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18个月内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这表明这个全球最大污染国可能已比原计划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
这一趋势部分得益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快速增长——今年第三季度两者装机容量分别增长46%和11%。尽管电力需求上升,这些可再生能源仍助力能源领域排放量保持平稳。
今年前九个月,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2.4亿千瓦、风电装机6100万千瓦,正朝着2025年再次刷新可再生能源纪录迈进。仅去年一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3.33亿千瓦,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为Carbon Brief开展的研究显示,中国2025年第三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交通、水泥和钢铁行业排放量减少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发现发布之际,全球领导人正齐聚巴西参加COP30气候大会,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尽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均未出席峰会,中国仍派出了代表团。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警告称,若无法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将意味着"道德沦丧与致命疏忽"。
COP30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赞扬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进展,指出太阳能电池板已比化石燃料更具价格优势与竞争力。他补充说,富裕国家已丧失应对气候危机的动力。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提醒,根据第四季度数据,中国2025年排放量仍可能微增。但若延续往年用电需求与排放量在夏季达峰的规律,全年碳排放或将下降。
中国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最新气候目标要求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峰值削减7%-10%。专家认为该目标过于保守,未能达到可行且必要的30%减排量,不足以避免全球性气候灾难。
不过中国历来有超额完成气候目标的记录。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李硕认为新目标应视为底线而非上限。
尽管中国看似将提前达峰,米利维尔塔指出部分行业仍存在逆脱碳趋势。第三季度交通领域排放下降5%,但塑料与化工行业排放量增长10%。
中国也可能无法完成2020-2025年碳强度目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意味着要实现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5%的目标,后续需采取更严厉的减排措施。
当前中国各界正聚焦将于2026-2030年实施的"十五五"规划。虽然全文需待明年公布,但官方已明确低碳能源体系将是重中之重。正如相关文章所言:"中国之所以成为绿色能源领域全球引领者,背后唯有一个核心推动力。"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关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稳与下降的常见问题清单,力求清晰简明,便于大众理解。
基础篇
1 中国CO2排放"趋稳或下降"意味着什么?
指中国境内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已停止增长,过去一年半间保持平稳或小幅回落。
2 为何此事意义重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其排放量变化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排放量下降或停止增长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积极进展。
3 排放下降的主要原因?
主要推动力包括: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建筑业与重工业增速放缓、以及政府治理大气污染与实现气候目标的政策举措。
4 这仅是经济放缓的暂时现象吗?
likely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速放缓确有影响,但对清洁能源的长期持续投入表明这是系统性转型的一部分。
5 这是否意味着气候危机已解除?
远非如此。尽管这是利好消息,全球CO2浓度仍处高位。当前进展仅是正确方向的一步,要避免气候危机最严重影响仍需全球采取更快速、更广泛的行动。
进阶实务篇
6 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政策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政策包括: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行业实施碳配额交易制度
双控目标:同时限制能源消费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投资: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与风力发电机最大安装国
7 中国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这是常见疑问。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政府统计、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报告,以及利用卫星数据追踪污染与发电厂活动的独立科学分析——多源验证提升了数据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