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tics

《卫报》关于环境谈判失败的社论观点:产油国阻挠全球塑料协议达成,但我们仍需保持希望 (注:标题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略有精简)

联合国关于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协议的谈判破裂,意味着我们未能履行保护子孙后代的职责。尽管多数国家已做好准备并愿意采取行动,但美国与产油国联手阻挠进展——这个决定或许会让他们的后代在未来追悔莫及。 塑料对人类的影响远超日常使用范畴。科学家已在胎盘、血液和母乳中检出微塑料颗粒。虽然其全面健康影响尚不明确,但研究已将其与重大风险相关联,尤其对胎儿、婴儿和幼儿危害显著。实验室研究表明微塑料会损害人体细胞,最新证据更将微塑料暴露与流产、出生缺陷、儿童癌症及成年后生育问题的高风险挂钩。 尽管公众对这些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全球塑料产量仍在激增,预计35年内将增长两倍至每年超10亿吨,其中半数用于一次性制品。对产油国而言,在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趋势下,石化产品成为维持需求的重要支柱。 三年前,国际社会对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条约寄予厚望。但谈判陷入僵局,本周日内瓦会议上,沙特、科威特等国极力主张将行动局限在废物管理领域——这种方案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美国坚持采取自愿性措施,遭到欧盟、英国、加拿大和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反对。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使得少数国家能够阻挠实质性进展。 协议流产令人深感失望,但在当今外交普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亦属意料之中。许多代表认为,与其达成可能阻碍未来努力的软弱协议,不如暂时无果而终。尽管有人认为其他联合国平台或能促成协议,但也有人指出《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环境协定都曾历经多年谈判。 希望之光仍未熄灭。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大国但依赖度较低,可发挥关键作用。而哥伦比亚等国已开始单边推进减塑措施。 日内瓦会议创纪录的行业游说人数,既表明塑料生产商正竭力阻挠变革,也印证他们已意识到反塑浪潮的日益壮大。眼下他们虽成功延缓了行动,但绝不能让其赢得最终胜利——这场博弈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 常见问题解答 ### **关于《卫报》环境谈判社论:产油国与全球塑料协议的问答** #### **基础问题** **1. 全球塑料协议的目标是什么?** 旨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通过限制产量和完善废物管理来减少塑料污染。 **2. 谈判为何失败?** 产油国和行业游说团体抵制强力措施,弱化了削减产量和强化回收的提案。 **3. 哪些国家反对协议?** 美国、沙特、俄罗斯等塑料与石油产业大国反对严格监管。 **4. 《卫报》对结果持何立场?** 批评谈判失败,同时呼吁持续向政府与行业施压以采取更强硬行动。 #### **进阶问题** **5. 产油国如何从塑料生产中获益?** 塑料原料来自化石燃料,减产将威胁其油气销售利润。 **6....
Plastics

微塑料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人类睾丸中。父权制最终会采取行动吗? | 范·巴德姆

塑料正在入侵你的睾丸! 这本该成为每日头版新闻,直到我们终于看到"蛋蛋里再无塑料!"的喜讯——届时街头将涌起庆祝游行,爱侣们当众拥吻。 本不该需要召开全球塑料污染条约会议,才能让这个问题重获关注。本不该需要《柳叶刀》研究揭示塑料污染从婴儿期到老年都在危害健康,引发疾病、死亡和每年1.5万亿美元的健康损失。 你只需要低头看看自己的睾丸——或在征得同意后看看爱人的——然后意识到:卧槽,里面居然有微塑料。或许你没有睾丸,但你认识狗吗?如果那条狗有睾丸,我很遗憾地告诉你:科学家在所有检测的人类和犬类睾丸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父权制啊,你又让我失望了。 ### 睾丸情结 在西方社会长大的我被灌输:保护睾丸是头等大事。弗洛伊德声称男性认同建立在"阉割焦虑"之上,这种焦虑驱使他们追求支配权、控制欲,以及特朗普之流的荒唐行径。 老板"捏爆你的蛋"很糟糕,处境"掐住你的蛋"很糟糕,"碎蛋狂魔"女性?不可饶恕。"生殖器盗窃恐慌"甚至是个真实的人类学术语,描述人们对下体功能丧失的恐惧。 所以我曾以为:父权制当然不会关心女性体内的塑料——那些与卵巢萎缩、子宫内膜问题和胎盘功能障碍相关的东西——毕竟我是能看穿套路的女性主义者。 我也不指望它关心塑料堵塞的河流、中毒的动物,或是自1972年持续扩大的北大西洋垃圾带。但现在微塑料都钻进蛋蛋里了,降低精子数量、引发组织炎症、威胁生育能力,总该触发些古老的生殖器恐慌吧?父权制总该扛着枪火速救援它珍视的宝贝吧? 并没有。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你们非但不自救,还在会议上霸凌敢说塑料有问题的科学家。警告"2060年塑料产量将翻三倍"这种灾难性蠢事的专家,正遭受从这场混乱中牟利的石化游说团体的骚扰。 这已是自2022年以来的第六次塑料污染条约尝试——当年联合国终于注意到塑料已入侵大脑、肝脏、肾脏、血液、关节,没错,还有你们的蛋蛋。前五次都失败了。 男性或许害怕女权主义会剥夺他们的权力,但女士们,捏爆他们蛋蛋的可不是我们。化石燃料产业才是。每年4.6亿吨塑料垃圾污染地球,背后是中国、俄罗斯、伊朗、沙特和美国等国的利益。微塑料现已无处不在——从珠峰之巅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就连澳大利亚东岸600公里外严格管控游客的火山岛豪勋爵岛上,海鸟体内都塞满塑料,挤压时会发出咯吱声(但请别真的去挤)。 男士们,想想这对健康意味着什么。研究显示人类睾丸中存在微塑料——而这些样本来自2016年前去世的人。此后全球塑料污染更严重了。主要来源?一次性包装、饮料瓶和食品容器。回收率不足10%。 所以下次在超市看到塑料膜包裹的青椒时,问问自己:真正的代价是什么?想想全球塑料条约——还有你们的未来。若体制不保护你,或许是时候行动了。 本文作者范·巴德姆是《卫报》澳大利亚版专栏作家。
Plastics

一位顶尖专家敦促联合国关于塑料污染的谈判必须达成一项有力且雄心勃勃的条约。

以下是严格遵循要求的译文: 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塑料污染条约谈判中,海洋污染权威专家理查德·汤普森教授指出,各国代表必须推动达成强有力的全球协议以保护子孙后代。这位因开创性研究入选《时代》年度百大人物的学者强调,当前亟需采取果敢行动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 来自170多个国家的谈判代表正就条约是否应包含塑料生产限额这一核心分歧展开磋商。去年11月釜山谈判曾以破裂告终。逾百个国家支持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限塑令,要求逐步淘汰有害化学品和一次性塑料。但沙特、中国、俄罗斯等化石燃料生产国及伊朗反对生产限制,主张通过废弃物管理和回收解决问题。美国两届政府均倾向不设生产限制的温和条约。 "微塑料"概念首倡者汤普森敦促谈判代表果断行动。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正面临"塑料危机",全生命周期健康损害年损失超1.5万亿美元。自1950年以来塑料产量激增200倍,预计到206年将再增两倍,主要驱动因素为包装和食品容器用一次性塑料。 作为《有效塑料条约科学家联盟》协调人,汤普森强调雄心勃勃的协议将改变地球未来:"从两极到赤道,从深海到高山,微塑料已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保护后代。"全球条约拟设定约束性目标,遏制每年1100万吨塑料入海。但自2022年来的五轮谈判均未果。尽管初衷是管控塑料全生命周期,但包括釜山谈判破纪录的220名石化行业说客正强力抵制生产限制。 汤普森指出:"某些国家视其为经济威胁,但170国齐聚日内瓦的事实证明:塑料污染危害深远,维持现状不可持续。"全球仅9%塑料被回收。曾推动英国禁售化妆品微珠的汤普森强调减产才是治本之策。他主张条约应确保:仅生产必要塑料、最小化数千种塑料添加剂、发展可循环再利用的可持续塑料。这些措施将实质削减全球产量。 绿色和平谈判代表格雷厄姆·福布斯表示:"科学、伦理与经济证据确凿。失控的塑料生产等同死刑判决。各国领导人必须顶住石化压力,迈出终结塑料危机的第一步。"
Plastics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正面临价值1.5万亿美元的塑料污染危机,这种污染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危害健康。

一项最新专家综述指出,塑料正对人类健康和地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份报告警告称,我们正面临一场"塑料危机",这种物质从人类出生到老年都会造成伤害,每年导致至少1.5万亿美元的健康相关损失。 问题源于塑料产量的激增——自1950年以来已增长逾200倍,到2060年可能再增长近两倍,达到每年超过10亿吨。虽然塑料具有实用价值,但增长最迅猛的是饮料瓶和快餐包装等一次性用品。 这导致了广泛污染,目前有80亿吨塑料污染着地球每个角落——从珠穆朗玛峰到海洋深处。回收率不足10%。 该综述详细阐述了塑料在从化石燃料开采到废弃处理的每个环节如何危及生命和生态系统,包括有毒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接触以及微塑料进入人体。就连被丢弃的塑料垃圾也会因积存雨水而成为携带疾病的蚊虫滋生地。 这份发表于《柳叶刀》医学期刊的报告,恰逢联合国全球塑料条约谈判的关键时刻。由于100多个支持限产的国家与沙特等产油国之间的分歧,谈判已陷入僵局。近期调查揭露了产油国和塑料游说团体如何破坏谈判进程。 报告主要作者、波士顿学院儿科教授菲利普·兰德里根强调亟需制定保护健康的条约措施:"最脆弱的群体受害最深,尤其是儿童。这些影响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产油国和塑料制造商主张聚焦回收而非减产。但与玻璃或铝不同,大多数塑料无法有效回收。报告明确指出:"仅靠回收无法化解这场危机。" 超过98%的塑料源自化石燃料。其高能耗生产过程每年排放20亿吨二氧化碳——超过俄罗斯全国排放总量。塑料生产还会污染空气,而半数以上未妥善处理的废弃物被露天焚烧,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 塑料含逾1.6万种化学物质,其中许多与人类各生命阶段的健康风险相关。报告特别指出这些物质如何威胁各发育阶段的健康。关于塑料所含化学物质的透明度极低。研究发现胎儿、婴儿和幼儿尤其易受塑料危害,接触塑料与流产、早产、死产、出生缺陷、肺部发育不良、儿童期癌症及日后生育问题的高风险相关。 塑料废弃物常分解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通过水、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这些颗粒已在血液、大脑、母乳、胎盘、精液和骨髓中发现。虽然其对健康的全面影响尚不明确,但已证实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有关。研究人员建议采取预防性措施。 尽管塑料常被视为廉价品,但科学家指出计入健康损害后实则代价高昂。一项估算显示,仅PBDE、BPA和DEHP这三种塑料化学物质,每年就在38个国家造成1.5万亿美元健康损失。 该分析是追踪塑料影响系列报告的首篇。合著者、资深律师玛格丽特·斯普林表示:"这些报告将为全球决策者提供可靠、独立的数据,助力制定各级应对塑料污染的有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