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al health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共处:污名背后的真实生活

杰伊·斯普林有时坚信自己是"地球最伟大的人"。这位22岁的洛杉矶青年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他在最膨胀的时刻坦言:"那种状态确实很虚幻。"他描述那种站在世界之巅的感觉:"所有人终将意识到我比他们更优秀...我将为世界做出伟大贡献。" 对斯普林而言,这些自我膨胀期过后往往会伴随"崩溃期"。此时他会变得情绪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尤其对批评异常敏感。他在网上自查症状后首次怀疑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后来获得专业诊断。但他坦言,若非自己早有结论,根本不会接受这个诊断:"如果你试图指出某人有这个障碍,他们很可能会否认",特别是当对方同样怀有优越感时,"他们活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里,在那里他们至高无上,不容置疑。" 尽管"自恋者"这个称谓已使用一个多世纪,但其含义常被误解。"现在人人都随便用这个词标签他人,"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研究专家基思·坎贝尔指出。他认为这个词遭到滥用,但正式诊断时很多人因污名化而隐藏病情。据坎贝尔描述,自恋者通常具有"膨胀的自我认知""共情能力缺失",习惯通过寻求崇拜、炫耀财富或追逐权力来利用他人提升自尊或社会地位。NPD患者可能"极端自恋",以致难以维持稳定关系,工作受损,且持有"扭曲的现实观"。 虽然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达75%,但伦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这并不代表女性自恋者更少。相反,女性自恋往往以隐蔽形式呈现,即脆弱型自恋,这类情况较少被确诊。"就像社会诸多现象一样,男性的自恋往往更易被宽容,"23岁的亚特兰大居民凯拉·奥伯多夫表示。她在TikTok分享自己同时患有NPD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经历——这两种障碍共病并不罕见。 "我确实难以应对批评和拒绝,"奥伯多夫解释,"如果被指出问题在我,我要么防御性反击要么完全封闭。"尽管存在这种被称为"自恋性损伤"的反应,她仍在努力克服并倾听亲友建议,因为她不愿重蹈过往伤害性行为。"青少年时期我对伴侣实施严重情感虐待,"她坦承。通过辩证行为治疗,她的NPD症状已减轻,她与现任男友达成约定:"只要我说出扭曲或操控性言论,他会当场指正。" 主要由父亲抚养长大的奥伯多夫表示童年缺乏正面榜样。"我一直在学习争吵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因为成长过程中从未获得这类指导,"她分享,"我的家人在冲突时口无遮拦。"凯拉·奥伯多夫回忆道:"童年时家人辱骂我毫无底线。" 人格障碍往往植根于童年困境。伦敦国民保健体系人格障碍服务中心的精神科顾问医师李坦尼森指出,虽然存在遗传因素,但自恋特质的形成常与早期成长环境相关。他解释这些特质在青少年时期是生存策略,可能源于被忽视或只有满足条件才能获得关爱。成年后个体仍延续这些应对机制。 来自利兹的38岁男子约翰(化名)认为父母可能也是自恋者。他回忆童年始终围绕父母的工作和社交生活,自己总觉得不该碍事。当父母关注他时,总是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他在学业和事业上出类拔萃,令他在达不到期望时自惭形秽。 成年后约翰在人际关系中挣扎,坦言在遇到现任伴侣前从未真正关心或重视任何人。与他相伴三年的女友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理解他的情感困境,也是第一个怀疑他可能患有NPD的人。经全科医生转介,约翰被临床心理学家确诊并安排接受谈话治疗。李医生指出长期治疗是NPD唯一实证有效的疗法,但约翰已排队等候一年半,预计明年二三月才能开始。 因所有自恋者都被污名化为施虐者,约翰仅向少数人透露诊断结果,但私下已接受这个帮助自我认知的诊断。与所有受访者一样,他正在寻求帮助并愿意讨论病情——这或许不能代表所有NPD患者。随着奥伯多夫、李·汉默克等NPD内容创作者的涌现及在线支持社群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公开探讨自身困境及对他人的影响。 37岁的软件工程师、r/NPD版主Phteven_j参与网络讨论是为寻找共鸣应对策略。他与版主同事致力营造积极环境,抵制障碍行为并促进改善。尽管承认版主身份满足了对权威的渴望——这可能是NPD症状,但他认为这个社群总体利大于弊。不过该平台也吸引了许多想宣泄对自恋者不满的用户,有时甚至充满敌意。这个为自恋者提供支持的论坛始终存在"持续运行",他说。在整个互联网世界,自恋者常被塑造成超级反派形象,故事通常从自认遭受自恋者虐待的视角叙述。"建议千篇一律:快逃,必须离开,永不相见,"这位版主解释道。 奥伯多夫也批评网络对自恋的讨论方式。因在个人资料列出病情并在内容中讨论,社交媒体用户指责她"炫耀"人格障碍。"我不是在炫耀令人衰弱的心理疾病,"她说,"我自豪的是,我带着统计意义上可能夺走我生命的精神疾病存活下来。"她渴望开启更多关于NPD的对话:"污名化是所有疾病最可怕的敌人。" 在这个自拍与 thirst trap 盛行的时代,自恋现象看似日益猖獗。但李医生指出,尽管自恋行为有了更多出口,临床意义的患病率并未显著增加。坎贝尔补充值得注意"社交媒体正让人们自我感觉更糟",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不会让人自我感觉良好或认为自己很棒"。 据李医生观察,NPD诊断方式"并不理想"。多数NPD研究在美国开展,美国精神医学协会论文估计该障碍影响1%-2%人口。"诊断依据DSM-5标准,但这仅捕捉到自恋的一个面向——更外显的攻击型,却遗漏了隐蔽敏感型,"他解释。常被讨论的两种自恋类型中,"浮夸型/外显型"表现为攻击性、寻求关注等刻板行为;"脆弱型/隐蔽型"被李医生描述为"临床医师容易忽略的类型,因为他们往往更内敛,甚至时而自谦"。他强调这两种类型是"一体两面",均怀有自我重要性的膨胀感,但对隐蔽型自恋者而言,这可能表现为对批评过度敏感或受害者心态,而非渴望站在聚光灯下。 坎贝尔指出自恋者存在"利用社交媒体维持自恋"的风险,因其可成为"获取有利关注或正面反馈"的工具。但他也看到积极榜样与支持对NPD患者的益处。当美国喜剧演员尼克·坎农在2024年"公开NPD诊断并坦言这造成困扰时,传递了重要信息,"坎贝尔强调。李医生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NPD教育或作为支持系统持谨慎态度,"因为错误信息泛滥",但他认为国民保健体系缺乏"更系统化"的信息。"英国各地对自恋者的服务参差不齐",且"很多临床医生不诊断自恋",部分因缺乏识别训练,部分出于顾虑。 医生们往往不愿诊断带有如此负面标签的病症。此外NPD的特质意味着,若具有强烈自恋倾向者能成功掌控生活,他们不太可能寻求治疗。当NPD患者主动求助时,通常是因为行为导致负面后果,或受伴侣家人催促。 斯普林建议我们应改变对自恋者的看法。他解释自恋者试图说服自己是最优秀的人,实则是为了应对"自己是最糟糕的人"的感觉。他们可能感觉自身存在根本性缺陷,于是逃入自己是英雄的幻想,或许是为了弥补童年时期自觉是恶棍的感受。 虽然NPD显然需要心理支持,但奥伯多夫理解患者回避求助的原因:如果你不断被告知,患有你这个特定问题的人都不值得活下去、是邪恶或可怕的,你又怎么会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呢?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确诊自恋型人格障碍后生活的常见问题解答,力求清晰直接并消除污名化 理解诊断 问1: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障碍实际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确认您存在长期模式,表现为需要过度崇拜、缺乏共情能力以及浮夸的自我重要感。这是人格障碍,而非单纯性格特质。 问2:自恋等同于自私或傲慢吗? 答:不尽然。自私是行为表现,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及人际交往方式,其复杂性和渗透性更强。 问3:自恋有不同类型吗? 答:是的。常见类型包括浮夸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许多人会同时呈现两种特征。...
Mental health

更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但唯有探索你的潜意识方能实现。

自从了解到深海鮟鱇鱼——雄性会与雌性融合——并发现这与人类关系中某些令人不安的模式如出一辙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潜意识中的一切也存在于海洋中。从鲨鱼的精准攻击,到海豚哀悼逝者,再到水母如同宫缩般的脉动——深海是地球上唯一与人类心灵深处同样丰饶、绚烂、幽暗而迷人的所在。 最近与心理分析师的一次会谈中,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一直游弋在情感的浅水区。我早就察觉自己的这种倾向,或许正因如此,我才能在来访者身上识别出这种潜意识拉力——那种停留在表面、避免深入内心世界去理解驱动我们的强烈欲望与渴求的倾向。我们用刷屏取代内省,用购物、观影、聆听、挤压、试穿、退货等无尽循环来逃避深层情绪。我们满足于浅层联结,渴求并提供着保持轻松的情感慰藉。 但我们都明白:更好的生活在水面之下。读完汤姆·穆斯蒂尔的杰作《如何与鲸鱼交谈》,书中记述17世纪微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开发出堪比现代显微镜的放大技术,在一勺湖水中揭示出万千微生物涌动奇观。他赞叹道:"再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景象了——如此多的生命挤在一小滴水中蠕动。"这让我再次想起潜意识:那些隐藏在口误与梦境碎片中的深刻意义。来访者表面从容,但瞥向房门的一眼可能暴露逃离的渴望;他们的礼貌面具下,藏着连自己都未意识到的痛苦情绪。 当我轻柔指出那些隐藏感受,便为他们提供了看清自我禁锢的契机。那个瞬间可以成为通往更好生活的门扉——只要他们选择跨过去。这些未被觉察的潜意识情绪——痛苦、愤怒、嫉妒、仇恨、爱意、愧疚、羞耻——如同深海的强大生物,蕴含着巨大能量,一旦浮出水面便能释放惊人力量。觉察这些感受正是我所谓的深潜:更真实地生活,带着更沉甸甸的分量与动能,构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穆斯蒂尔的书同样记载了20世纪人类因恐惧与利益捕杀鲸类,至1960年代几近灭绝。正是罗杰·佩恩博士通过鲸歌之美揭示其内在价值,1970年专辑《座头鲸之歌》销量数百万张,成为推动1982年国际捕鲸禁令的抗争运动配乐。人类曾在19世纪屠杀约300万头鲸,但如今许多鲸群正"复苏壮大"。这打破了"人类天生破坏性"的迷思——这种观念常导致冷漠无为。事实表明:我们能改变,自然能愈合。 作为治疗师,我每日见证这种修复力,亦以患者身份亲历此过程。毁灭之力与创造、修复、治愈之力并存。当治疗起效,人们认清真实感受,将过往与当下联结,发现困顿之源。这种觉察能引领人走出冷漠,重燃生命热情。我们能破茧而出,能改变,能为自己、为自然、为后代改善境遇。但正如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我们必须细致深入地观察。 莫娅·萨纳是英国国民医疗体系心理治疗师,《当我长大——与追寻成年真谛者的对话》作者。 您对本文探讨的议题有何见解?若希望提交300字内回复并有机会刊登于读者来信版块,请点击此处。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通过潜意识解锁更好人生 初级问题 1 什么是潜意识 潜意识是大脑中在意识觉察之下运作的部分,储存着影响你思想行为的记忆、情绪、信念和习惯,而你并未意识到这些影响 2 探索潜意识如何改善生活 通过理解并协同潜意识工作,你可以发现隐藏的恐惧、限制性信念和未解决的情绪,这有助于你积极改变、减轻压力、改善关系并更有效地实现个人目标 3 探索潜意识安全吗 在方法得当的前提下是安全的。冥想、日记疗法或与治疗师合作等技术能帮助安全探索,避免过度强迫自己,保持温和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4 需要特殊训练吗 入门无需特殊训练,正念、梦境分析或反思性写作等简单实践即可开始。若要进行深度探索,治疗师或教练的指导会有所助益 5 每个人都能接触潜意识吗 是的,每个人都拥有潜意识,通过练习多数人都能学会与之连接。这可能需要时间与耐心,但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进阶问题 6 探索潜意识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常见方法包括: 梦境记录...
Mental health

为何越来越多人远离新闻:“我不再感到那种焦虑了”

新闻从未如此触手可及,但对许多人而言,这恰恰成了问题所在。面对持续泛滥的信息与更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屏蔽新闻。 原因各不相同:有人因海量新闻却步,有人因负面报道的情感重压或对媒体的普遍不信任而疏离。在关注正念与心理健康的网络社群中,人们分享着从设定限制到彻底切断新闻的各种疏离策略。 亚利桑那州的退休人士玛德特·伯尔约八年前停止观看新闻。她表示:"自从不看新闻后,我的焦虑消失了,不再感到恐惧。过去常会在凌晨两三点惊醒,为世界上那些我无力掌控的事件忧心忡忡。" 她并非个例。路透社新闻学研究所六月调查显示,全球新闻回避率已达历史峰值。今年在近50个国家中,40%的受访者表示有时或经常回避新闻,较2017年的29%显著上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美国和英国的比例更高,分别达42%和46%。人们主动回避新闻的主因是其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受访者还表示,新闻量令人疲惫,对战争冲突的过度报道感到厌倦,且对接收的信息无力采取行动。 英国市场营销专业人士朱利安·巴雷特自疫情后开始有意隔绝新闻,他此前曾对持续不断的负面更新几乎成瘾。他删除了手机里大部分新闻应用并避开电视新闻。去年他创建了小型Reddit社区r/newsavoidance,探讨回避新闻的利弊、技巧与工具。 其他接受《卫报》采访的人士分享了不同做法:有人为保持知情而不被淹没,选择每周仅查看一次新闻;有人因新闻对情绪的影响及对媒体的广泛不信任,已回避新闻多年;马里兰州一名男子表示近期政治动态令他"愤怒",因此现在只浏览标题。 研究表明,频繁接触新闻——特别是通过电视和社交媒体获取的悲剧性或 distressing 事件报道——可能损害心理健康。 (后续CSS代码部分为网页样式定义,与新闻内容无直接关联,此处保留说明性文字) 数十年来,罗克珊·科恩·西尔弗一直研究消费危机相关媒体的影响,包括9/11事件、新冠疫情、气候灾难和大规模枪击事件。"更多接触会导致人们心理健康报告中更高程度的痛苦——更严重的焦虑、抑郁及创伤后和急性应激症状,"这位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心理学、医学和公共卫生教授表示。 近年来,她的研究发现政治两极分化是美国人压力的主要来源。无独有偶,政治议题在去年美国心理学会的"美国压力"调查中位居首位,经济状况和错误信息传播也是重要因素。 西尔弗指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增加了接触 distressing 内容的机会。"人们有充分机会持续接触新闻,无论是通过手机推送通知还是同时跨多平台消费新闻,"她说。尤其观看血腥影像与心理困扰相关——在这个悲剧性骇人图像广泛传播且往往超出新闻机构控制的时代,这日益令人担忧。 越来越多的网络建议鼓励更健康的新闻消费方式,其中多聚焦于设定边界,使人们能在做好准备时主动获取信息,而非被持续信息流轰炸。建议包括订阅可信来源的新闻信或摘要、关闭新闻提醒、限制社交媒体使用。 "人们无需末日刷屏也能保持知情,"西尔弗说。将研究洞察应用于个人生活,她在线阅读新闻但避开视频、电视和社交媒体。"消费这类影像对我没有任何心理或生理益处,"她解释道,"所以如果阅读报道时出现视频,我不会点击。"她建议设定特定时间阅读新闻而非持续沉浸其中,强调对接触的控制感颇有帮助。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员本杰明·托夫在著作《回避新闻》中审视了这一趋势。他指出了持续回避新闻者与单纯限制摄入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后者在他看来"完全健康"。"我们生活在新闻全天候可及的世界,容易被持续信息淹没,但这并非必然,"他说。令他与合作者担忧的是,当疏离新闻成为扩大社会鸿沟的模式,使某些群体更少参与政治生活。"越是脱离新闻,就越难理解任何特定议题的进展,"他解释道。 作者发现持续回避新闻更常见于年轻人、女性和低社会经济背景群体。"若您认同人人应有平等机会参与政治——投票、就重要议题发声——那么我们认为新闻脱离是个问题,"托夫表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然,以下关于人们为何远离新闻的常见问题列表设计自然流畅并提供清晰直接答案 基础问题 1 为何当下这么多人回避新闻? 因新闻常令人感到 overwhelming、负面且情感耗竭,导致压力与焦虑 2 保持知情不重要吗? 重要,但持续接触24/7新闻循环——尤其是负面或危言耸听的报道——可能损害心理健康。人们正在寻求更健康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