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艺术展聚焦于前东德的高层预制板公寓楼及其政治文化影响,呈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住房实验之一。这场展览亦巧妙映照出当今住房危机中未被言明的挑战。
题为《居住综合体:预制建筑中的艺术与生活》的展览,探索了数百万东德人的集体记忆。它有力提醒着人们:无论处于专制还是民主制度下,"住房问题"远未得到解决。展览汇集22位艺术家的50件作品,其中多数人曾居住于"预制板楼"(Plattenbau,因使用混凝土预制板得名)或邻近区域,通过创作审视这些大规模标准化建筑如何塑造居民生活乃至整个社会。这类建筑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社会政策的核心,亦支撑着其工业身份认同。
"展览关乎预制板楼作为居住场所与记忆载体,作为社会乌托邦的象征,以及社会变革的画布,"策展人基托·内多说道。展览位于波茨坦明斯克美术馆——这是东德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典范,曾在当地民众抗议下免于拆除。
内多补充道:"如何在德国及欧洲各大城市打造优质平价住房,是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的议题。东德的住房计划是对该问题的历史性尝试,仍是当今政治家面临的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建设启动起,这类标准化混凝土公寓中的单元房被许多东德人视为梦想之家。现代化舒适设施的承诺吸引着人们:室内卫生间、带传菜口的开放式餐厨空间、可靠的区域供暖,以及公共交通、百货商店、托儿所、学校、青年俱乐部和医疗中心等配套。规划中还包含休闲绿地,尽管其建设时常滞后。
索尼娅·舍恩伯格的考古风格雕塑记录了建设速度——她用硅胶保存了1984至1988年间柏林波罗的海小区居民在未干混凝土板上留下的鞋印与爪印。这些住宅区的设计包含托儿服务、临近工作场所等特色,被视为进步之举,旨在支持东德宪法中阐明的性别平等。即便如此,正如库尔特·多尼斯的画作《第二轮班》所描绘——透过厨房传菜口看到的女性身影,许多女性下班后仍承担大部分家务。
标准化延伸至日常生活,成为当时笑谈。例如电工蒙眼也能找到电源插座,人们调侃说去别人家从不用问马桶在哪儿。"东德人开玩笑说,去陌生人家都不用问厕所位置,"在莱比锡东德最大建筑群附近长大的内多说。作家兼导演格里特·莱姆克回忆了 socialist model city 霍耶斯韦达强烈的社区感:"所有人彼此相识…我们玩预制板捉迷藏…我在每家浴缸都泡过澡…那是在狂野自由大集体中度过的童年。"
尽管备受许多人青睐...由于缺乏舒适性与个性,预制板楼获得了"工人储物柜"等贬义绰号。剧作家海纳·穆勒曾住在柏林-利希滕贝格某栋14层166平米的公寓里,戏称其为"带区域供暖的交配牢笼"。女作家布里吉特·赖曼在其1974年小说《弗兰西斯卡·林克汉德》中批判了东德住房政策——书中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的构想被僵化的意识形态建筑规范扼杀——她将这些建筑描述为"千篇一律的可替换物",比作"蜂巢中层层堆叠的数十个巢室"。
展览通过绘画、摄影、雕塑及阅读会、电影、漫步导览项目呈现多元视角。西比勒·贝格曼的黑白摄影集展现了居民如何用墙纸、灯具和毛绒玩具个性化改造标准化网格状居所。阳台装饰文化随之兴起:居民用雨篷、古董马车轮、砖纹油毡和花箱点缀阳台。建筑社会学家布鲁诺·弗利尔当时指出,这种趋势是"反威权的自助行为"与"对建筑的主观批判",盛赞居民的"想象力与勇气"。
尽管初期需求旺盛,柏林墙倒塌后这些预制板楼声誉骤降,成为社会衰败的象征。许多被拆除、削层减高、翻新或重建。艺术家亨里克·瑙曼的装置《遗忘》与《恐怖》指涉了极右翼恐怖组织NSU在耶拿预制板公寓中的激进主义,以及霍耶斯韦达、罗斯托克-利希滕哈根等城市的种族主义袭击——这些曾经的新建区沦为艰难转型的现场。
随着工厂关闭、居民迁离、政府资助的拆除工程推进,霍耶斯韦达等城镇急剧萎缩。"终于有机会弥合乌托邦与现实间的鸿沟,"莱姆克说,"但它从指缝中溜走了。"内多阐释道,展览并非怀旧,而是承认这些建筑的持续存在。"当我们谈论东德时,历史常止于1990年,"他指出,"其代表性建筑多已被拆毁,但预制板楼依然存在,连同居住其中的集体记忆。它们仍是当下的一部分,尽管人们很少承认这一点。"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东德预制板住宅楼的遗产
基础问题
1 什么是东德的预制板住宅楼?
这是被称为"Plattenbauten"的量产公寓楼,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建造。为应对东德住房短缺问题,这些建筑以快速廉价的方式建成。
2 为何这些建筑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它们为经济型高效城市住房及可持续性提供了经验借鉴——随着城市扩张与住房成本上涨,这些议题日益重要。
3 这类建筑是否仅存在于东德?
不,类似预制住房在整个东方集团及其他地区均有使用,但东德版本尤为著名。
4 这些建筑现在是否依然存在?
是的,许多经过翻修后仍有人居住,特别是在柏林和莱比锡等城市。
优势与现代关联性
5 预制住房为何适合当代城市?
它具有成本效益、建造快捷,并可设计为节能模式——非常适合在发展的城市区域创建经济适用房。
6 如何使旧预制板楼变得可持续?
通过升级隔热层、加装太阳能板、绿色屋顶及高效供暖系统等措施,降低能耗与碳足迹。
7 这些建筑是否促进社区生活?
是的,许多设计包含共享绿地、游乐场与本地便利设施,培育社区意识——这正是现代规划者重视的要素。
常见问题与批评
8 这些建筑是否质量低劣且丑陋?
部分建筑曾因设计单调和材料低质受批评,但多数经升级改造后已提升美观性与功能性。
9 原始预制板楼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隔热性能差、建筑风格单一以及社会污名化。不过翻修工程已解决诸多问题。
10 这些建筑是否承载负面历史记忆?
对有些人而言,它们象征着东德的威权历史,但如今也被视为具有文化与建筑价值的实用住房。
实例与现实应用
11 哪里可以看到翻新后的预制板楼案例?
在柏林马尔察恩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