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重返政坛以来,我在高中校园里观察到一种被称为"新酷女孩"的现象。一群孩子正在闲聊时,某个男生会突然随口说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或恐同的笑话——这种言论总会微妙改变群体氛围。通常男生们会若无其事地继续谈笑,而思想更进步的女生们则面临抉择:要么直言不讳但可能被视作扫兴或开不起玩笑,要么保持沉默而被当作不会生气、不"觉醒"的"酷女孩"。2024年11月之后,选择沉默的人明显增多了。
没人愿意成为破坏气氛的异类,于是谁都不愿当那个出头鸟。正是这种心态让幼稚的偏见持续蔓延。
这种恐惧性沉默正在向校园外扩散。2024年12月,迪士尼删除了新剧中的跨性别角色;今年四月,《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新规禁止公务员在邮箱简介标注性别代词;两天后,美国最大报业集团之一甘尼特以特朗普反对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政策为由,停止发布员工多样性数据。
这种文化转向激发了对DEI政策出现前时代的怀念——那时女性系着围裙倚靠丈夫收入生活。截至八月,"传统主妇"网红汉娜·尼勒曼(以"芭蕾舞者农场"之名闻名)仅在Instagram就获得千万粉丝,她制作酸面包养育八个孩子的视频鼓吹女性回归家庭。去年十一月,她登上了公开支持特朗普的保守杂志《Evie》封面。
这种风气正在侵蚀青少年。在特朗普时代,倾向自由派的少女越来越不敢表达可能被嘲为"觉醒"的政治观点——这并非因为她们转向保守(去年11月,58%的18-30岁女性投票给卡玛拉·哈里斯),而是因为政治氛围转变使进步派女孩更害怕发声的后果。
受访少女们表示公开自由派立场的风险增大。一名高中生指出男生"更肆无忌惮地开这种偏执玩笑";另一人提到特朗普上任后,随意的种族和性别歧视变得普遍:"我们遭遇得更频繁了";年轻女性面对冒犯性言论时承受着保持沉默的社会压力。有女孩解释称男性朋友"会觉得你在攻击他们",且反驳每次冒犯"不值得",必须"权衡轻重"。
第三位少女表示,光是害怕被贴上"超级觉醒"标签就足以让人沉默——她知道一旦反对,"男生就再也不会认真对待你"。这些观点很尖锐,但很真实。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三月,45%的13-17岁女孩承受着"巨大"的社交融入压力。随着文化保守主义兴起,"合群"的定义正在改变。即使在我所在的相对自由的高中,反对粗俗笑话的女孩也可能被孤立。没人想和严肃较真的人交往,于是没人愿意成为那样的人——这正是幼稚偏见的生存土壤。
特朗普以多种明显方式损害了我们的国家,但我所见的现象更为隐蔽重大变革未必能登上CNN头条。这种公开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的文化影响...政府对年轻人的影响可能扭曲职场性别动态,增加性侵犯与歧视风险,阻碍女性获得领导地位。年轻男女之间的鸿沟正在急剧扩大且未见停止迹象。特朗普正在扭曲美国社会,我担心他也在扭曲我们。
娜奥米·贝纳特是一名高中生。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根据娜奥米·贝纳特《随着男生右倾,"新酷女孩"现象兴起》一文整理的FAQ问答集
【基础定义】
问:什么是"新酷女孩"?
答:该术语描述当代部分年轻女性在人际交往(尤其与男性相处)中被迫展现随和、不对抗、顺从姿态的社会现象
问:文中"男生右倾"意指什么?
答:指部分年轻男性受网络社群影响,逐渐接纳保守主义及反女权观点的趋势
问:"酷女孩"与"冷美人"概念相同吗?
答:两者高度相似。"新酷女孩"是针对当前社会政治气候的升级版,往往是对男性持有更僵化观点的一种应对策略
【成因与动机】
问:女性为何需要成为"酷女孩"?
答:多出于自我保护——相较于冒险引发冲突或遭排斥,对持有强烈对立观点的伴侣展现顺从姿态显得更轻松安全
问:这是主动选择还是社会压力所致?
答:主要源于社会压力。许多女性甚至未意识到自己正调整行为以适应这种模式,这已成为应对复杂现代交往动态的策略
【问题与后果】
问:成为"酷女孩"有何弊端?
答:主要在于压抑真实自我、观点与需求,可能导致虚假关系、积怨及个人身份认同丧失
问:该趋势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答:会建立基于表演而非真诚联结的关系,女性可能感到被忽视,男性则无从了解其真实思想情感
问:这是否阻碍性别平等?
答:间接而言确实。当女性认为必须隐藏智慧、抱负或 feminist 信念才能被接纳时,实则在强化这些特质不受欢迎的观念,延缓平等进程
【实例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