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上,现实中的夫妻档戴夫·弗兰科与艾莉森·布里主演了身体恐怖片《连体》,影片通过一对被物理性缝合的恋人探讨畸形共生的现实。该片巧妙地将情感依赖转化为诅咒,呈现出一部令人脊背发凉的黑色喜剧。但在夏季大规模上映时却反响平平,部分原因在于宣传方既未能清晰阐释剧情,也未能把握其恐怖与喜剧交织的变幻基调。
而在多伦多电影节,由YouTube创作者转型的导演柯里·巴克尔带来同主题新作《痴迷》,预计更易获得市场青睐。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入围电影节后,极有可能快速达成发行协议。其设定更简洁明晰——一道爱情咒语引发的灾难,片中令人震惊的暴力场面甚至更具冲击力。作为"午夜疯狂"单元入选影片,它注定会留下深刻印记。
《痴迷》标志着巴克尔的进阶之作。去年他以远超预期的低成本网络恐怖片《牛奶与连环》引发关注,如今新作证明其有能力成功跃升更大平台。处女作玩弄现代恐怖套路的同时,本片则回溯传统,融合经典寓言与八十年代B级片元素。
故事围绕音像店员工贝尔(迈克尔·约翰斯顿 饰)展开,他暗恋同事兼青梅竹马妮基(英迪·纳瓦雷特 饰)多年。两人保持着情景喜剧般的亲密关系,但女方虽心存好感却不愿更进一步。当妮基的水晶项链坠入排水沟后,贝尔在神秘商店购买替代品时意外发现能实现愿望的奇物。
愿望起初完美生效:妮基不可抗拒地迷恋上贝尔,满足他所有浪漫幻想。但这份偏执的爱很快令人窒息——亲密演变为纠缠,理性荡然无存,她蜕变为只为贝尔而活的单维存在。无端的暴力爆发暗示其已被附体,将完美女友扭曲成恐怖梦魇。
尽管设定看似荒诞,《痴迷》却以严肃态度避免落入创伤恐怖的窠臼。它与去年《药瘾》共享"美梦变噩梦"的核心设定,但风格更接近《微笑》系列的阴森血腥,夸张的音效设计强化了视听冲击。巴克尔通过荒诞设定探讨这种处境下的日常折磨:若暗恋对象终于回应感情,却已非昔日所爱之人?若你厌恶自己塑造的怪物?这又揭示了怎样的本性?影片深入剖析了非自愿无条件的爱令人不安的本质——爱如恶魔诅咒,让妮基病态地渴求贴近贝尔。这种折磨改变其行为与身份,纳瓦雷特惊人地精准演绎了异化过程:声线与躯壳扭曲至非人境界(其毛骨悚然的尖叫令人难忘)。即使线索早有铺垫,妮基下一步行动的不可预测性仍让观众如坐针毡。
与凭借《回应我》从YouTube转型的菲利普兄弟相似,巴克尔痴迷于头骨碎裂等令人生理不适的暴力呈现。在某特别血腥的场景中,他让暴力余波比事件本身更令人难以直视。其惊吓手法残酷高效,但作为以短片见长的导演,他尚未完全掌握节奏把控。108分钟的片长稍显冗赘,若最终幕能更紧凑本可增强冲击力。不过这并非该类型片独有问题,且与超级制片人杰森·布伦签约后,他仍有提升空间——这无疑是所有电影人梦寐以求的晋升之路。
《痴迷》正在多伦多电影节展映,目前寻求发行中。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电影《痴迷恋评》的常见问题解答,旨在为新老观众提供参考
【基础篇】
问:本片讲述什么故事?
答:这是一部残酷的恐怖片,讲述当主人公对完美恋爱关系的炽热渴望得不到回应时,逐渐陷入极端暴力、跟踪骚扰和心理折磨的深渊。
问:是否基于真实事件?
答:否,虽探讨了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痴迷与拒绝主题,但《痴迷恋评》属虚构作品。
问:恐怖程度如何?侧重心理恐惧还是血腥场面?
答:作为高强度影片,两者兼有。既构建深层心理恐惧与张力,又通过直白残酷的暴力展现主角痴迷的物理具象化。
问:为何取名《痴迷恋评》?
答:标题具双重隐喻:既指主角不断反刍剖析自己的执念,也可理解为对观众审视影片黑暗主题的元评论。
问:适合哪些人群?
答:适合极端恐怖片爱好者、心理惊悚片受众及热衷人性黑暗面探讨的观众。不适合轻度观众或对暴力场面与沉重主题敏感者。
【内容指引】
问: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内容警示?
答:包含极端暴力/血腥画面、直白跟踪情节、心理虐待、强烈性暗示内容及令人不安的痴迷与特权主题。
问:跳跃惊吓多吗?
答:虽有少量此类设计,但更依赖持续蔓延的恐惧感与暴力预期营造恐怖氛围。
问:是圆满结局吗?
答:否。基于其残酷悲剧的设定,结局符合影片对毁灭性痴迷的黑暗探讨,令人心碎。
【深度解析】
问:影片核心主题是什么?
答:通过扭曲的爱情寓言,揭示非自愿的痴恋如何异化人性,探讨"爱若沦为占有,终将反噬灵魂"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