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

约翰·麦卡沃生于犯罪世家,却毅然与之决裂。这是一个关于他如何挣脱枷锁、重获新生的故事。

2007年,约翰·麦卡沃伊被关在贝尔马什监狱的拘留室里,等候收押程序时已开始谋划越狱。24岁的他因枪支犯罪和密谋抢劫被捕。曾因持枪被判三年刑期的他知道自己将面临漫长监禁。认定医院病房是唯一出路后,他整天向狱警谎称自己被捕时脑震荡。当牢门打开时,他以为会被送往医院,结果却被铐上手铐押往高度戒备监区。 目睹监区环境让他认清处境严峻。"我当时想,'我很久很久都见不到天日了'"他回忆道。贝尔马什高度戒备区是监狱中的监狱,囚犯需乘巴士穿过主监狱,经过特殊大门和围墙才能抵达。配备远程操控门的密封系统可防止劫持人质。监区侧翼狭小,约八个囚室,低矮天花板配着荧光灯管。"我们过去称之为'潜水艇'"麦卡沃伊回忆,"没有真正的自然光,某个侧翼根本没有窗户,令人极度窒息。"虽有放风场地,但防护网遮蔽了天空。他的狱友包括激进传教士阿布·哈姆扎和21/7未遂爆炸案主犯。 "这里是世界尽头"典狱长告诉他。这本可能是结局——但对麦卡沃伊而言,这却成为他蜕变为耐力运动员的意外起点。2012年出狱时,已在狱中度过近十年的他,在监狱健身房里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和七项英国划船纪录。 麦卡沃伊1980年代初生于伦敦,由母亲和五位姨妈与妹妹共同抚养长大。他从未见过生父——父亲在他出生前一个月去世。母亲是花商,尽管经济拮据仍竭力抚养子女。麦卡沃伊是个精力充沛、时而顽皮的男孩,童年住宅背靠伦敦东南部的水晶宫公园,常与朋友搭建营地,从湖中偷捞鱼。 八岁时,母亲介绍了新伴侣比利·托宾。除偶尔出现的叔舅表亲外,托宾是他生命中第一个稳定的男性形象。当时麦卡沃伊并不知道,托宾是名武装劫匪。这个魅力非凡、穿着锃亮黑鞋与昂贵服装的男人令他着迷。初次告别时,托宾轻拍他头顶称其好孩子,并塞来20英镑纸币——这是麦卡沃伊首次触摸纸币。托宾很快成为继父。"那真是震撼的体验"麦卡沃伊说。 充满抱负的青少年时期,他立志:"我在撒切尔时代长大,一切围绕'自我'。我想拥有英国电信,想成为亿万富翁。"14岁时,他已受托看守装有25万英镑现金的行李袋,并获得1000英镑报酬。 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了解家族的犯罪污点:舅舅米基·麦卡沃伊是布林克斯-马特劫案团伙成员——这起英国最大劫案涉及2600万英镑金条、钻石和现金,从希斯罗机场仓库被盗。12岁那年,他观看改编自该案的1992年电视剧《傻瓜的黄金》,肖恩·宾饰演其舅舅。"那是我童年重要时刻"他回忆,"看着肖恩·宾坐在价值2600万英镑的金条上,一切都被美化了。"此后他很快参与继父的犯罪活动——14岁时,托宾让他在厨房看守装满25万英镑的行李袋直至有人取走,为此他获得1000英镑报酬。 16岁辍学后,他买了把枪。托宾勃然大怒——他不希望麦卡沃伊鲁莽行事。没收武器后,他将继子纳入麾下。"我没有同龄朋友"麦卡沃伊说,"从15岁起就和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多岁的人混迹。"这些人都是富裕的罪犯。"我尽可能与他们相处,想学习那个世界的运行法则。" 托宾让麦卡沃伊追踪运钞车、侦察目标、传递情报。这个害羞青少年有沟通障碍,但托宾教会他展现魄力,同时灌输"不信任女性、不在室内谈话(可能被窃听)、只信任核心圈"的原则。他教导继子永不示弱、蔑视权威,视体制内人员为敌。"总是充满反权威论调,谈论系统多腐败。我未意识到自己全盘吸收了这些。"还有严格行为准则:"不伤害妇女、儿童和老人。" 麦卡沃伊深知监狱是职业风险。"你总觉得会过上好莱坞式生活对吧?成为逍遥法外的那个人。"警方曾跟踪他——他在车上发现追踪器——使他始终警惕监控。"有时会多次注意到同一人。" 18岁首次被捕,警方挫败了约25万英镑的抢劫计划。他在高速公路上飞车逃窜,在伦敦东南弃车(及枪支),脱到只剩短裤(被告知常穿短裤以便奔跑时不显突兀),徒步继续逃亡。翻越花园围栏后以为已逃脱,却在电话亭联系朋友时被武装警察包围逮捕。因持枪被判五年刑期,实际服刑三年,包括一年单独监禁。 第二次被捕在2005年,出狱两年后。22岁的麦卡沃伊正前往抢劫运钞车,发现无标记警车迎面而来——这是埋伏。警方已调查他及其同伙数月。当武装警察从三辆警车涌出时,他驾车在伦敦南部街道狂飙。 "只记得内心独白:'不能再回监狱。'说实话,当时已做好赴死准备。"冲上人行道撞灯柱后,他弃车狂奔,决心甩掉头顶直升机,最终闯入死胡同。警察举枪包围时,"那一刻真以为死定了。"詹姆斯·麦卡沃伊对共谋抢劫和持枪意图抢劫认罪,三日后移监贝尔马什,被判处酌情终身监禁。 因布林克斯-马特案服刑16年的舅舅米基建议他保持与外界联系。麦卡沃伊通过收听广播、观看新闻践行建议,避开监狱政治,专注于尽快出狱重获自由。 母亲历经数周审批才获准探监。她驱车至监狱,转乘巴士抵达高度戒备区,透过防弹玻璃交谈。狱警监控对话,禁止暗语或掩口,摄像头直摄面部。相邻隔间里,阿布·哈姆扎正进行法律会面。90分钟探视后,麦卡沃伊意识到母亲承受的痛苦,决定近八年后出狱前不再相见。 起初他对与恐怖分子同监表示困惑,向司法部访客提出质疑,得知是为防止越狱企图。他感到非人化,这里不注重改造,只强调其永久罪犯身份。 目标驱动的麦卡沃伊广泛阅读,通过"囚室循环训练"——数千次仰卧起坐、台阶运动和俯卧撑保持体能。他拥抱孤独,从未受无聊或心理健康问题困扰,避免过度遥想未来。 在贝尔马什两年后,他先后转移至约克郡最高戒备监狱富尔萨顿、诺丁汉郡B类监狱洛德汉姆格兰奇。最初计划是表现良好转入低戒备监狱,然后越狱至欧洲继续犯罪生涯。 但服刑第三年,朋友亚伦在荷兰ATM抢劫后逃亡时车祸身亡。新闻中监控画面让他坠入人生低谷,这场悲剧迫使他重新审视生活,深感困顿渴望改变。 为逃避环境与狱友,麦卡沃伊转向监狱健身房。他注意到另一囚犯为儿童慈善机构划船超时训练,受此启发请求狱警允许效仿,由此开启划船生涯。划船成为他的冥想方式,节奏性运动带来慰藉与专注。"不懂技巧,但划船机仿佛开启传送门让我越狱。无人打扰,沉溺思绪中,充满韵律的冥想。"回首往事,他确信体验到了跑步者的快感。"机器宛如身体延伸"他回忆。 麦卡沃伊仅用一月完成首个百万米划程。他接连申请慈善划船项目,有人建议他挑战横渡大西洋等效距离——5000公里。"觉得完成会是伟大成就"他说。某晚临近最新慈善目标尾声时,他咬牙完成万米划行。狱警达伦·戴维斯注意到其惊人表现,几日后带来所有室内划船纪录。 一年内,他打破三项世界纪录和七项英国室内划船纪录:将马拉松最快纪录提升七分钟,创下45小时连续划船纪录,24小时划行263,396米最长距离。 起初麦卡沃伊憎恶戴维斯,视其为体制代表。但戴维斯对其进展的持续关注赢得信任。"他看见我的天赋,让我相信人生能更有作为"麦卡沃伊解释。戴维斯见证每次破纪录尝试,甚至请假指导长程训练。 "他改变我的狱中人生"麦卡沃伊说,"纯粹出于善意帮助我,别无企图。是真心支持我的无私举动。"如今戴维斯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朋友去世后我发誓不再犯罪,但若无达伦的信任与发挥天赋的机会,不知前路如何"他反思道。 狱中期间,麦卡沃伊开始考取私人教练资格。转至低戒备监狱萨德伯里后,他在Fitness First健身房担任培训师,每周通勤六天。在客户培训间隙研究耐力运动员。近八年后于2012年获假释,出狱首件事是祭奠朋友亚伦。 目标明确:成为职业运动员。30岁的他深知时间有限,遂为铁人三项训练——加入划船俱乐部、通过YouTube学游泳、购买首辆自行车。此后他成为备受尊敬的耐力运动员,参与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和Ironman赛事。 "多年狱中独处塑造了运动员的我"他说,"经历过隔离囚禁,如今万物皆感特权与奢侈。" 最难忘赛事是2013年在博尔顿的首场Ironman,他曾在狱中观看该赛事,出狱仅六周即参赛。"记得感受到巨大成就感"他回忆,"考虑到训练时间之短,那是我最佳表现之一。达伦就在终点线等候。" 起初麦卡沃伊向训练伙伴隐瞒过往。但当划船俱乐部流传"这位惊人运动员此前身在何处"的疑问时,人们开始网上搜索。他选择通过博客坦白经历,最初担心批评,怕被指责恶行不配新生或不应受钦佩。但他谨慎避免美化过去。2016年回忆录出版后,多次收到改编电影邀约,均予拒绝。...
Society

德国警方正在调查一起15欧分水杯失窃案——而我担心他们这么做可能确实有其道理。

给你讲个离奇案件:德国施派欣根市一名51岁女子因涉嫌偷窃邻居雨水桶里的水正接受刑事调查——她用水壶偷了约值0.15欧元(约1.2元人民币)的雨水。 荒诞得令人发笑。报道称她躲在垃圾桶后避免被发现,而警方严肃宣称:"雨水一旦进入水桶,就不再属于上天。"是什么驱使她犯下这种小偷小摸?中年叛逆?私人恩怨?还是极端节俭——德国实行用水计量,而施瓦本主妇的吝啬可是出了名的。 极致的抠门能成为趣谈——不是那种迫于生计的节俭(这一点都不好笑,尤其英国正出现"狄更斯笔下级别"的儿童贫困),而是自愿的、近乎表演性质的吝啬。比如反复使用茶包、数着格数用厕纸——这类人常被请去参加《极致吝啬鬼》之类的节目。 说到这个,我在琢磨德国雨水案时快进看了美国版节目,有些人的节俭程度令人咋舌。有位女士用自己头发当牙线(头发够结实吗?),另一位百万富翁为省水费往罐子里小便,还有位老兄用按摩浴缸洗碗兼热汤。 不过有些"吝啬"习惯倒很合理。用路毙动物的毛皮?很实际——反正已经死了。重复使用洗澡水或冷冻牛仔裤代替清洗?完全可以理解。我自己也越来越钟爱小型节俭行为,虽然不太连贯:会把半个剩土豆当圣物般保存,却会豪掷4英镑买店里现成的蛋糕(明明花几毛钱就能自己做)。我囤积塑料袋(微塑料去他的),重复使用茶包(多是洋甘菊茶——反正也没啥味道),没错,我还重复用过丈夫的洗澡水。 听着恶心?或许见仁见智。从挥霍无度到用洗碗机煮千层面(《极致吝啬鬼》又一经典),我们大多介于两者之间。那些选择极致节俭——用偷来的咖啡勺丈量人生的人,常被视为滑稽、古怪或略带可悲。 我们早已接受"奢侈等于尽情生活"的观念——正如诺拉·艾芙隆所说"用好浴油!"(虽然我可能会带着从未开封的浴油离世,得意于这份未挥霍)。但事实难道不是相反吗?真正古怪的难道不是那些办游艇派对、把凯蒂·佩里送上太空的人吗?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面包屑,或许才是对生命的礼赞——从更广意义上说,甚至是生命的维系。 我们虽未面临加沙般的惨状,但英国农民已预警今夏收成不佳与饲料短缺,法国一份严峻报告刚详述极端高温导致75万只鸡死亡。如此看来,节俭或许并不愚蠢。2023年夏季热浪已够猛烈,而今年预计更甚。偷邻居的水不仅错误——简直像末日行为——我当然不赞同"头发牙线"(反正我也没头发可用)。但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稀缺思维"开始显得合理。最终,最节俭的人或许反而占据优势。 艾玛·贝丁顿为《卫报》专栏作家。常见问题### 关于德国警方调查15欧分雨水盗窃案的问答 #### **基础问题** **1. 为何德国警方要调查价值仅15欧分的雨水盗窃案?** 根据德国法律,任何盗窃行为均属犯罪,无论涉案金额大小,警方都有义务调查所有报案。 **2. 调查如此小额的盗窃案是否浪费警力?** 虽看似微小,但警方需遵循法定程序处理所有报案,以维护司法公正并遏制轻微犯罪。 **3. 此类低价值物品盗窃适用什么法律?** 依据德国《刑法典》第242条,任何财物盗窃不论价值均属违法。 **4. 小偷会因这种小额盗窃面临严重处罚吗?** 初犯通常处罚较轻,但累犯或存在加重情节可能面临更严厉惩处。 #### **进阶问题** **5. 警方为何不直接忽略这种小案子?** 放任轻微犯罪可能助长盗窃风气,削弱公众对执法信任。一视同仁才能维持秩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