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历史上,对总统的评价从不以其任内是否发生暴力事件为依据,而是取决于他们如何应对危机。每次危机都提出同样的考验:掌权者会运用职权稳定国家,还是加深分裂?
总统宣誓就职正是为了这样的时刻。誓词要求总统将宪法与法治置于自身利益或党派忠诚之上。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害后,唐纳德·特朗普却背弃誓言,利用自身影响力加剧国家裂痕而非促进团结。历史将铭记这种政治投机行为。
这种考验并非新命题。内战爆发前夕,亚伯拉罕·林肯曾呼吁唤醒"人性中善良的天使",强调总统"维护、保护和捍卫宪法"的宪政责任。真正的领导力在于将创伤转化为对平等与法治程序的再肯定。
但并非所有总统都能经受考验。林肯遇刺后,安德鲁·约翰逊利用总统平台攻击国会议员,甚至推迟兑现林肯对前奴隶的保障承诺。他拒绝谴责针对黑人与重建支持者的暴力行为,与国会的冲突及对宪政职责的漠视最终导致其遭弹劾,留下分裂与倒退的政治遗产。
这一历史教训具有现实紧迫性。当暴力震动国家时,总统的职责是捍卫法律真谛、呼吁保持冷静,并强调罪责归于个人而非群体。总统誓言是对全体国民的承诺,要求领导者为整个国家发声并公正执法。它反对因个人行为归咎整个群体,反对利用悲恸谋取政治利益。
然而当下,总统却选择利用悲剧。通过将个人行为归咎于所谓"激进左派",他不仅逃避责任更亵渎了誓言本身。本应促进团结的职位正被用来制造分裂,向政治对手和弱势群体传递明确信号:你们首先是靶子,其次才是公民。
在接受NBC新闻采访时,特朗普声称要治愈国家,却又指责模糊的"激进左翼疯子团体",随后威胁调查民主党捐助人乔治·索罗斯。这位总统正在重复其分裂策略,将国家悲剧归咎政敌,玷污总统誓言。
历史曾展现更好范例:9·11事件后,乔治·W·布什走访清真寺明确表示美国穆斯林不是敌人,拒绝集体归罪;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后,比尔·克林顿呼吁克制言论,警告助长暴力的阴谋论;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林登·B·约翰逊向悲恸的国民发表讲话,敦促重拾对民主与正义的承诺,强调政府保护民权而非散播恐惧的职责。
如今该如何践行誓言?这意味着必须首先明确谴责政治暴力和私刑主义。声明应保障调查与司法独立性,承诺法律将得到公正执行;拒绝集体罪责观念,反对利用悲恸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呼吁国民围绕宪法团结一致,通过法律、辩论和选举解决深刻分歧——而非通过恐吓手段。
当下的选择十分明确:总统可以捍卫宪法凝聚国家,也可以选择相反道路。现任总统诉诸人性之恶而非良善,在行凶者动机未明时就将个人行为归咎整个所谓"激进左派"群体;非但未响应宪法召唤,反而锁定政敌进行污名化。历史不会将其与恪守誓言的林肯并列,而会与亵渎职责的约翰逊为伍。
科里·布雷特施奈德是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主持播客《誓言与公职》,著有《总统与人民:五位威胁民主的领导者与守护宪政的公民》。
常见问题解答
基于"特朗普未能履行总统职责,历史将给予严厉评价"声明的问答集 科里·布雷特施奈德
初级问题
问:履行总统职责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忠实地执行国家法律,捍卫宪法,为美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而非谋取私利。
问:科里·布雷特施奈德是谁?为何他的观点重要?
答:他是专攻宪法与美国政治的政治学教授,其分析基于对总统宪政职责的学术解读。
问:能否举例说明总统失职?
答:简单例子包括总统拒绝执行国会通过的法律,或利用职权打击政敌。
问:这难道不是政治观点吗?为何需要关注?
答:虽是解读,但基于可对照宪法明确职责的具体行为,而宪法是美国政府的基石。
中级问题
问:批评者认为特朗普哪些具体失职行为?
答:常被提及的有通俄调查中涉嫌妨碍司法、试图施压乌克兰调查政敌,以及对1月6日国会暴乱的应对失当。
问:"历史将严厉评价"有何深意?
答:预示未来历史学家凭借更完整信息,会认为其任期损害了民主规范、法治精神及国家制度稳定。
问:特朗普因此遭弹劾吗?二者有何关联?
答:是的,众议院曾两次弹劾他,指控直接关联其未履行宪政职责的行为。
问:他的政策成就呢?这些不算履职吗?
答:这正是争议焦点。支持者认为减税、司法任命等政策成果是其履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