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本质上是对民主制度的攻击,因为它践踏了平等原则与"人人享有不可剥夺基本权利"的理念。施暴者往往深信自己不仅能从体力上压制受害者,更能从社会和法律层面掌控局面——他们倚仗的是一套惯于漠视受害者的体系,通过羞辱、威胁或保密协议等法律手段迫使受害者沉默。这套由男性主导构建的体系,历来以牺牲妇女儿童权益为代价。简言之,强奸犯之所以逍遥法外,是因为体系赋予他们权力并剥夺受害者的权利,他们依赖的是沉默文化与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这正是强奸罪行的特殊之处:它是施暴者权力与受害者无助感的刻意展示,并由固化这种角色关系的社会环境所强化。它通过性暴力造成身心创伤,实现支配目的,将他人视为毫无权利的存在——包括拒绝的权利与事后发声的权利。纵容并保护这种机制的社会,正是我们所谓的"强奸文化",这已成为人类历史中长久存在的顽疾。
民主的真谛在于构建权利受尊重、话语被倾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强奸犯企图否定这种理念,但得益于女权主义运动,过去五十年间我们取得了显著进步,近十年的变革尤为深刻。司法系统对待受害者的方式正趋向平等——从警方到法官及陪审团成员不再全是男性。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这些转变已让杰弗里·爱泼斯坦案的上百名幸存者能够团结起来,在两党议员支持下讲述遭遇、追寻正义。
这些幸存者之所以受害,根源在于爱泼斯坦与其瞄准的年轻女性之间存在极端权力落差。他的权力不仅来自来源不明的巨额财富,更源于共谋者的协助。有些人如吉斯莱恩·麦克斯韦直接参与诱骗虐待,有些人知情却选择庇护爱泼斯坦及其同伙——甚至至今仍有身居高位者持续这种行为。
例如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最近为回避爱泼斯坦相关议案表决而强行休会,此举被视作对特朗普的保护。据媒体报道,约翰逊的首要任务是庇护特朗普,且他并非孤军作战。七月时杰米·拉斯金曾指出,上千名联邦调查局特工被部署审查爱泼斯坦文件并标记所有涉及特朗普的内容,暗示存在大规模掩盖行动。据称司法部长帕姆·邦迪下令实施这种审查,令人严重质疑被隐藏的真相以及特朗普需要如此反民主保护的原因。
体系永远在自我保护。如同约翰逊和副总检察长托德·布兰奇——后者曾对麦克斯韦进行冗长而异常温和的问讯——这个体系服务的是一个人而非三亿四千二百万国民。特朗普本人今夏显得惊惶不安,竭力转移对其涉案质疑,在新闻发布会后立即宣称整件事是"民主党的骗局"试图让受害者闭嘴。幸存者海莉·罗布森公开挑战:"我诚挚邀请您到国会山当面会谈,您会明白这不是骗局。"
周三新闻发布会上的女性明确表示,她们仍面临威胁与持续不断的禁声企图。《华盛顿邮报》的凯蒂·塔兰特报道,爱泼斯坦案受害者丽莎·菲利普斯及其律师布拉德·爱德华兹指出,受害者因惧怕法律诉讼而不敢公开指证其他施虐者。这是在回应关于受害者正在汇编客户名单的提问时透露的。另一位记者注意到,自述为爱泼斯坦受害者的阿努斯卡·德·乔治乌表示,当她自愿为麦克斯韦案作证时,自己与女儿都遭到了威胁。
这种压制真相、禁声受害者的模式,与共和党及特朗普政府的整体行动一脉相承。对移民、难民、有色人种、女性和跨性别者的攻击,加之在保守派最高法院大法官协助下将行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些行径不仅企图逆转近年来的民主进步,更旨在颠覆宪法与权利法案中确立的普遍权利与法律平等基本原则。
将女性贬为二等甚至更低等公民,是当前右翼议程的核心内容。这包括将怀孕定罪、剥夺避孕与堕胎等生育权利、拒绝为流产或需要终止妊娠的女性提供医疗救助。但针对女性的攻击不止于此:政府 disproportionately 解雇黑人女性公职人员——过去三个月内有30万黑人女性被迫离开劳动力市场。
曾庭外和解强奸指控的皮特·赫格塞斯不仅解雇女性军队高官,宣称女性资质不如男性,还传播宗教极端分子"女性不应有投票权"的视频。特朗普政府实质上支持犯罪,将联邦资源从追捕罪犯转向迫害移民,且在此过程中屡屡违法。他们试图削减家庭暴力应对项目的资金。当然,这个政府的领导者唐纳德·特朗普——法官认定其强奸记者E·吉恩·卡罗尔"基本属实"。从上至下,尽是强奸犯与包庇者。
丽贝卡·索尔尼特是《卫报》美国版专栏作家,《奥威尔的玫瑰》作者。她与塞尔玛·扬·卢图纳塔布亚共同编辑了气候文集《为时不晚:将气候叙事从绝望转向希望》。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丽贝卡·索尔尼特文章《杰弗里·爱泼斯坦掩盖案是美国民主之耻》的常见问答,采用自然对话风格编写
总体理解
问:丽贝卡·索尔尼特是谁?她为何撰写此文?
答:她是著名作家兼评论家,长期关注女权主义、权力与社会正义议题。撰写本文是因为爱泼斯坦案深刻揭示了富豪权贵如何逃脱法律制裁。
问:文章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核心在于指出此案不仅是个人犯罪行为,更是整个体系因其财富与人脉而提供的庇护,这彻底动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问:"美国民主之耻"具体指什么?
答:意指民主本应建立在正义与平等基础上。当司法体系明显偏袒超级富豪与权贵阶层时,就背叛了民主核心价值,使司法公正沦为笑谈。
关于掩盖行为
问:文中提及的掩盖指哪些行为?
答:包括爱泼斯坦2008年达成的极宽松认罪协议(仅在私人监狱服刑13个月且享受工作释放待遇),以及权力机构最初对其犯罪网络调查的消极态度。
问:哪些人参与了掩盖?
答:虽未逐一点名,但文章暗示整个体系涉及腐败官员、精英律师群体、以及或参与或默许或利用权力阻碍调查的富豪权贵网络。
问:是否仅针对爱泼斯坦本人?
答:这正是关键所在。文章强调真正的丑闻在于其周边网络——纵容虐待的权力阶层,以及未能追究他们责任的制度体系。
深层影响
问:此案如何与社会更大议题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