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actually

想要结交更多朋友并丰富社交生活吗?不妨向我85岁的朋友格里取取经。

我有个朋友叫格里。成为他的朋友并非我主动选择——当格里认定你是他朋友时,你基本没有发言权。他会打电话、发邀请、写邮件。若你不回复、无法赴约或取消计划,他并不介意,只会持续联系。这个人执着于建立联结的使命从不懈怠。 知道吗?格里拥有众多朋友。 在这个男性面临空前孤独的时代,格里是罕见的例外:他主动经营友谊。这让我思考为何他如此与众不同。 格里85岁,比我年长36岁。某个周末,他邀我去他的乡间小屋做客,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友人,大多与他年纪相仿。晚餐后,大家围坐玩起客厅游戏,轮流给我这个桌边最年轻者提建议——尽管我也不算年轻了。多数建议归结起来无非是我未来需要比现在更多的钱,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 格里的建议起初看似不够务实,实则极具实践价值,让我至今铭记:"永远不要失去朋友。" 倘若不把社交生活视为既存状态,而是当作主动构建的工程会怎样? 后来我问格里此言何意,他讲起某个我们共同认识的人——坦白说,那人是个混蛋。当时他们因随机讨论政治议题争执升级,对方最终说:"我觉得我们没法交流了,分歧太大。" 格里拒绝让这段友谊就此终结。 "这周我会打电话,下周会打,下下周还会打。"他说,"你可以接或不接,但我会持续打。" 这就是所谓"成为格里朋友不由你选择"的真意。他的智慧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若你全权为自己的社交生活负责会怎样?若不将其视作栖息之地,而是亲手创造的作品会怎样? 时至今日,论述孤独危害如同讨论吸烟危害。人尽皆知。证据确凿,争议早已平息。 然而仍有整个产业在描绘男性孤独及其破坏性影响。有估算显示,孤独对寿命的杀伤力相当于每日吸15支烟。社交孤立使早逝风险增加29%。2024年调查发现,仅27%男性拥有6个及以上密友,而1990年该数据为55%。如今约17%男性表示没有任何密友。 自罗伯特·帕特南2000年出版《独自打保龄》以来,研究者始终在探寻日益严重的孤独症结。答案往往归于模糊的文化因素:据称男性亲密关系存在污名化,在晚期资本主义令人疲惫的世道中,男性缺乏经营友谊的时间与精力。 至少理论如此。 若说人生有何秘诀,那便是与他人建立联结。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这项始于1938年、堪称方法论最严谨的社会学调查——的负责人追踪了不同背景男性的生活轨迹,得出有力结论:"这项史上历时最长的深度纵向研究引领我们走向简单而深刻的终点: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健康与幸福。"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若说人生存在秘诀,那就是与他人缔结情谊。 孤独之所以危害巨大,在于人类本质是社会性动物。对社群与朋友圈的需求是我们的天性。当下人们竟转向聊天机器人寻求疗愈与陪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都深切渴望联结,但单纯模仿社交规范远远不够。面对面交流是人类存在的刚需——绝非可选项目。忽视这种需求终将付出代价。 你早已感知这个真相。男性本能地体会着。但为何格里式人物凤毛麟角?为何男性不愿为友谊投入? 男性友谊举步维艰的根源在于"友谊应自然形成"的顽固观念。主动经营反显得情谊廉价。我们被教导联结应当不费吹灰之力,因此刻意寻求社交既尴尬又可怜。男性常佯装不需要他人,因为承认需求如同示弱。 但所有人性需求都可能令我们略显可笑。回想六七十年代的体育锻炼——当时看来荒谬又做作。为何有人自愿耗尽体力?1968年,康涅狄格州一名跑者因"行人非法使用公路"被捕。同年《纽约时报》调侃这股风潮,指出多数慢跑者是"年纪大到不适合迷幻药,又年轻到够不着医保"的中年人。 慢跑在60年代盛行源于社会需求。随着农业劳动力锐减——1950年代下降37%,1960年代再降38%——体力活动不再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意识到身体需要运动。 不运动就会受苦。锻炼对轻中度抑郁、压力、焦虑的疗效是其他治疗的1.5倍。如今多数人接受这点。 社交联结与体力活动一样,过去通过大家庭、学校、营地、大学、工厂、宗教团体和地方俱乐部自然形成。昔日难题在于寻找独处,而今在于寻找真实联结。 现代生活——互联网、社交媒体、远程办公——剥夺了那些偶然邂逅。孤独蔓延不足为奇。 与锻炼同理,有意识的社交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凝聚行动意志。遇到投缘之人,我会提议小酌或组织聚会。若计划落空,我不以为忤。有位朋友常临时爽约,我只需重新安排。 我正努力成为格里那样的人。当我欣赏某人时,他们基本没有选择余地。 那么格里如何练就卓越的交友能力?"并非我擅长此道,"他告诉我,"我一直保持联系,但从不愿当同学会秘书。"对许多年轻男性陌生的技能,于他却是好奇心驱使的本能。"没有比人更有趣的存在。即便表面平凡之辈——共进餐食便会发现人人皆有故事。最不起眼者往往藏着最精彩篇章。分享故事建立亲密,不必涉及隐私——仅是分享经历。人生存在不同层次的信任。" 必须澄清:这无关人脉经营。社交生活的价值不在于能获取什么。通过各种关系推进事业是领英的使命。其价值在于联结本身。有时,仅与投缘之人相伴便已足够,但也可能带来重大助益。 例如格里需要加拿大文学资料或某记者最新八卦,只需致电于我便可获知。每个领域他都有我这样的"专属联系人"。遇法律纠纷,他联络曾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朋友。他大概还认识亚洲债券市场的专家。尽管我们政见多有不和,但格里对虚假信息免疫,因为他的关系网直通事实源头。...
Well actually

为什么大家都在穿负重背心?我穿了两周来一探究竟。

几个月前,我注意到一件怪事。突然间,街上似乎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背着沉甸甸的小型双肩包。起初我甚至误以为那是防弹背心(这想法令人不安),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最新的健身风潮——负重背心。 名人们被拍到穿着它们散步,Peloton教练在制作教学视频,网红们在TikTok上大力推广。《Allure》等媒体也报道了其日益流行的趋势,尤其在经历更年期的女性群体中备受青睐,据说这种背心能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骨密度。 "最近它确实获得了大量关注,"东北大学物理治疗师兼教授埃莱娜·马诺利斯博士表示。她指出这种锻炼方式过去被称为"负重行军",因为人们会背着沉重背包行走。 马诺利斯认为其吸引力部分源于现代负重背心比笨重背包更轻便时尚。她也认为这反映了女性健康观念及力量训练重要性认知的整体转变。 但负重背心真如宣传那般神奇吗?我试穿两周并咨询了专家意见。 什么是负重背心? 这类背心填充铁砂或小配重块以增加阻力。"可以理解为'超重力环境',"密歇根大学运动科学教授阿比·莱恩博士解释。重量通常在5-30磅(2.26-13.6公斤)之间,覆盖肩部和躯干。有些设计紧凑带胸扣,有些则神似防弹背心。 "建议从不超过体重5-10%的背心开始,逐步增加,"妇产科兼更年期专家玛丽·克莱尔·哈弗博士建议。我选择了Prodigen的16磅(7.25公斤)款——舒适度足以让我看起来不像要去射击场。 如何使用? 与其他健身装备不同,负重背心可融入日常活动。"你或许每周在健身房做两次抗阻训练,但穿着它散步或做家务也能见效,"莱恩说。 但适度是关键,尤其初期。"我不建议每天穿戴,"马诺利斯警告。日常动作包含大量弯曲扭转,额外重量会增加受伤风险。 马诺利斯推荐在行走时穿戴——这种被低估的运动能保持直立姿态降低风险。哈弗表示适应后可尝试轻度有氧、力量训练甚至短跑,但要量力而行。"从短时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20-30分钟。" 实际体验? 两周里我两次穿背心在跑步机行走,用iPad看《维拉探长》。起初重量带来奇特的安抚感,像给焦虑犬穿的镇定背心。但走动时,身体的失衡感令人惊讶。调整步态花了几分钟,保持直立所需的核心力量超乎预期。 当30分钟结束,维拉探长刚发现命案蹊跷时,我的呼吸已比平常急促许多。为何如此费力?我曾比现在重16磅,却不记得当年散步这般疲惫。 莱恩解释:"负重背心的重量并非均匀分布。当我自然携带那16磅时,四肢肌肉也更发达。但背心重量集中于躯干,迫使你重新调整平衡。"这能锻炼稳定性,但切忌过重导致步态变形。"那会引发受伤,"她补充道。 后来我逐渐适应,失衡感消退。行走强度增加但不再难受。 有何益处? 马诺利斯指出多重优势:额外重量增强肌肉负荷,长期可提升力量;身体耗能增加促进燃脂;某些研究显示或有助于预防更年期女性骨质流失。"可能是下压力加速了骨骼自我修复。" 但莱恩提醒相关研究规模均较小(不足20人)。最大规模研究(150人)发现对减肥中的老年人防骨质流失无效。"研究尚不充分,"她坦言。 尽管如此仍具实用价值。"我们终于开始关注中年女性肌肉骨骼流失问题,"哈弗说,"这是简单实惠的辅助手段。"但需与其他运动结合。"视作锦上添花更合适,"莱恩补充,"不能替代有氧和力量训练。" 存在风险? 主要危险来自过重或过久使用。"可能损伤关节、导致姿势不良或腰膝疼痛,"哈弗警告。她强调合适重量、循序渐进,不适即停。"切勿硬撑。" 我的结论: 试用后我又穿了几次。虽不喜其引发的闷热感,也不知正确清洁方式(目前用湿巾擦拭——别笑),但它确实为散步增添了挑战与变化。不过作为每周多次力量训练者,我仍觉得深蹲对腿部和骨骼的锻炼效果更显著。 虽然穿着它确实让我像动作片主角般帅气。"超有范儿。当我问伴侣观感时,他只回了句'战术风'。比我惯常的健身房装扮——穿着热带雨林咖啡T恤的三十多岁汗津津路人——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