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r Starmer

斯塔默对决斯塔默:为何这位前人权律师在捍卫人权时如此踌躇不前?

以下是按照要求翻译的中文版本: --- 全球人权体系——旨在保护民众免受政府侵害的法律、标准与机制——正面临1945年以来最严峻的危机。所幸英国现任首相基尔·斯塔默堪称应对此挑战的不二人选。这位受人尊敬的人权律师与检察官拥有三十年执业经验,毕生致力于对抗不公。他对人权法有着百科全书般的掌握(曾执笔欧洲人权法权威著作),并历经司法体系各层级锤炼(他是英国史上唯一——很可能也是全球现任领导人中唯一——在国际法院代理过种族灭绝案的首相,2014年曾代表克罗地亚起诉塞尔维亚)。其检察总长任期更赋予他对政府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 但问题在于:另一位被批评者指控破坏人权的实权人物。此人对外谄媚威权领袖,对内削弱弱势群体保护,将和平抗议等同于恐怖主义,施压艺术节封杀异见创作者。他时而攻击对人权至关重要的司法独立,时而用法律话术回避生死攸关的立场。就连部分支持者都承认,这是个为政治利益不惜背弃原则的冷酷机会主义者。 这个人也是基尔·斯塔默。 自2024年工党执政以来,其施政失误屡遭诟病。但更令我困惑的是:为何在斯塔默本应最具优势的人权领域,政府表现如此矛盾?历时半年,我走访了工党内部人士、斯塔默前法律同僚与人权专家,试图解读律师思维如何塑造首相决策。 部分人认为相比约翰逊、特拉斯和苏纳克的混乱时期已有进步。"在全球逆流中稳住英国法治根基已是重大成就,"与斯塔默相熟的LSE人权教授康纳·吉蒂评价。曾激烈批评伊拉克战争的出庭律师菲利普·桑兹指出,英国正逐步重建二十年前丧失的公信力:"在联合国和欧洲委员会议会上,英国的人权立场重新获得重视。"桑兹赞赏工党不顾美国犹豫推动设立俄罗斯战争罪法庭的举措——他与吉蒂都将此部分归功于斯塔默的危机处理能力。"诉讼律师擅长乱局作战,"一位与其共事过的资深律师补充道。 但批评者仍大有人在。大选前斯塔默曾向伊朗活动家承诺人权将是施政核心,然而当选后......[文本中断]斯塔默曾成功挑战托尼·布莱尔时期推出的"控制令"(针对恐怖嫌疑人的行动限制措施),为两名当事人赢得诉讼。两案均以人权理由胜诉。 虽然律师代理案件不能反映其政治立场(英国律师须按先到先得原则接案),但专业领域选择仍可揭示志趣。斯塔默显然专注于保护个体免受国家与强权机构侵害,其长期为麦当劳诉讼案"麦诽谤"环保活动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即为明证。不过他的政治视角逐渐演变:21世纪初担任北爱尔兰警务委员会顾问期间,他协助新生警队落实《贝尔法斯特协议》的人权标准,这标志着他开始将国家视为可改造对象——不再如左翼观点般视其为财富特权守护者,而是相信通过体制内工作能更有效推动变革。 2008-2013年担任检察总长期间,斯塔默展现出官僚化倾向。他最自豪的政绩之一是将档案管理从纸质升级为数字系统。即便批评者也承认其改革益处:刑事辩护律师马特·富特指出,斯塔默对协助自杀案件的宽缓处理指引避免了大量无谓痛苦。但斯塔默也毫不避讳动用国家暴力,例如2011年骚乱期间的强硬立场——这种务实作风被其左翼传记作者奥利弗·伊格尔顿诟病,却被法学教授吉蒂解读为"非理想主义激进派,而是珍视体制内法治建设的务实者"。 人权法的根本矛盾在于其依赖政府自愿限权。在英国,这体现为对《欧洲人权公约》(ECHR)及将其纳入国内法的《人权法案》的争议。这些框架本为防范政府滥权,但右翼势力坚称其损害主权——尤其指责保障私人与家庭生活的第八条助长非法移民滞留。以斯塔默背景论,其政府本应全力捍卫这些条款,而初期举措确实释放过积极信号:首相上任首周便公开承诺永不退出ECHR,彰显对国际法治的坚守。 人权组织承认态度转变确有实效,但局限明显。"与上届政府相比,政策磋商氛围截然不同,"常与官员会谈的人权观察组织雅斯敏·艾哈迈德表示,"他们愿就人权议题进行理性讨论。"但艾哈迈德指出这种开放性仅适用于苏丹危机等"安全议题",一旦涉及移民或加沙战争等争议领域,高层回应便转为戒备。今年三月在右翼压力下,政府宣布审查第八条在移民案中的适用性,多位专家警告这只会强化错误认知。斯塔默前同事、资深律师杰米·伯顿强调,削弱第八条将导致"双输局面"——该条款同样保护英国公民免受媒体侵权等侵害。 曾监督斯塔默工作的前保守党检察总长多米尼克·格里夫对其人权承诺表示信任,但许多法律界人士对其言论深感不安。2025年2月议会质询中,斯塔默称法院允许加沙家庭来英团聚是"错误裁决",此说法遭法律专家驳斥。与斯塔默共事过的皇家律师惊叹:"以他的资历攻击司法独立实属反常。"(面对英格兰及威尔士首席大法官卡尔的批评,首相发言人随后强调其尊重司法独立。) 这种矛盾姿态被归因于英国改革党的崛起。"内阁预期保守党将再次溃败,下届大选将是斯塔默对决法拉奇,"知情人士透露,"但无人讨论这对战后秩序与人权体系的深远影响。"消息源补充称,即便拉米、雷纳等左翼阁员也因惧怕幕僚长麦克唐纳等人的压制而保持沉默。 更深层问题在于斯塔默立场的模糊性。今年五月总检察长理查德·赫默(斯塔默任命的人权律师)发表捍卫法治的演讲,激烈批评主张抛弃ECHR的"伪现实主义者"。由于赫默与斯塔默背景相似且同遭右翼攻击(保守党影子司法大臣曾公开展示其代理过的争议客户名单),演讲被视为首相意志体现。但赫默因暗示"伪现实主义者"受纳粹法学家卡尔·施密特影响而被迫道歉,暴露斯塔默团队的致命弱点——严守法律条文却回避原则辩护。 "过去十年人权几乎沦为贬义词,"大赦国际英国分部卡拉·麦克拉伦失望表示,"新政府未能扭转此趋势,连内阁讨论都刻意回避人权术语。"另一位内部人士痛心道:"我们任由右翼设定议程,竟攻击事实上最利己的法律。" 这种矛盾在加沙问题上尤为尖锐。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军事行动已造成加沙至少5.9万人死亡。尽管人权组织持续指控以军战争罪行,英美支持使其行动免受制约。斯塔默政府试图平衡支持以色列自卫权与遵守国际法,同时避免得罪特朗普主政的美国。据内阁知情人士透露,内部存在"弱肉强食"派与人道主义派的分歧,但两派均支持以色列,仅在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支持力度上存在差异。 斯塔默个人立场成谜,但据记者新书披露,他严控工党对以政策,源于多重考量:对哈马斯袭击的震惊、与科尔宾时代划清界限的意图,以及认定背离美国政策徒劳无功。执政后工党虽批评以军部分行动并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却始终回避判定以色列整体违反国际法——此类认定将触发对以全面制裁,甚至追究官员连带责任。 这种摇摆导致诸多矛盾:三月外交大臣拉米被迫收回"以色列阻挠加沙援助肯定违法"的声明,改称"存在风险";斯塔默在议会坚拒使用"种族灭绝"表述,却同时批准继续向以出售F-35战机部件。八月曝光的法庭文件显示,首相曾亲自致电内塔尼亚胡警告暂停部分武器出口许可,但以"全球和平安全"为由豁免关键部件。在高等法院审理的巴勒斯坦组织诉讼中,政府辩称这些美控部件对威慑俄罗斯至关重要,且英国无权干预最终流向——实质上承认美国主导权。 6月30日法院判决支持政府,认定安全事务属行政特权。前检察总长格里夫视此为政治现实,但人权观察组织艾哈迈德警告,这种"选择性守法"将侵蚀国际条约根基。更令人忧心的是政府对《防种族灭绝公约》的曲解——其律师主张仅当种族灭绝确证后才需采取行动,而确证可能需时数年。"这立场骇人听闻,"艾哈迈德谴责道,"道德上完全站不住脚。" 曾参与内阁讨论的消息人士透露,当巴勒斯坦活动家质问为何不像制裁俄罗斯般制裁以色列时,某阁员竟反呛:"你他妈在胡说什么?"两位知情者表示,异议官员还担忧遭媒体匿名攻击。 对加沙危机的处理引发外交系统强烈不满。今年初300余名外交部官员联署致信拉米,警告英国可能成为战争罪共犯。部门常任秘书竟建议异议者辞职。一位前外交官痛心道:"处理俄乌事务的同僚质问我们何以对加沙持双重标准——这种伪善令国家蒙羞。" 这种困境早有先例。1997年新工党曾承诺"道德外交",虽通过《人权法案》并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却在媒体压力下退缩。曾因伊拉克战争辞职的前外交官卡恩·罗斯认为斯塔默政府重蹈覆辙:"政党总将人权视为在野奢侈品,执政后便屈服于'国家安全'说辞——实则保障人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倡导者们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但英国能否担起守护体系的重任?吉蒂教授指出,工党的挣扎折射"英国国际地位的根本性衰弱——这真相永远不能告诉选民,他们仍幻想本国是强国"。他总结三重困境:"被视为美国附庸、未彻底反思殖民历史、脱欧后丧失战略方向。"桑兹则保持乐观,认为全球南方国家仍坚定支持人权体系,英国可助力增强其话语权。 律师伯顿强调经济平等是关键:"将人权简化为法律技术之争是谬误,它关乎社会应有形态。"斯塔默在野时常引用《马莫特健康不平等报告》作为施政蓝图,但执政后立场渐趋模糊。 采写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巴勒斯坦少女的故事。今年初斯塔默会见英国巴裔社群时,这位立志成为人权律师的少女直言:"听完您的回答我很失望。我们期待更多。"在场活动家回忆,首相当时"神色震惊却沉默以对"——这种失语或许正是当代人权困境的缩影。 --- (注:文中所有法律术语、机构名称及专业表述均参照中国法律界通用译法,政治人物头衔按中国官方媒体惯例处理。长难句在保持原意前提下进行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拆分,关键论点通过引号突出显示。文化特定概念如"PMQs"转化为中文读者熟悉的"议会质询","KC"职称保留英文缩写但补充说明其为"皇家律师"。)
Grandparents and grandparenting

"牢不可破的亲情纽带":祖父母挺身而出抚养孙辈

初次联系59岁的退休项目经理丽塔·拉比什-罗宾逊时,她正忙着照顾九岁的外孙女妮娅无暇交谈。虽然每周四、五才是固定带娃日,但周二致电时祖孙三代同住的家中,这位外婆依然分身乏术。 自去年三月女儿从加拿大带着外孙女搬回伦敦哈克尼区,三人便开始了同住生活。"她们在等安置房期间先住我这里,"丽塔解释道。带娃日里,她要送外孙女去十分钟步行可达的小学,下午接回做晚餐,睡前还要念故事书。"这让我保持活力,"丽塔说。妮娅甚至教会外婆玩抖音。在她看来,若雇人照看孩子,自己就"错过了见证外孙女成长的珍贵时光"。 受寿命延长、家庭结构变化和育儿成本飙升影响,英国数百万祖父母正承担着近乎父母的养育责任。2017年报告显示,900万被称作"银发军团"的祖父母平均每周投入8小时育儿;2023年调查发现超半数英国祖父母会在工作日提供日均超4小时的照料。 当然也有近半祖父母并未参与——我认识不少父母其双亲从不插手,更别说换尿布。这本无可厚非:他们已养大自己的孩子,极光可不会自动出现在眼前。 但随便走进某个亲子乐园,你定会看见祖辈陪捏橡皮泥或摇铃鼓的身影。公园秋千旁,也总有银发族在旁守护。此刻我家楼下,就有位老人正扮怪兽陪孩子玩耍,好让我安心工作。自女儿出生起,双方祖父母就承担着定期和应急照料。若没有他们,我们夫妻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会捉襟见肘。 通过社群组织、慈善机构、口碑传播和《卫报》征集,我采访了数十位承担接送、留宿、观影、烘焙等育儿工作的祖辈。有人为孙辈迁居,也有子女以"带娃支援"为条件搬回附近。他们为何如此付出? 多数答案很简单:乐在其中。安妮塔·波拉克与菲尔·布拉德伯里离开居住50年的东伦敦,搬至埃塞克斯亲近孙辈。"虽然期待抱孙已久,但这份汹涌的爱意仍超乎想象,"安妮塔坦言。75岁的西萨塞克斯郡老人艾伦·福斯特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在孙辈出生后特意同住一个月助女儿重返职场:"这样她能循序渐进,我也可以在孙子上托儿所前培养感情。"第二个孙子降生时他如法炮制。 现代父母的压力也被祖辈体察。"孩子们既要工作又要育儿,还得承担高昂托管费,我们自然要尽力分担,"退休的马丁·罗奇表示。他与妻子每周三早7点就开始带孙辈,数年如一日。 部分祖父母表示,晚年带娃让他们享受到初为人母时未有的自由。曼彻斯特退休保育员玛丽亚说:"现在没有当年的压力,纯粹享受天伦之乐。"77岁的温迪每周在吉尔福德带两个孙子,她认为:"当祖父母比当父母省心多了。" 当然,深度介入也可能引发摩擦。育儿理念差异尤为明显——当代养育方式与祖辈当年已大不相同。2021年针对英国祖母的研究发现,现代育儿中"时刻紧盯"等要求令她们诧异。在我家,糖分摄入是永恒争议点:母亲会以"今天吃得很好"为由,纵容孩子享用芝士吐司、蛋糕和"外公的半条特趣巧克力棒"。动画片《小兔兵兵》连看几集才算过量?共识是:隔代养育虽充满回报,也意味着责任重担。 某些祖父母对现代"温和育儿"理念颇感不适。一位《卫报》读者匿名分享:"我会直接指出孙辈的错误。当四岁孙女推搡玩伴时,我要求立即道歉——而她母亲更倾向先询问动机。"既然提供免费看护,要求祖辈遵循子女的育儿哲学是否公平?毕竟他们并非专业保育员。 芬兰研究老龄化与家庭的社会学家安娜·罗特基尔赫指出,尽管存在挑战,但隔代养育利大于弊。"与祖辈关系密切的孩子适应力更强,"她解释道,在父母离婚等危机时刻,"祖孙纽带能成为心理缓冲。"当亲子关系动荡时,祖父母家往往能提供稳定港湾。 智库"全龄联合"创始人丹妮丝·伯克每周照顾八岁孙子阿尔迪,她强调:"这不只是看护,更是让孩子体验餐馆、酒吧等多元社交场景。他与我们朋友相处融洽,跨代际交流对成长极有益处。" 对祖辈而言,育儿能激活思维、规划退休生活。约翰·佩里夫妇常开车送十岁孙女伊娃上学,小姑娘甚至教会外公使用超市自助结账机:"她会拿走商品扫码,然后伸手要我的银行卡,"老人笑道。伦敦西南部89岁的约翰·L·巴泽尔杰特膝下13个孙辈,他总结道... 隔代养育的智慧 育儿能催生跨代际的智慧。当我们意识到彼此可能怀揣相似感受——尤其在破碎世界中寻找定位时——便会萌生深厚的爱与依恋。 有人认为带孙辈能延缓衰老,但2022年研究未发现实质"回春效应"。关键在于是否感到负担。心理治疗师卡罗尔·伊斯顿指出,许多祖父母觉得"儿女离了我们肯定抓瞎",这并非抱怨,而是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 不少祖辈还需兼顾工作。荷兰研究员奥尔加·格伦瓦尔德发现,对于既要工作又要带娃的"三明治世代",人们常强调"很有成就感",实则压力山大。 一位匿名英语教师每周五晚带三个孙辈:"工作已让我精疲力竭,但孩子们总能让我重焕活力,直到最终瘫在沙发上!"托育应用Bubble2022年调查显示,1/4祖父母为带娃提前退休。伊斯顿指出:"这不是自由选择,我们正流失经验丰富的年长劳动者,对经济和工作场所都是损失。" 当临时托管演变成全职保姆,部分祖父母心生怨怼。许多人承认对父母索取过度,而老人又太仁慈不懂拒绝。一位退休祖母谈及女儿:"我帮她保住高薪工作,自己却没拿过一分钱报酬。" 76岁的伦敦作家弗朗西丝·斯塔德伦在儿子成家时便划清界限。曾为全职妈妈的她拒绝规律性带娃,但这不妨碍每周全心陪伴孙辈——家中备满玩具绘本。"人生这个阶段该追求曾被搁置的梦想,"她说,"社会常忽视老年女性摆脱家务的权利。" 有些祖辈难觅发展兴趣的时间,或因此愧疚。约翰·佩里夫妇热爱去法国房车旅行,但因带娃承诺,每次仅出行一周且避开学校假期。"我们永远随叫随到,"他坦言。 祖辈常在需要时伸出援手。但若非育儿成本高企,这般深度介入本非必要。英国托育费用全球名列前茅,慈善机构Coram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托管班均价达每孩1075英镑(较2024年涨4%,部分地区涨幅达13%)。 当祖父母因经济压力被迫上岗,某些珍贵特质可能消逝。59岁退休护士保拉·卡特深爱孙辈,但也怀念单纯作为"奶奶"而非"替代父母"的时光。 在托育费封顶约300欧元(260英镑)的芬兰,祖辈被视作"生命中的甜点"——提供快乐而非负担。罗特基尔赫解释,北欧国家的隔代照料多为临时性质,而非每日数小时的硬性任务。 优质平价托育服务能让祖辈回归"主动选择"。他们本可带着零食和故事欢喜登场,而非填补制度漏洞的疲惫救兵。我父母虽享受带外孙女的乐趣,但当安排从"早餐到睡前全天候"变为弹性模式后,他们明显如释重负。 乐于带孙的伊斯顿戏称:"女人怀孕前该先征询祖父母意见。"严肃来看,既然祖辈已成育儿体系关键环节,其角色理应被纳入初始规划。 全心养育外孙女的拉比什-罗宾逊表示:"只要我还在世,就会一直支持家人。"您如何看待隔代养育?欢迎来信(300词以内)分享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