抗争不仅针对埃及压迫性领导人,还针对保守文化:"埃及没有讽刺的生存空间,是我们自己开辟了天地,不得不为之奋斗。由于缺乏这类讽刺的平台和基础,我们被排挤...要对抗几代不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堪称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别国喜剧演员亦被卷入民族主义狂潮。在素有活跃公共辩论传统的印度,批评者指出自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BJP)十余年前执政以来,挑战其右翼民族主义政府的空间日益缩小。喜剧演员和喜剧场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2021年,一名穆斯林喜剧演员因被指控开涉及印度教神灵的冒犯性笑话(实则从未讲过)遭拘留数周;同年,维尔·达斯因段子凸显印度在女权和宗教态度上的矛盾而遭BJP官员投诉及强烈抵制;2017年,孟买警方对一名喜剧演员用Snapchat狗滤镜修改莫迪照片使其呈现犬类特征的行为立案调查。 类似事件在俄罗斯亦有发生:阿塞拜疆裔白俄罗斯籍单口喜剧演员伊德拉克·米尔扎利扎德因调侃俄罗斯公开的种族主义被拘留10天并遭驱逐。喜剧似乎有时被视为跨国犯罪——2016年土耳其政府就要求起诉德国喜剧演员扬·伯赫曼在深夜电视节目朗诵讽刺总统诗作的行为。当时在ZDF公共广播台,伯赫曼坐在土耳其国旗前,身后摆着埃尔多安小幅肖像,朗诵指控其压迫少数民族、"踢打库尔德人"的诗篇。埃尔多安律师要求全面禁播该诗,德国总理默克尔因被视作向安卡拉屈服而广受批评。伯赫曼后称感觉被默克尔"切片献给"埃尔多安,警告其行为威胁德国言论自由。虽最终刑事指控撤销,但他始终处于警方保护之下。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以清晰自然的语气呈现关于喜剧与民主关系的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通用问题 问:"民主消亡时笑声常随之熄灭"是何意? 答:意指在言论自由受限的社会,喜剧演员因恐惧惩罚而无法畅所欲言地调侃领袖或严肃议题,这会扼杀优秀喜剧所需的 spontaneity 与真诚。 问:为何喜剧对健康民主如此重要? 答:喜剧能监督权力。通过嘲讽政客与权力机构,喜剧人扮演着守望者角色,能以新闻报道难以实现的方式揭露虚伪、腐败与荒谬观念,使复杂议题变得通俗易懂。 问:能否举个现实案例? 答:当然。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是种秘密传播的沉默反抗。如今在严格审查的国家,喜剧演员常因在民主国家属正常讽刺的玩笑面临逮捕、罚款或更糟遭遇。 问:但喜剧人不能避开政治专注搞笑吗? 答:可以,但这常局限其艺术性。最具冲击力的喜剧往往源于对现实的观察,而政治是重要组成部分。回避政治意味着忽略关于权力、社会与人性的重要创作素材。 进阶实践问题 问:民主国家的取消文化不也威胁喜剧吗? 答:这是热点争议。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反弹构成新审查形式,使喜剧人不敢触碰敏感话题;另一些人视其为公众问责而非政府审查。关键区别在于民主国家通常不会因笑话监禁喜剧人。 问:非民主国家的喜剧人如何坚持表演? 答:他们常使用本地观众心领神会的隐喻、寓言与荒诞幽默,保持足够模糊性以规避官方问责,也可能进行地下演出或通过加密通讯软件独家分享内容。 问:讽刺与冒犯的区别何在? 答:讽刺以智慧揭露权势者的荒谬与不公,旨在推动反思;冒犯则是无的放矢的伤害性表达。真正的讽刺自带批判锋芒,而非单纯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