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我从来不在电影院用手机。在家的话,我只会无休止地刷屏":年轻人为何选择独立影院

以下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中文翻译: --- 一股年轻影迷的新浪潮正助推英国影院上座率回升。尽管行业仍处于疫情后的复苏阶段——2024年观影人次1.265亿,较2019年的1.761亿仍有差距——但年轻观众正在回归,这或许源于封控期间培养的观影热情。据影院广告协会统计,虽然总人次尚未完全恢复,但35岁以下观众已占观影总人数的半壁江山。 独立影院的表现尤为显著。拥有16家影院的柯松报告显示:2019年其主力观众为65岁以上群体(占比28%),其次为55-64岁(25%);而到2025年,25-34岁观众将跃居首位(从16%增至31%),18-25岁群体紧随其后(从17%升至24%)。布里斯托尔Watershed影院也呈现类似趋势——2021至2024年间,25岁以下观众购票占比从19%攀升至27%,而60岁以上群体仅增长1%。 Watershed节目策划人斯蒂芬·里德指出,年轻观众开始热衷经典老片。王家卫《重庆森林》(1994)和《暖暖内含光》(2004)等影片吸引的观众中,超半数年龄在24岁以下。 格拉斯哥电影剧院保罗·加拉格尔认为,封控催生了这种兴趣。"流媒体平台让年轻观众接触到丰富的电影史。"如今他们不再局限于新片。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如《怒火青春》(1995)及瑟琳·席安玛、王家卫等导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更吸引了大量年轻影迷。 Letterboxd等应用也功不可没。"我们都是Letterboxd重度用户",22岁的以赛亚·罗宾逊说。20岁的米卡则表示独立影院兼具性价比与精选片单:"我只为心仪的影片买单,不看商业大片。" 票价仍是考量因素,但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大银幕体验物有所值。 --- "我们也要平衡生活开支,所以看电影算是种奢侈",22岁的以赛亚·罗宾逊坦言。 英国影院协会数据显示,全英平均票价7.73英镑,较2018年的7.22英镑涨幅有限。经通胀调整后,实际票价较七年前更为便宜。 柯松影院认为社交媒体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 对20岁的阿黛尔·阿古-卡鲁而言,票价并非障碍——"一张电影票约等于一杯酒钱,价格不是决定性因素"。23岁的索菲娅·克罗索尔更看重影院提供的沉浸体验:"在这里我能彻底放松,全程不碰手机。若在家观影,我肯定会不停刷屏。" 曼彻斯特Cultplex影院经理格雷格·沃克指出,"观影礼仪"是小型影院受益于年轻观众增长的原因之一:"独立影院观众往往更守规矩——他们不会一直玩手机或聊天。很多年轻人被误认为缺乏公德心,但其实他们只想专注观影。这里不仅是社交场所。" 但英国电影学会的本·勒克斯福德提醒,这股风潮仍属小众:"BFI南岸或大学城影院或许正在经历观众迭代,但并非所有影院都如此。" 音乐纪录片也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利器。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2023)创下演唱会电影票房纪录。Vue影院的爱德华多·莱亚尔表示:"泰勒彻底改写了音乐电影的商业潜力,此后《郑号锡:In the Box》《SEVENTEEN:Power of Love》等K-pop电影也相继成功。" 柯松营销总监苏西·博尔德将功劳归于社交媒体:"《盐灼之地》等影片引发的病毒式传播延长了它们的市场生命周期。年轻人渴望参与这些文化对话。" --- ### **独立影院热潮常见问答** #### **基础篇** 1. **独立影院与连锁院线有何区别?** 独立影院规模较小,多由本地经营,侧重艺术影片、特色活动及个性化体验;连锁影院则以商业大片为主。 2....
Film

将以下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

想象你是一位纽约单身女性,正为两位追求者纠结——两人都英俊、聪明且温柔,但一个一贫如洗,一个家财万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现实中的答案与电影呈现的几乎截然相反。很少有银幕女主角能像《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班纳特那般坦率——她在参观彭伯里庄园后,便承认了对达西先生的好感。 这个核心选择(尽管从未真正构成两难困境)贯穿了韩裔加拿大导演席琳·宋这部迷人、耐看却略显虎头蛇尾的爱情轻喜剧。继探讨更真实三角关系的口碑处女作《过往人生》之后,本片呈现了一个更轻盈梦幻的版本。当最终抉择来临时,影片氛围转向近乎哀伤的沉思,台词与场景试图调和作品真挚的基调与其诙谐拜金的前提设定。 故事以曼哈顿为背景,聚焦婚恋顾问露西(达科塔·约翰逊饰)为寻求安稳的专业人士牵线搭桥。开场镜头流光溢彩,尽显奢华——对财富与通过婚姻获得稳定生活的直白追求。露西即将庆祝职业胜利:她作为非正式贵宾出席一场上流婚礼,新郎正是她为焦虑客户物色的金融才俊。 婚宴上,她遇见新郎的单身兄弟哈里(佩德罗·帕斯卡饰)——这位身着定制礼服的高挑对冲基金经理显然家境优渥,且对露西兴趣明确。他像是《美国精神病人》中帕特里克·贝特曼的非癫狂版本。早期对话甚至带着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的文风——关于财富的冷静理性讨论,毫无反讽意味。 但当哈里展开攻势时,露西的前任约翰(克里斯·埃文斯饰)却以服务生身份尴尬现身——这个挣扎中的演员仍与三个迷茫的三十多岁室友合租陋室。就在露西与哈里的华丽恋情展开之际,她与穷困却可爱(且魅力难挡)的约翰旧情复燃。闪回揭示如今精致干练的露西,曾在他面前展现更脆弱感性的一面。 影片未让两男针锋相对——没有《BJ单身日记》式的闹剧冲突。二人都彬彬有礼,都配得上露西,不过哈里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秘密,足以让观众映后反复琢磨——这个转折如此出人意料,其深层隐喻直至许久后才令我恍然。 席琳·宋曾坦言自己当过红娘。与声称无法变出完美伴侣的露西不同,她在虚构世界里确实能为女主角量身打造理想男人。此处理想主义取代了物质主义,成就的浪漫却显得克制。 《物质主义者》将于8月13日在英国及爱尔兰上映。 常见问题解答以下是一组常见问题(FAQ)清单,答案简洁清晰,语气自然: ### **基础问题** **1. 什么是[主题]?** 简短定义。例:"太阳能是通过阳光获取电力或热能的可再生能源。" **2. [主题]为何重要?** 简述价值。例:"它能减少化石燃料依赖,降低成本与环境危害。" **3. [主题]如何运作?** 概要说明。例:"光伏电池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电能。" ### **入门问题** **4. [主题]有哪些基本组件?** 列举要素。例:"太阳能系统包括电池板、逆变器、储能电池(如需)及支架结构。" **5. [主题]容易上手吗?** 客观评估。例:"基础应用易学,但高阶操作需要专业知识。" **6. [主题]的常见用途?**...
Film

"我明白我的角色是将男人的幻想变为现实":伊丽莎白·麦戈文回忆《唐顿庄园》、早年成名岁月及与布拉德·皮特合作往事 注:译文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 保留英文作品名《Downton Abbey》官方译名《唐顿庄园》 2. "early stardom"译为"早年成名岁月"以体现时间跨度与明星身份 3. "working alongside"译为"合作往事"既准确表达共事关系,又符合中文人物访谈的怀旧语气 4. 引号内直译保留原句的直白表达,符合演员反思职业生涯的语境 5. 整体采用短句结构,符合中文娱乐报道的语言习惯

对于容易感伤的人来说,观看最后一部《唐顿庄园》电影或许需要做些心理准备。每个瞬间都带着苦乐参半的意味——既是对心爱角色的告别,也是对这座在变幻世界中始终如一的宏伟庄园的告别。当这部ITV剧集于2010年开播时,生活是否显得...更简单些?伊丽莎白·麦戈文是否也感受到了时光流逝?毕竟她饰演的科拉夫人如今正与丈夫格兰瑟姆伯爵一起退居二线,在1930年代曙光初现时将庄园交给年轻一代掌管。 "才不是!"麦戈文突然提高的声调打断了我的怀旧思绪,"事实上我正兴奋地迎来事业上收获满满的新篇章。"除了再次扮演科拉,她还创作了舞台剧《艾娃:秘密对话》,在其中饰演好莱坞传奇女星艾娃·加德纳。该剧2022年在伦敦首演后,将巡演至纽约、芝加哥和多伦多。同时她还在筹备一张民谣风格的新专辑。"我感觉自己才刚刚起步,"我们在她伦敦公关公司的办公室见面时她这样说道。初见时,娇小优雅的麦戈文显得弱不禁风,但若因此低估她就大错特错了——这位女演员骨子里透着桀骜不驯的独立精神。 "我从不孤注一掷。随时可以抽身离开。很多年轻女性没这么幸运。" 拍摄《唐顿庄园:最终章》并非没有触动。"作为电影人,我们根本无需刻意酝酿情绪——这些角色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她说道。麦戈文最初担心玛吉·史密斯的缺席(这位饰演毒舌老伯爵夫人的传奇演员去年离世)会造成难以填补的空缺。但她坚持认为,史密斯的气息依然无处不在。"每个房间,每次对戏,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很奇妙,仿佛她从未离开。她的缺席反而让故事流畅推进,不必再为她的戏份停顿,而她所代表的精神始终在场。" 《唐顿庄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强势的玛丽小姐还是充满活力的厨娘黛西——都展现出令人耳目一强的坚韧。科拉虽然常以温柔贤惠的形象示人,靠着美国嫁妆支撑庄园运转,却似乎少了这份韧性。扮演这样的角色会感到沮丧吗?"有时候确实如此,"麦戈文承认,"作为现代女性,很难完全理解那个时代的束缚。"她是否曾争取为科拉增加自主性?"我确实希望她能有更精彩的故事线,但若赋予她更多政治或社会影响力,就违背历史真实性了。" 然而科拉代表了一种令人振奋的美国形象——这位犹太移民之女用新财富和进步思想撼动了英国贵族体系。若《唐顿》设定在当代,她或许会成为逃离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富豪自由派,就像艾伦·德杰尼勒斯那样。在英伦生活32年的加州人麦戈文,对故国政坛现状深感忧虑。 "这种局面必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她沉思道,"绝非凭空出现。"但永远乐观的她补充说:"过程会很痛苦,但自由国度的历史底蕴不会轻易消失。 peacefully守护我曾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麦戈文在好莱坞早年得志。1980年她凭借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凡夫俗子》出道,次年便以《拉格泰姆舞曲》获得奥斯卡提名。随后她又与罗伯特·德尼罗联袂出演塞尔吉奥·莱昂内的《美国往事》。 "起初我觉得'这行没传说中那么难',"她微笑着回忆,"后来才明白维持事业有多艰难。早期我只是脚踏实地,一部接一部拍戏,像同龄人那样慢慢成长。多年后才懂得长青有多不易。" 非演艺世家的麦戈文(父母都是教师)虽自幼热爱表演,却从不追逐名利。这种心态让她在尤其苛待年轻女性的娱乐圈得以自保。"正因没有孤注一掷,我总能潇洒转身。很多女性缺乏这种选择权,我是幸运的。" 她也亲眼目睹成名的代价:"我虽主动规避,但名声会侵蚀真实的亲密关系。你成了抵押品——整个人被商品化,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早期她常扮演女友或完美妻子角色。"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都以男性视角叙事,"她指出,"这种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到观众都浑然不觉。最初我也没意识到。我的工作就是满足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幻想,从未质疑过。" 1994年喜剧《爱情礼赞》中,布拉德·皮特饰演她男友。如今她打趣说,即便两人仅差三岁,现在自己大概率会被安排演他母亲。"社会期待不该定义我们,"她说,"我常这样教导女儿。我们可以自主思考。我向来特立独行。" 当我提及好莱坞鲜少接受灰发女星时,她略显激动。这是政治立场的宣示吗?"不尽然。但同龄女性总被追问这个问题,实在令人沮丧。该改变的是社会观念。" 麦戈文始终走自己的路。她离开好莱坞定居伦敦,与导演丈夫西蒙·柯蒂斯(《唐顿庄园》导演)组建家庭。四十多岁时组建乐队"Sadie and the Hotheads"发行专辑。"我提醒自己,作品有人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付诸实践。" 五十多岁时,她被艾娃·加德纳的独立精神吸引,创作了关于这位女星的舞台剧。如今六十多岁的她正在创作剧本(虽不肯透露细节),"这是我的新执念。写作让我兴奋。"对她而言,这也是为年长演员创造有意义角色的方式。当然这条路还很长... --- (注:原文最后一句不完整,故保留未译) 当被问及现状是否有所改善时,她回答:"至少我没感觉到。" [图片说明:伊丽莎白·麦戈文与亚伦·科斯塔·加尼斯在纽约出演《艾娃:秘密对话》,尽显独立精神。摄影:杰夫·洛奇/美联社] 她特别欣赏近期剧集《为性而死》,其中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一位四十多岁绝症患者,在生命尽头探索情欲。"如此有力的女性叙事。虽非讲述我同龄人的故事,仍令我振奋。"为何这类题材稀缺?是否因社会对老年女性情欲感到惊诧?"我想确实如此。但除了坚持活出自我、拒绝接受这些桎梏,我们别无选择。" 若说这需要些勇气,回报显然值得——麦戈文其人其事便是明证。"这是日复一日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的修行。我不责怪任何人安于现状,但那绝非我的选择。绝不。"她笑道,"想都别想。" 注:《唐顿庄园:最终章》将于9月11日在澳大利亚上映,9月12登陆英美院线。《艾娃:秘密对话》在纽约城市中心的演出持续至9月14日。 常见问题 ###...
Film

《乌托邦八张明信片》影评——穿越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的超现实拾得影像之旅

罗马尼亚电影人巧妙运用档案影像,捕捉了这个国家在共产主义时期及前共产主义时期超现实的荒诞感。2010年,安德烈·乌日克执导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自传》用三小时影像拼贴出这位独裁者的一生;十年后,拉杜·裘德在《火车出站》中借助官方档案揭露战时反犹主义;如今,裘德与联合导演克里斯蒂安·费伦茨-弗拉茨又通过1990年代的电视广告,拼凑出后齐奥塞斯库时代资本主义狂热的混乱图景。 影片如旋风般呈现各类商品广告——从软饮、香肠、泻药到德古拉主题公园、私有化政府项目乃至手机。一则广告戏谑地打断齐奥塞斯库的演讲画面,用电话铃声承诺"言论自由"。伊利耶·纳斯塔塞、纳迪亚·科马内奇等罗马尼亚偶像纷纷亮相,章节标题充满戏谑:《男性女性》突显性别刻板印象,某些片段突然消音只留怪异画面,定格镜头记录人们对食物的夸张反应,色情电话广告里此起彼伏的浮夸呻吟。有个穿帮镜头里,演员反复念错台词:"我们都致力于让您的财富增值。" 这部作品虽呈现了后共产主义时代罗马尼亚的群体心理,但类似广告在全球皆可见到(如今这些精致广告相比社交媒体的原生混乱反而显得古早)。更微妙的是,当知名导演将广告视为粗粝的艺术评论素材时——尤其考虑到许多广告导演如克里斯蒂安·蒙吉后来都成了电影大师——其中自含反讽。但这无疑是裘德作品序列中又一迷人注脚。《来自乌托邦的八张明信片》将于8月8日在Mubi平台上线。
Film

"没人再相信未来了":亚当·柯蒂斯与阿里·艾斯特探讨如何逃离后真相时代

阿里·阿斯特的新片《埃丁顿》由华金·菲尼克斯和佩德罗·帕斯卡主演,讲述两位对如何带领小镇度过新冠疫情持对立观点的男人。影片同时探讨了美国当下的政治动荡与科技对社会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亚当·柯蒂斯的纪录片系列《嬗变》以撒切尔时代(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英国生活为棱镜,处理着相似主题。柯蒂斯认为这一时期标志着权力从个人和民族国家手中大规模转移——这场变革至今仍在持续。 今年夏初,两位电影人在伦敦会面,聊起他们的作品、创作驱动力,以及怀旧情绪的危险诱惑。 **阿里·阿斯特:** 我的家人住在新墨西哥州,那里是我的成长地。2020年一场新冠恐慌让我回到家乡,发现自己被完全割裂的人群包围——他们生活在相异的现实中,无法互相理解。 到六月初紧张局势达到顶峰时,我开始记录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我不知道事态会爆发还是封锁永无尽头,但能感觉到某些变化正在发生。我一直想拍部关于新墨西哥的电影,于是它自然演变成了一部西部片。 **亚当·柯蒂斯:** 你电影最打动我的是那种感觉——疫情前还存在某种权威指引,就像房间里有位"父亲"。而当大流行来袭,那个权威消失了,所有人都陷入迷失。中央集权的最后残余瓦解后,人们再也看不见彼此的共同点。 **阿斯特:** 他们的连接点在于都关心世界并察觉异样——但仅此而已。每个人都紧抱着自己对美国的想象,却连基本共识都不存在。 **柯蒂斯:** 这就是你的出发点:"父亲"消失了,他们各自怀揣美国梦,却像台球般相互碰撞,在扭曲现实的共振中滑向混乱。 **阿斯特:** 正是如此。他们都患上了偏执狂。随着碰撞加剧,我希望电影本身也沦陷于这种偏执。开场是宏观客观视角,但这种客观性逐渐崩解。我不确定影片算非政治还是泛政治,但这些竞争的幻想终将主宰一切——这就是核心构思。 **柯蒂斯:** 当社会鼓励极端个人主义,人们就会困在自己的思维里。顺境时很棒——你是宇宙中心。但逆境时你就缩进壳中,只相信自己。你会死守这些念头,因为它们是唯一锚点。我认为这就是现状。 **阿斯特:** 我们彻底孤立,无法触及彼此。 **柯蒂斯:** 在《嬗变》里,我带着同理心追溯英国这种状况的根源。而阿斯特,你的电影没有像多数作品那样评判角色,而是以他们的逻辑呈现。观众或许不会同情,但能理解为何这些人蜷缩在自我现实中。你展现的是后续发展。 **阿斯特:** 他们都失去锚定,但...还抓着某种救命索。《嬗变》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像面来自过去的镜子。惊觉当下所谓"前所未有"实则是古老涟漪的最新波动。科技进化了,这些问题经年放大后,畸变也愈发极端。 **柯蒂斯:** 最困难的是——尤其在当下——让近过去重新显得陌生。这几乎不可能,却是我给自己的挑战。就像《蒙娜丽莎》,当你指出它时,人们并未真正观看,只是想着"哦这是蒙娜丽莎"就划走了。 我的目标是打破这种自动识别,重塑集体记忆使其焕新。当我们活在持续碎片中,过去永远无法凝固。早年间这些碎片会分散在数十年里——足够让多数消散,只留下少数形成连贯历史叙事。 现在这些碎片不断循环播放,正如你电影所示。这就是为何人们难以察觉自己困于视角——没有故事解释他们如何至此。我们只得到浅薄的政治循环:领袖崛起、令人失望、然后倒台。当代叙事仅止于此。 **阿斯特:** 《埃丁顿》是部环境电影,但不灌输观点。真正问题是我们的原子化——无法连接。只要这种割裂持续(且许多人从中获利),一切都不会改变。通过尽可能客观的呈现,我希望能触动文化鸿沟对面那些疏离者。 **柯蒂斯:** 真正的政治电影让人质疑自我。但几十年来,所谓"政治"电影反其道而行——奉承观众,强化其信念,喂养其正义感。这就是许多"激进"影片实则反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