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水平显著上升引发了对全球变暖加速的担忧。

二氧化碳水平显著上升引发了对全球变暖加速的担忧。

根据联合国数据,2024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创下新高,增幅打破历史纪录,加剧了已在全球范围内夺走生命、摧毁生计的气候危机。科学家担忧,由于全球变暖,森林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碳汇"正逐渐失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气温加速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跃升至424ppm,同比增幅达3.5ppm,是自1957年有现代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多重因素促成这一急剧增长:尽管2023年各国作出淘汰化石燃料的承诺,其使用量仍未见下降;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热浪干旱引发野火激增,在史上最热的2024年,美洲地区碳排放量达到历史峰值。

第三重隐忧在于地球碳汇系统可能濒临失效。通常每年约半数二氧化碳排放会被海洋和植物吸收,但如今变暖的海水溶解二氧化碳能力减弱,高温干旱与野火频发也抑制了植物生长。在2023-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太平洋风海流模式推高全球气温,碳汇效能本就容易减弱。但人为变暖已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1.3°C,研究人员指出2023-2024年出现"陆地碳汇前所未有的失效",引发自然吸收系统衰退的担忧。

世界气象组织高级科学官员奥克萨娜·塔拉索娃博士警告,陆地与海洋碳汇可能正在丧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这将加速全球变暖。她强调需持续监测温室气体以理解这些反馈循环。该组织同时指出,由于二氧化碳能在大气中存留数百年,其浓度上升将持续影响未来数个世纪的气候。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柯 Barrett 表示,温室气体捕获的热量正在加剧极端天气,减排不仅关乎气候稳定,更关系到经济安全与民生福祉。除二氧化碳外,2024年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创下纪录,这两种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人为温室气体。约40%甲烷来自自然排放,但科学家担心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湿地甲烷产量,形成新的反馈循环。其余排放源自化石燃料开采、畜牧业、垃圾填埋和水稻种植。人为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农业过量施肥。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于巴西贝伦召开前一个月发布年度温室气体报告。本次峰会各国代表将着力加强气候行动。报告结论基于全球500个监测站收集的数据。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二氧化碳浓度激增与全球变暖的常见问题解答,内容清晰实用、易于理解:

**基础篇**

1. **什么是二氧化碳?为何备受关注?**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自然组分,但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活动释放巨量二氧化碳,额外热量被滞留导致地球变暖。

2.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有何区别?**
全球变暖特指地球平均气温的长期上升,气候变化则包含变暖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极端风暴、海平面上升和天气模式转变。

3. **如何确认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升?**
科学家通过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等全球监测点持续数十年直接测量,冰芯中远古气泡分析也印证了浓度持续攀升。

4. **地球历来存在自然变暖,当前情况有何特殊?**
当前变暖速度远超自然周期,且主要成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

5. **额外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主要来源包括:
• 发电、供暖、交通领域的化石燃料燃烧
• 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遭砍伐
• 水泥生产等工业过程

**影响篇**

6. **加速变暖已带来哪些直接后果?**
热浪频次强度增加、区域性严重干旱、暴雨洪涝、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日益凸显。

7. **二氧化碳如何影响海洋?**
海洋吸收约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危及珊瑚、贝类等海洋生物。

8. **什么是气候临界点?**
指微小的变化可能引发系统进入新状态(通常不可逆),例如格陵兰冰盖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