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与埃及间唯一的口岸即将开放,数百辆载着急需援助物资的卡车将得以进入这片饱经战火的巴勒斯坦领土。援助机构周三对加强人道主义支持表示期待,特别是在加沙北部——近日已有超过30万流离失所者重返该地区。人道主义官员透露,数千吨包含食品和医疗用品的援助物资已装载在埃及境内等候的卡车上,或储存在该地区其他地点。
埃及红新月会表示,截至周三下午至少有400辆援助卡车正在前往加沙途中,但尚不确定边境程序需要多久才能放行。脆弱的停火协议面临首次考验:以色列周二指控哈马斯拖延归还人质遗体违反上周达成的协议,随即宣布将每日准入加沙的援助卡车减至300辆(较约定数量减半),并无限期推迟拉法口岸开放。
当日晚间,哈马斯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移交了三具人质遗体,使自美国斡旋停火以来的移交总数达到八具,仍有21具下落不明。哈马斯解释延误原因为两年冲突导致废墟遍布,定位埋葬地点困难。其移交的第四具遗体后被证实非人质身份。
据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Kan报道,重开拉法的决定是在接到哈马斯拟于周三再移交四具遗体的通知后作出的,但该组织未予确认。Kan还称,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的重型设备将获准进入加沙,战时离开的巴勒斯坦人将首次获准返回,其他人经以色列安全审核后可通过拉法离开。等待医疗撤离的巴勒斯坦人表示尚未收到世卫组织的出行通知。
加沙城巴勒斯坦非政府组织网络主任阿姆贾德·沙瓦描述这座昔日商业文化中心的巨大需求。尽管民众怀抱希望,但他指出口岸效率亟需提升,目前地面局势未见明显改善。他补充说援助仍然有限,满目疮痍的景象此刻才逐渐清晰——街道废墟遍布,房屋已成危楼,未爆弹药随处可见。
拉法口岸自2024年5月以军接管后一直关闭,限制了从以色列进入加沙的通道。冲突期间以色列频繁封锁援助,被指控将饥荒作为战争武器,加沙部分地区已于八月宣布陷入饥荒。欧盟周三表示若条件改善,已准备在拉法部署其长期人道主义特派团EUBam。
加沙城人道主义官员强调数十万人缺乏清洁饮水、食物等基本物资,更多民众处境极度艰难。虽然援助原定上周末启动,但延误持续至周一。为便利人质转移及巴勒斯坦囚犯返加,以色列方向口岸在周日国庆假日期间关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特丝·英格拉姆在加沙南部失望地表示:"我们原期待周日成为援助大幅增长的开端,但现实与迫切需求相去甚远。民众不知何时能获得更多饮水,食物也不足。八月时我们开放了45家营养诊所,现在仅剩7家。"
停火后续阶段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并放弃权力,但该组织通过公开处决和与部族冲突加紧控制加沙。停火协议中关于加沙治理、国际稳定部队构成等更广泛议题尚未完全解决。根据初始方案,所有人质(无论生死)应于周一截止期前归还,但谈判代表承认在加沙的废墟中找回所有遗体存在困难,允许哈马斯提供已故人质信息的同时继续尽速移交。
周一以色列人欢庆最后20名生还者归来,巴勒斯坦人则为以方在停火首阶段释放约2000名囚犯而欣喜。关于第二阶段的谈判正在进行,需解决若干争议问题。停火面临政治阻碍,以色列极右翼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谴责援助运输是"耻辱",指控哈马斯欺诈并呼吁将其消灭。
人质家属论坛确认周二归还的四具遗体中三人身份:乌列·巴鲁赫(在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中从Nova音乐节被掳)、塔米尔·尼姆罗迪(在工作的埃雷兹口岸被俘)、伊坦·列维(驾车送友至基布兹时遇难)。负责遗体移交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指出,在加沙废墟中定位遗骸面临巨大挑战,可能需耗时数日至数周。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以色列重新开放拉法边境口岸援助通道的常见问题及简明解答
基础定义类问题
1 什么是拉法边境口岸?
拉法口岸是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主要边境点,是人员与货物(特别是人道主义援助)进出的关键通道。
2 谁在重新开放口岸?为何此时开放?
以色列在埃及和国际调解方协调下允许口岸重开,主要目的是让关键人道主义援助送达加沙平民。
3 允许哪些援助物资进入?
援助通常包括食品、瓶装水、医疗物资、毛毯等基本物资,以及医院和海水淡化厂所需的燃料。
4 谁控制拉法口岸?
埃及控制其境内一侧口岸,加沙侧历史上由哈马斯控制,但通行权限与安全协调需经以色列同意(以军在附近驻有安全部队)。
运营与后勤类问题
5 允许多少援助卡车进入?
每日数量根据安全与后勤协议浮动,可能从数十辆至上百辆不等。援助机构目标是每日数百辆以满足巨大需求。
6 是否允许人员通行还是仅限物资?
本次重开主要针对人道主义援助。人员流动是独立且更复杂的流程,有时会与援助交付同步协商。
7 为何向加沙输送援助如此困难?
主要挑战包括:
• 安全检查:以色列坚持对每辆卡车进行彻底检查,防止武器或军用物资进入
• 基础设施损毁:冲突导致道路和口岸区域受损,降低通行效率
• 协调机制:需要以色列、埃及、美国、联合国及援助机构间持续协调,过程缓慢复杂
8 援助是否送达需求者手中?
这是核心关切。援助组织努力直接向平民分发物资,但在冲突地区确保物资不被转移或阻碍始终存在挑战,国际机构正密切监控分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