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陌生人争论……以及应对信息过载的另外11条建议。
我们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粟。许多我们遭遇的挑战与机遇,并非由个人抉择或所处政体塑造,而是源于我们身处的独特历史时期。 以工业革命为例。它创造了特定商业成功的契机,使部分人致富的同时也在剥削他人。若当时人们能意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名称,或许就能更好地预见未来。因此,我提议为当下时代命名:信息危机。 这并非短暂瞬间,而是我们已然身处并将持续终身的漫长阶段。我认为这是人类继文字发明与古登堡印刷术之后,面临的第三次重大信息危机。如今数字通信技术正驱动这场变革,这些持久危机不仅是中性的技术进步,更以深刻不可逆的方式重塑我们的心理与社会结构。 回望前两次信息危机,可见它们既带来知识与认知的飞跃,也伴随剧烈动荡。文字诞生后,世界涌现瑰丽思想与道德体系,却也催生文本误读与诠释战争;印刷术引领启蒙运动与科学迸发,但此前欧洲经历宗教改革,摧毁了运转良好的雕塑、艺术与制度,更导致无数人遭受火刑等酷刑。 当我提及"火刑"时,不仅指实体刑罚,更隐喻意识形态冲突中的极端行为——那些与他们宣称拥护的价值观相悖的行动。这是将活生生的人贬为符号,通过施虐来证明立场。这与成熟辩论或政策抗议无关,而是当战胜争论的欲望凌驾所有原则时,人性沦丧的体现。以火刑处决他人永远不存在正当理由。 不可否认,消灭所有异见的唯一途径是实施难以言表的人权暴行——即便如此也徒劳无功,如今天主教与新教徒依然并存。 我们已能观察到信息危机中此类行为的激增,因为此刻我们正深陷其中。信息洪流将我们淹没,社会与信息结构的缺失使我们无力应对。我认为这种信息过载正滋生焦虑与愤怒。 何以见得?海量信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放大专业缺失。当你在网络分享社交圈常见观点,可能遭遇数十位更专业者的抨击,被贴上愚昧、过时或偏见标签。这种经历会让人陷入深度不安。这种不安、惶恐与脱节感或许并非坏事,但确实会引发情绪失控。反之亦然:当我们接触他人观点时,可能发现自己仰慕之人持有愚蠢陈旧的见解,即"我曾喜欢鲍勃叔叔直到看见他脸书动态"综合征。这让我们质疑可信之人,怀疑是否被恼人的愚昧包围,最终陷入孤立、误解、无助、恐惧与愤怒。 这或许类似宗教改革时期欧洲人的感受——当发现邻居对圣餐饼酒是否真为基督血肉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好转前可能持续恶化。但仍有工具与策略助我们穿越当前信息危机,更好地适应时代。 **1. 寻找可信的事实核查源** 如同近代欧洲印刷革命时期,如今获取科学信息易如反掌。我能在数秒内观看粒子物理、化学键或疫苗原理视频。但同样轻易接触具有说服力的完全虚假信息,如疫苗有害论或某些不愿提及的解决方案。与印刷时代不同,我们拥有精密可靠的信息网络。BBC提供扎实的事实核查服务,Snopes与PolitiFact同样可信。值得深入了解这些资源,但需注意事实核查是专业技能,随着伪造技术升级正变得愈发困难。 **2. 分享前觉察情绪** 我曾因在社交媒体分享虚假信息而尴尬。人总倾向于为错误辩护,坚称其中存在某些真相——即使并无依据。如今我在发布前会关注情绪波动。若产生强烈反应——比如对特朗普"道指跌千点就应弹劾总统"的推文狂喜,或对他人的恶劣行为愤慨——这便是我暂停核查的信号。当信息完美戳中情绪痛点时,正是查验事实的时机。 **3. 抵制网络羞辱冲动** 我们需要新社会规范度过危机。其一是情绪激动欲转发时暂停在线;其二是应对他人分享谬误时的态度。勿公开令人难堪——你也可能遭遇同样处境。设想你希望如何被提醒:一条私密的支持性信息。文字交流缺乏语音 nuance,易造成疏离。一句轻松的"这让我发笑,但不确定是否真实?"或许更有助益。渡过危机需要避免公开羞辱,培养理解之心。 **4. 给予机构善意推定** 提供准确信息的可信机构在犯错时尤为脆弱,但所有系统都难免失误。关键在回应方式:迅速承认错误,避免防御姿态,调查成因并改进流程以防重演。这是理想应对模式。即便存在这样的系统,信息危机中仍会有人利用个别成员的失误或不当行为,来诋毁真诚行事的整体组织。那么,我们容易因偶发故障全盘否定哪些机构?哪些善意但不完美的大型组织可能被某些权威盯上,意图消除异见或谋取利益? **5. 警惕"仇恨阅读"** 网络让我们轻易找到令人欣喜或暴怒的观点——而愤慨本身可成为另类愉悦。"仇恨阅读"让我们通过关注自认为愚蠢错误的观点获得优越感。网络助长的这种倾向,促使我们要么寻找认同视角,要么追逐最极端的对立观点。每次信息危机中,我们都可能陷入强化信念的回音室,丧失对共同现实的感知。一旦共同基础消失,便容易将意见相左者非人化。 **6. 承认人性本质** 这意味着不将他人简化为符号或刻板印象。与其假定他人愚昧或恶意,不如考虑多数人是拥有合理观点的思考个体,我们本可进行文明对话寻求共识。承认这点看似理想化,但若认为周遭皆不可理喻,恰说明我们已深陷信息危机。 **7. 忽略他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