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警方正在调查一起15欧分水杯失窃案——而我担心他们这么做可能确实有其道理。

德国警方正在调查一起15欧分水杯失窃案——而我担心他们这么做可能确实有其道理。

给你讲个离奇案件:德国施派欣根市一名51岁女子因涉嫌偷窃邻居雨水桶里的水正接受刑事调查——她用水壶偷了约值0.15欧元(约1.2元人民币)的雨水。

荒诞得令人发笑。报道称她躲在垃圾桶后避免被发现,而警方严肃宣称:"雨水一旦进入水桶,就不再属于上天。"是什么驱使她犯下这种小偷小摸?中年叛逆?私人恩怨?还是极端节俭——德国实行用水计量,而施瓦本主妇的吝啬可是出了名的。

极致的抠门能成为趣谈——不是那种迫于生计的节俭(这一点都不好笑,尤其英国正出现"狄更斯笔下级别"的儿童贫困),而是自愿的、近乎表演性质的吝啬。比如反复使用茶包、数着格数用厕纸——这类人常被请去参加《极致吝啬鬼》之类的节目。

说到这个,我在琢磨德国雨水案时快进看了美国版节目,有些人的节俭程度令人咋舌。有位女士用自己头发当牙线(头发够结实吗?),另一位百万富翁为省水费往罐子里小便,还有位老兄用按摩浴缸洗碗兼热汤。

不过有些"吝啬"习惯倒很合理。用路毙动物的毛皮?很实际——反正已经死了。重复使用洗澡水或冷冻牛仔裤代替清洗?完全可以理解。我自己也越来越钟爱小型节俭行为,虽然不太连贯:会把半个剩土豆当圣物般保存,却会豪掷4英镑买店里现成的蛋糕(明明花几毛钱就能自己做)。我囤积塑料袋(微塑料去他的),重复使用茶包(多是洋甘菊茶——反正也没啥味道),没错,我还重复用过丈夫的洗澡水。

听着恶心?或许见仁见智。从挥霍无度到用洗碗机煮千层面(《极致吝啬鬼》又一经典),我们大多介于两者之间。那些选择极致节俭——用偷来的咖啡勺丈量人生的人,常被视为滑稽、古怪或略带可悲。

我们早已接受"奢侈等于尽情生活"的观念——正如诺拉·艾芙隆所说"用好浴油!"(虽然我可能会带着从未开封的浴油离世,得意于这份未挥霍)。但事实难道不是相反吗?真正古怪的难道不是那些办游艇派对、把凯蒂·佩里送上太空的人吗?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面包屑,或许才是对生命的礼赞——从更广意义上说,甚至是生命的维系。

我们虽未面临加沙般的惨状,但英国农民已预警今夏收成不佳与饲料短缺,法国一份严峻报告刚详述极端高温导致75万只鸡死亡。如此看来,节俭或许并不愚蠢。2023年夏季热浪已够猛烈,而今年预计更甚。偷邻居的水不仅错误——简直像末日行为——我当然不赞同"头发牙线"(反正我也没头发可用)。但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稀缺思维"开始显得合理。最终,最节俭的人或许反而占据优势。

艾玛·贝丁顿为《卫报》专栏作家。

常见问题
### 关于德国警方调查15欧分雨水盗窃案的问答



#### **基础问题**



**1. 为何德国警方要调查价值仅15欧分的雨水盗窃案?**

根据德国法律,任何盗窃行为均属犯罪,无论涉案金额大小,警方都有义务调查所有报案。



**2. 调查如此小额的盗窃案是否浪费警力?**

虽看似微小,但警方需遵循法定程序处理所有报案,以维护司法公正并遏制轻微犯罪。



**3. 此类低价值物品盗窃适用什么法律?**

依据德国《刑法典》第242条,任何财物盗窃不论价值均属违法。



**4. 小偷会因这种小额盗窃面临严重处罚吗?**

初犯通常处罚较轻,但累犯或存在加重情节可能面临更严厉惩处。



#### **进阶问题**



**5. 警方为何不直接忽略这种小案子?**

放任轻微犯罪可能助长盗窃风气,削弱公众对执法信任。一视同仁才能维持秩序。



**6. 受害者能否撤案以避免资源浪费?**

在德国,盗窃属于"非自诉案件"——即使受害者不追究,国家仍会提起公诉。



**7. 德国法院如何裁定小额盗窃处罚?**

法官会考量动机、情节及前科。15欧分初犯可能判处罚金或免于起诉。



**8. 是否存在警方不予调查的例外?**

若证据不足或调查成本过高,警方可能优先处理重案——但仍需备案记录。



#### **实务关切**



**9. 被窃物品价值极低还应报案吗?**

应当报案,否则可能纵容重复犯罪。但警方处理优先级可能较低。



**10. 这种案件会导致监禁吗?**

初犯且金额极低者几乎不可能——更常见的是罚款或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