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伯恩:《天是谁?》乐评——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本周推荐专辑

大卫·伯恩:《天是谁?》乐评——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本周推荐专辑

大卫·伯恩(David Byrne)上一张个人专辑《美国乌托邦》(American Utopia)发行已有七年之久。期间发生了太多事情,人们很容易忘记这张专辑最初获得的评价其实毁誉参半。乐评人盛赞其充满野心的实验性手法——由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构建节奏基底的作品经多位制作人重新润色,最终由伯恩亲自整合成型。作为其大型多媒体项目"保持乐观的理由"(Reasons to Be Cheerful)的组成部分,这张专辑旨在传递积极能量,但有人觉得这种尝试显得天真,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初期。当时的乐评呈现两极分化:既有向伯恩漫长职业生涯致敬的尊重,也有对女性创作者缺席的失望。

自"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时期起,毁誉参半的评价就始终伴随着伯恩的艺术创作。他始终走着折衷主义路线——探索拉丁音乐、歌剧和神游舞曲(trip-hop),与电子舞曲制作人及圣文森特(St Vincent)合作——但再无任何项目能重现其昔日乐队获得的盛誉与商业成就。然而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美国乌托邦》现场演出凭借创新科技与先锋编舞重构摇滚演唱会形态,赢得满堂喝彩。这场始于剧院巡演的演出最终席卷各大体育馆,进而衍生出百老汇剧场版、两张现场专辑(其中一张直接以乐评人盛赞"史上最伟大现场演出"为题),以及由斯派克·李(Spike Lee)执导的同名纪录片。

如今随着新作《天空是谁?》(Who Is the Sky?)问世,伯恩迎来了三十五年来的事业新高。这张专辑摒弃了《美国乌托邦》的拼贴风格,转而与布鲁克林十二人编制的幽灵列车管弦乐团(Ghost Train Orchestra)及哈利·斯泰尔斯(Harry Styles)的御用制作人Kid Harpoon展开深度合作。但其核心宗旨未曾改变:依然创作明亮乐观的音乐。为此专辑融入了多种元素:墨西哥街头乐队式的铜管乐(《何为缘由?》)、1940年代好莱坞恢弘弦乐(《名为"不"的门》)、融合古巴克拉维节奏与乔治·迈克尔《信念》的律动(《别那样》),甚至用古怪的声码器效果重塑昔日合作者汤姆·贝尔(Thom Bell)的华丽灵魂乐(《我是局外人》)。

鉴于2025年持续弥漫的压抑氛围——让2018年恍若阳光普照的乐园——不难理解伯恩为何坚信世界需要积极能量。《天空是谁?》多数时刻都闪耀着惊艳光芒:编曲精湛尤以低音提琴深沉的搏动感见长,旋律构建同样出彩,不论是《人人欢笑》中伯恩与圣文森特嗓音在马林巴琴上空交织的欢欣高潮,还是终曲《真相》中巧妙的转调处理。《当我们歌唱时》将绿洲乐队式的吉他线条与放克节奏巧妙融合,尽管伯恩即兴模仿的猫叫声唱法是否必要仍存争议。

这种喵呜唱法恰好暴露了专辑的主要弱点:过度追求戏谑歌词。当幽默奏效时确实精彩,比如讲述抗皱面霜效果过猛让人返老还童的《保湿之物》,或是蕴含深层寓意的《公寓是我友》中与居所对话的孤僻者,以及暗示伯恩自我诊断自闭症倾向的《她为我解惑》中困惑的主人公。但诸如《我在派对上遇见佛陀》或《前卫艺术》等曲目则显得尴尬恼人,仿佛刻意强求轻松氛围。同样,乐观基调有时因毫无阴影衬托而显得过分甜腻。例如《真相》既可解读为对爱的礼赞,亦可视为对虚假信息时代真理流动性的认知:"真相伤不到我,我心如明镜"。

至少《当我们歌唱时》承认了严峻现实——"我们一脚踏进天堂之门,一脚陷于地狱之火"——同时赞颂音乐带给我们的超脱力量。

很难不对《天空是谁?》产生复杂感受:它更像是对前作的延续。但或许我们该铭记《美国乌托邦》的蜕变历程。伯恩已透露新巡演将融合"视觉艺术、叙事与音乐成为震撼现场"。鉴于其上张专辑正是通过舞台实现从优秀到伟大的升华,这个承诺令人期待——这或许正是保持谨慎乐观的理由。

本周亚历克西斯聆听推荐:
阿拉巴马摇臂乐队(Alabama Shakes) - 《另一种人生》(Another Life)
继十年前专辑《声与色》后,阿拉巴马摇臂乐队以这张融合摇滚与灵魂乐、兼具迷离失真与激情迸发的重磅之作宣告回归。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评大卫·伯恩《天空是谁?》的常见问题

1 大卫·伯恩是谁?
大卫·伯恩是音乐家与艺术家,最知名身份为传声头像乐队主唱及联合创始人。他以音乐表演中创新折衷的风格著称。

2 《天空是谁?》是什么?
这是大卫·伯恩的新专辑,被乐评人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选为"本周专辑"进行评测。该作品展现了伯恩独特的音乐探索。

3 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是谁?
亚历克西斯·佩特里迪斯是知名乐评人兼记者,现任《卫报》首席摇滚与流行乐评人,其乐评在音乐界备受尊重。

4 为何此专辑被选为本周最佳?
佩特里迪斯因其创意性、原创性及当周发行作品中的突出质素而遴选此作,着重强调了其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5 专辑属于何种风格类型?
作品融合艺术摇滚、世界音乐与实验音效等元素,延续了大卫·伯恩一贯跨越流派界限的创作特质。

6 此专辑是否适合伯恩新乐迷聆听?
堪称完美入门之作,既捕捉其标志风格,老乐迷亦能从中品味其与传声头像时期一脉相承又持续进化的声音探索。

7 乐评中提到的突出曲目有哪些?
虽然具体推荐需查阅完整乐评,但佩特里迪斯通常会强调那些创新性强、歌词犀利或音乐冒险精神的曲目。

8 与本尊既往作品相比如何?
延续其探索新声与主题的传统,可能更具实验性与反思性,是在其艺术遗产基础上的演进而非简单重复。

9 何处可收听或购买此专辑?
数字平台如Spotify、Apple Music及iTunes、Bandcamp等皆可获取,实体版本亦同步发行。

10 乐评是否提及常见批评?
佩特里迪斯或会指出某些段落缺乏凝聚力或过于前卫,但整体仍给予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