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idan Smith

"我无法控制地痛哭":谢里丹·史密斯坦露心声,谈及酗酒、丧亲之痛与她演艺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角色

英格兰东北部的一间社区活动中心被剧组预定整个下午,用于拍摄今年最具话题性的电视剧之一。但真正的情感爆发时刻发生在镜头之外——在哈特尔浦附近这栋建筑局促的厨房里,我目睹了电视制作过程中最震撼人心的场景。 退休外科护士安·明平静地站在监视器旁,看着谢里丹·史密斯以标志性的神形兼备演绎自己。镜头切换至扮演朱莉·霍格的年轻女演员——明女士的女儿,1989年遇害时年仅22岁。剧组人员屏息凝神,不知这位七旬老人将如何面对演员同时演绎自己和亡女的场景。 "她很像朱莉。"明女士只是轻声说道。这种超现实情境中展现的沉静尊严,不会让看过ITV四集剧《我挑战法律》的观众感到意外。该剧记录了明女士的艰难抗争——从女儿失踪(警方最初仅列为失踪人口),到八十天后在法医团队宣称彻底搜查过五天的住宅浴室发现遗体;从凶手比利·邓洛普因两度陪审团无法达成裁决而无罪释放,到对方认罪后却因古老的"一案不二审"原则无法重审。明女士历经十七年抗争,最终在2006年推翻了这项延续八百年的法律。 "我从未攻击警方、法官或政府,"在标着"真实安"的片场拖车里,明女士解释道,"只是一步步写信申诉。噩梦让我无法入睡,丈夫查理常发现我凌晨两点还在给政要写信。我想:'既然我是最敢发声的人,就必须坚持抗争。'" 当被问及当局是否期待她放弃——就像《贝茨先生大战邮局》揭露的邮局丑闻中那些受害者——她表示认同。"是固执支撑着您吗?""不,"她回答,"是正义感。其实我从小就这样——七十年代母亲遭遇住房纠纷时,我就给国务大臣写信并收到了回复。那是我第一次抗争。" 她现在的目标是阻止邓洛普(她拒绝直呼其名)获得假释或转入开放式监狱。"我知道他终有一天可能出狱,"她说,"只希望别在我有生之年。" 剧集改编自明女士的回忆录《为了朱莉》。"人们总劝我写书,但我总说'故事还没结局'。直到他被定罪,我才终于能提笔。与代笔作家合作是种宣泄——读完书稿时我才意识到:'你竟然挺过了这一切。'" 明女士的拖车不仅是休息处——她还在剧中客串。当天拍摄的是排舞课场景(她现实中的减压方式),她在其中亮相。"朱莉走后我才开始跳舞——是朋友推着我走出家门。查理患帕金森后我停了六年。现在每周跳五次——那两个半小时里你只能专注舞步。多希望朱莉能一起跳,她那么爱跳舞。" 筹备期间,明女士与史密斯多次会面。被搬上银幕的真实人物常告诉我,他们能感觉到演员在观察模仿自己。明女士有这种感觉吗?"完全没有!她需要这样吗?我们一见如故。我看过她所有作品,除了一部他们放给我看的——艾莉森·斯戴曼在其中饰演她中风康复的母亲(2018年BBC《关怀》)。照顾过患同样病症的丈夫后,看那段表演就像在看我自己!" 观众看到凶手认罪却因法律漏洞逍遥法外时,或许会质疑这项法律原则为何八百年未被修改。编剧杰米·克莱顿解释:"这很合理。我深入研究过'一案不二审'的立法初衷——最合理的解释是它迫使警方必须建立铁证如山的初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至今保留此法。" 成功推动英国修法后,明女士将目光投向国际:"真想把这剧寄给特朗普,说:'拿出魄力改革全美的双重审判法。有什么可犹豫的?批评者称会导致滥诉,但英国法律设有'全新且确凿'的严格证据门槛。当年法律委员会官员说极少案件符合条件,我反问:'如果这极少数涉及的是你孩子呢?'" 演员通常在拍摄间隙接受采访,但史密斯几乎场场戏份在身。我们在剧集首映礼上补上了时隔近一年的对话。她为片场只能匆匆致歉,其实完全不必——不仅因档期紧凑,更因几乎每场戏都承载着厚重情感。导演埃里克·里克特·斯特兰惊叹她调动情绪毫不费力。真有这么简单? "埃里克觉得是,"史密斯笑道,"他会直接喊'现在哭!'或'这里尖叫!',也习惯了我频繁崩溃——大概以为我有情绪开关。但内心抵达那些境地其实需要真正挣扎。"与科班演员不同,她从未受过专业训练:"戏剧学院教'活在当下'对吧?我全靠本能。必须真实感受角色的创伤——无法接受用甘油造假眼泪。情绪必须真实。" 明女士是史密斯演绎的又一位真实人物,此前包括茜拉·布莱克、夏米安·比格斯等。这种选角是有意为之吗?"并非刻意。丽莎·林奇当年是推特联系我邀约出演。我不刻意追求这类角色,但演绎他人痛苦时特别得心应手——或许因为能投射自身经历。虚构角色反而更具挑战。演比格斯太太时,我调动了哥哥去世和母亲悲恸的记忆。" 作为母亲,我总忍不住想——如果出事的是你孩子呢?收工回家见到儿子让我如释重负,但更痛心地意识到安永远不能这样见到女儿了。我能做的至少是承受那九周的情感消耗。不想说得像自命不凡的演员——演戏终究是演戏——但演绎真实人物让我有种使命感。我爱喜剧和虚构故事,但讲述真实人生是不同的重量级。 她视演绎真实人生为重任:"有场戏是安告诉孙子她隐瞒了其母死因。我不知道安就在现场观看——知道的话可能演不下去——直到她走过来说'你仿佛住进了我的身体'。我们抱头痛哭。那一刻的肯定对我意义重大。" 她们的相处也有波折:"有次她看见我抽烟就厉声说'把烟掐了!'还说我纹身太多。"追踪史密斯职业生涯多年,我常担心高强度表演对她的消耗。这种付出值得吗?"确实有代价。过去我把表演当治疗。因为相熟才敢说——今天拍照时我还在发抖。安都不敢相信。带着儿子北上拍戏再回伦敦,面对摄影师'看这边'的喊叫...以前我会借酒消愁,现在靠治疗、儿子、戒酒、瑜伽和冥想,我脱胎换骨了。《我挑战法律》耗尽心力,今后选角会更谨慎。虽然状态前所未有好,但必须记住——真实经历这些的是当事人。不过每个角色都会留一部分在我心里。" 去年《开幕之夜》中,她饰演酗酒崩溃的演员——与2015年《妙女郎》期间自身困境惊人相似。看到角色爬出剧院时,我不禁想这是否过于残忍。"我懂!但我永远是那个担心再没戏拍的北方姑娘。我没在舞台上醉成那样,但爬向剧院的场景——确实重现了《妙女郎》的噩梦,大幕在我眼前落下...接这个角色是为直面恐惧。能熬过来,就无所不能。" 即便如此,演绎明女士仍是"演艺生涯最艰难任务",她计划慎接情感重负的角色:"过去我在酗酒与清醒间反复,但这次是真正戒断。今后会非常谨慎挑选剧本。" "清醒生活和儿子永远排第一位,任何可能打破平衡的事都要慎重。回家看着小儿子的脸,只希望有天他会以我的作品为傲。看完《我挑战法律》,他唯一的影评是:'假发好丑。'就这么一句——直接打负分。他盯着剧照一直笑。" 史密斯刚拍完轻松的BBC虚构劫案剧《牢笼》,但坦言"准备好回归喜剧了"。当下重启剧盛行,有人想起千禧年初她与拉尔夫·利特尔等主演的情景喜剧《两品脱啤酒和一包薯片》。 "我超想拍,"史密斯说,"特别是看到《加文与斯泰西》让原班人马重聚。《两品脱》就像我们没上大学这代人的校园回忆。就像和老友重逢。只要大家都愿意,我立马答应。" 《我挑战法律》将于8月31日在ITV1和ITVX播出。 ### 谢里丹·史密斯专访常见问题 #### 基本信息 1. **谢里丹·史密斯在采访中主要谈论了什么?** 她坦诚谈及酗酒问题、丧亲之痛,以及新角色带来的情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