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关于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协议的谈判破裂,意味着我们未能履行保护子孙后代的职责。尽管多数国家已做好准备并愿意采取行动,但美国与产油国联手阻挠进展——这个决定或许会让他们的后代在未来追悔莫及。
塑料对人类的影响远超日常使用范畴。科学家已在胎盘、血液和母乳中检出微塑料颗粒。虽然其全面健康影响尚不明确,但研究已将其与重大风险相关联,尤其对胎儿、婴儿和幼儿危害显著。实验室研究表明微塑料会损害人体细胞,最新证据更将微塑料暴露与流产、出生缺陷、儿童癌症及成年后生育问题的高风险挂钩。
尽管公众对这些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全球塑料产量仍在激增,预计35年内将增长两倍至每年超10亿吨,其中半数用于一次性制品。对产油国而言,在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趋势下,石化产品成为维持需求的重要支柱。
三年前,国际社会对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条约寄予厚望。但谈判陷入僵局,本周日内瓦会议上,沙特、科威特等国极力主张将行动局限在废物管理领域——这种方案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美国坚持采取自愿性措施,遭到欧盟、英国、加拿大和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反对。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使得少数国家能够阻挠实质性进展。
协议流产令人深感失望,但在当今外交普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亦属意料之中。许多代表认为,与其达成可能阻碍未来努力的软弱协议,不如暂时无果而终。尽管有人认为其他联合国平台或能促成协议,但也有人指出《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环境协定都曾历经多年谈判。
希望之光仍未熄灭。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大国但依赖度较低,可发挥关键作用。而哥伦比亚等国已开始单边推进减塑措施。
日内瓦会议创纪录的行业游说人数,既表明塑料生产商正竭力阻挠变革,也印证他们已意识到反塑浪潮的日益壮大。眼下他们虽成功延缓了行动,但绝不能让其赢得最终胜利——这场博弈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
常见问题解答
### **关于《卫报》环境谈判社论:产油国与全球塑料协议的问答**
#### **基础问题**
**1. 全球塑料协议的目标是什么?**
旨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通过限制产量和完善废物管理来减少塑料污染。
**2. 谈判为何失败?**
产油国和行业游说团体抵制强力措施,弱化了削减产量和强化回收的提案。
**3. 哪些国家反对协议?**
美国、沙特、俄罗斯等塑料与石油产业大国反对严格监管。
**4. 《卫报》对结果持何立场?**
批评谈判失败,同时呼吁持续向政府与行业施压以采取更强硬行动。
#### **进阶问题**
**5. 产油国如何从塑料生产中获益?**
塑料原料来自化石燃料,减产将威胁其油气销售利润。
**6. 谈判主要分歧点是什么?**
部分国家主张强制减产,另一些则倾向不限制产业发展的自愿回收措施。
**7. 谈判失败有何后果?**
缺乏严格规管将导致塑料污染持续恶化,危害生态系统、野生物种及人类健康。
**8. 其他环境协议是否取得进展?**
《巴黎协定》等先例证明国际合作可行,但行业阻力仍是障碍。
#### **深度问题**
**9. 塑料生产如何加剧气候变化?**
制造过程排放温室气体,且多数塑料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二次污染。
**10. 有哪些替代方案可减少塑料依赖?**
包括可降解材料、可重复包装及"污染者付费"等政策工具。
**11. 未来谈判还能成功吗?**
可以,但需公众压力、企业问责及更强政治意愿来抗衡行业影响。
**12. 个人能做什么?**
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支持环保品牌,通过请愿和行动敦促政府作为。
**13. 是否存在成功的塑料监管范例?**
部分国家已实施特定塑料禁令,证明严格政策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