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两岸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表面上看,这似乎关乎旗帜、身份认同和政治忠诚。但作为一位旅居英国的美国人,我从近期事件中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们两个社会都在以某种方式将仇恨与排斥常态化,这不仅损害我们的政治生态,更侵蚀着我们的人性本质。
我所说的侵略性行为大小皆有——日常生活正在变得粗粝。我有亲身经历为证。不久前在伦敦一个知名创意空间,我两次遭遇明显偏见。我和宾客是场内唯一的全黑人桌,夜幕降临时,其他每张桌子都分到了照明灯,唯独我们被遗漏。当我向管理层提出时,对方打断搪塞,称这只是疏忽。他们派来一名黑人员工平息事态。后来一位负责人告诉我,虽然他们对"事件有不同解读",但承认未达到日常标准,并尊重我的感受。在这个高声标榜"归属感"的场所,我的黑人身份被忽视贬抑,而白人特质却被强化颂扬。
钟摆正在回摆。公开的侵略行为正以我多年未见的程度常态化。最近在美国机场和餐厅,有人公然用"N字"辱骂我——这个词不仅意在侮辱,更企图抹杀存在。
这些绝非无足轻重的轻慢。它们标志着一种文化转向:怀疑与偏见不再窃窃私语,而是被武器化。科罗拉多州校园枪击案中三名学生受重伤;明尼苏达州袭击者的"暗杀名单"上列有多位民主党政要,但调查人员称其并无明确意识形态动机;瑞典成人教育中心十人遇害,警方未发现意识形态作案证据;在英国,煽动性言论与领导者的沉默助长了极右翼活动和对寻求庇护者的抗议浪潮。
串联这些事件的并非意识形态,而是共情能力的缺失。而没有共情,民主制度举步维艰。
马丁·路德·金曾警示:"勿让任何人将你贬低到心怀仇恨。"他深知仇恨会同时腐蚀施恨者与受恨者。而爱,是唯一具有真正变革力量的情感。这不是抽象哲学——而是经过验证的真理。
耶稣基督的教义从来不是捍卫教条或划定纯洁界限,而是关于跨越界限的激进之爱——拥抱被遗弃者,在罪孽中看见灵魂。这才是当今世界亟需的爱。
拉比乔纳森·萨克斯在2015年著作《以上帝之名》中同样指出:"我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上帝召唤我们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放下仇恨与仇恨宣传,最终以兄弟姐妹身份共存……通过尊崇祂的形象——人类——来荣耀上帝之名。"他的挑战既是神学的,也是公民性的。建立在怨愤之上的社会无法繁荣。共情必须成为公共实践,融入学校、职场和法律体系。那些靠分裂牟利的政客不仅要为其言论负责,更要为他们创造的残酷文化承担后果。
即便在视言论自由为神圣的美国,历任总统至少都承认自由不应意味着放纵。特朗普白宫曾声明:"我们必须彼此相爱,相互关怀,团结一致谴责仇恨、偏执与暴力。"这应当适用于每个美国人——无一例外——也适用于每个自称民主的社会。
从英国的抗议到美国的暴力事件,公众喧嚣往往淹没了核心问题:我们面临的深层诘问不在于哪方声势更大,而在于在这个沉溺于分裂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寻得共情。言论自由对民主至关重要,但若缺乏共情与责任,它就会变成钝器——在保护强权的同时伤害弱势群体。
在英国,践行共情意味着直面公开存在却未受质疑的种族主义:在那些颂扬白人特质而忽视黑人的私人会所,在那些将偏见美化为无害戏谑的日常场景。这意味着重塑政治生态,使怨愤不能成为武器,让宽容成为优先选择。
这并非感情用事。共情不是天真——它是道德勇气的体现。它意味着拒绝用最糟糕的时刻定义一个人,意味着即使面对伤害性言论,仍能看见眼前之人的人性光辉。
当有人用"N字"辱骂我时——无论是服务生还是任何人——我会愤怒,因为那个词意图抹杀我的存在。但我不怀仇恨。仇恨会啃噬灵魂。而正当引导的愤怒能助推真相诉说——它拒绝让尊严被贬损,拒绝让不公正常态化。我希望即使面对如此丑恶,我们仍能构建一个让共情取代仇恨功能的社会:凝聚我们,而非撕裂我们。
我常想到我的儿子。他成长的世界比我经历的时代更污浊。他将面临选择:是以残忍回应残忍,还是以爱回应。我想让他明白——也想让所有人明白——共情不是软弱。它是力量,是拒绝让仇恨定义我们是谁的宣言。归根结底,这是唯一值得传承的精神遗产。
我也想到另一个孩子:美国查理·柯克的儿子。一个男孩将失去父亲成长;我的儿子将见证那个父亲所代表的立场。两个隔海相望的男孩,继承着同一个问题:我们能否打破仇恨循环?我祈愿他们都能以各自方式领悟:唯一的前路,修复破碎世界的唯一途径,唯有爱。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基思·马吉《在愤怒与仇恨中,社会能否重拾共情》的常见问题
1 基思·马吉演讲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探讨被愤怒与仇恨淹没的社会是否仍能重新发现并实践共情
2 共情对社会为何重要?
共情有助于人们理解他人、建立联结,减少冲突并促进合作与公平
3 当今社会共情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常见障碍包括两极分化、错误信息、恐惧、偏见及经济或社会不平等
4 共情真能改变分裂的社会吗?
能,共情可以弥合分歧,使对立观点人性化,为对话与疗愈创造机会
5 愤怒与仇恨如何影响共情能力?
它们往往会瓦解我们倾听或理解他人的意愿,使共情变得困难甚至危险
6 是否有共情修复社会裂痕的真实案例?
有,例如南非和卢旺达等国的真相与和解进程、社区对话及冲突后重建努力
7 日常生活中培养共情的实用方法有哪些?
积极倾听,尝试换位思考,接触多元观点,践行善意行为
8 共情等于认同对方观点吗?
不,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即使你并不赞同
9 社会如何大规模培育共情?
通过教育、包容性政策、促进理解的媒体传播以及以身作则的领导者
10 制度机构在培养共情中扮演什么角色?
它们可以创造注重尊重、对话与公平的环境,使共情成为社会规范
11 共情与追究伤害行为责任能否共存?
能,共情并非原谅过错,而是理解背景与动机,这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建设性问责
12 为何有人在冲突中抗拒共情?
他们可能视共情为软弱,担心被利用,或认为这会削弱自身斗争诉求
13 基思·马吉对重建两极分化社会中的共情有何建议?
他强调应从真诚对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