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edia

名人版《叛谍》如何扭转电视界最令人担忧的趋势

这段CSS代码定义了"Guardian Headline Full"字体族,包含多种字重和样式:细体(300)、常规(400)、中等(500)和半粗体(600),每种均提供正体与斜体版本。各样式均从《卫报》资源服务器加载WOFF2、WOFF和TrueType格式的字体文件。 代码同时定义了"Guardian Headline Full"与"Guardian Titlepiece"两个字体族的多种字重变体(从细体到特粗体)及对应斜体,通过提供多格式字体文件确保跨浏览器兼容性。所有字体资源均托管于指定URL。 针对网页布局,代码设置了响应式网格系统:在81.25em及以上宽屏设备采用五栏布局,交互网格中"lines"元素占据第2-5行/第1-2列区域且高度自适应,顶部留白5px;"meta"元素顶部留白18px。 移动端适配方面:iOS/Android设备中文章标题使用中等字重的Guardian Headline字体,摘要段落首字母大写,引线增加顶部留白,作者信息使用粗体,文章图片高度自适应,原子元素后段落取消顶部边距。 沉浸式交互图表中,标题区域设置4像素顶部内边距。在大屏设备(61.25em+)下,家具包装器采用网格布局定义标题/摘要/元数据等区域的定位,中屏设备(71.25em+)调整网格列数为2-5-7分布,超宽屏(81.25em+)进一步优化为3-5-8列布局。 字体加载部分通过@font-face规则明确定义了每个字重(400常规/500中等/600半粗/700粗体/900特粗)及对应斜体的源文件路径。代码还通过媒体查询控制不同视口下的元素表现:71.25em以上主内容栏左侧留白160px,81.25em时增至240px;原子元素在移动端(≤46.24em)宽度扩展至100%;沉浸式元素在小屏下横向扩展至视口宽度。 此外,代码规范了段落首字母装饰样式:使用111px大尺寸粗体大写字体,设置左浮动与右侧8px边距,颜色通过CSS变量控制。暗色模式支持通过CSS变量切换色彩方案,确保在不同偏好下的视觉舒适度。 (注:由于原始技术文档包含大量重复的CSS规则说明,译文已对重复内容进行合并提炼,保留所有关键技术参数与布局逻辑)
Social media

准备告别社交媒体?"建议泛滥"或许正是你需要的最后推力 | 艾玛·贝丁顿

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戒除社交媒体成瘾的方法:就是那些“人生心得”类内容。比如那些承诺能“改变你大脑化学反应”的建议——通常来自明显不是神经科学家的人;或是“我的营养法则”——由面容稚嫩的Alpha世代网红分享,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只是占着新陈代谢快的年纪;又或是关于某地的“45条须知”——来自只在那里待了45分钟的人。这些建议无非是老生常谈:直觉饮食、拥抱自然、心怀慈悲、保持好奇、童心未泯、联系朋友、放下手机、把头伸进搅拌机——好吧最后一条是玩笑,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现象——专家信息过载?建议污染?还是无底线的智慧脑损伤?但从Substack(充斥着温和书卷气长辈的平台)到TikTok(完全相反的画风),网络上处处充斥着自信满满的人生指南。不仅是我这个算法圈层或年龄段如此——男性、年轻人、孕妇、新手父母都会收到海量针对性建议。 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指导他人生活的自信,我连晚餐吃什么都决定不了(或许来点薯片?)。这也让我怀念早期的互联网,那时还没有变成各种霸道条列式的自我提升计划,氛围更温和,充满猫咪表情包和关于陌生人婚姻问题的随笔博文。 当然,没人逼我看这些内容,逼我对又一条认真制作的视频翻白眼,或是烦躁地浏览千字长文告诉我"要把休息放在首位"。但我偏偏就吃这一套,这也正是此类内容无处不在的原因:它让我们不断点击消费。当你在挣扎、失败和困惑时(谁又不是呢?),被告知如何生活确实具有吸引力。可惜的是,我从所有这些点击中学到的唯一道理是:解决困惑的答案绝不会来自内容创作者。 哎呀——我刚刚是不是也提供了"人生心得"建议?本文作者埃玛·贝丁顿为《卫报》专栏作家。 常见问题解答基于《卫报》专栏作家埃玛·贝丁顿《准备戒除社交媒体?建议污染可能是你需要的最后推力》一文整理的常见问题清单 基础概念类 问:什么是建议污染? 答:指网络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中)泛滥成灾且往往自相矛盾的生活技巧、人生秘籍和自我提升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产生压力感和焦虑感。 问:建议污染与戒除社交媒体有何关联? 答:持续被"优化人生"的压力叠加未遵循所有建议的负罪感,会成为重要的压力源。认识到这一点能有效推动人们永久退出社交媒体。 问:作者是否认为所有建议都有害? 答:并非如此。文章批判的是社交媒体上建议内容的数量过剩和表演性质,而非建议本身。这些内容更多是在炫耀完美人生,而非真诚提供帮助。 动机与益处类 问:文中提到戒除社交媒体的主要好处有哪些? 答:文章强调了精神宁静、焦虑缓解、摆脱攀比心理,以及从喧嚣苛求的网络世界 reclaim 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 问:戒除社交媒体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答:不能,文章也未如此宣称。戒除社交媒体的意义在于消除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和污染源,让人能在没有持续数字干扰的情况下专注现实生活。 问:担心退出后会错过重要信息怎么办? 答:这种"错失恐惧症"(FOMO)很常见。文章指出,用错过的病毒式传播趋势和肤浅更新来换取内心宁静与思维清明是值得的。 实操步骤类 问:想戒除但感到不安,该如何开始? 答:无需立即彻底戒断。可先从手机删除应用体验一个周末,或通过静噪账户、关闭通知等功能逐步减少信息污染。 问:多出来的空闲时间该如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