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伊·斯普林有时坚信自己是"地球最伟大的人"。这位22岁的洛杉矶青年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他在最膨胀的时刻坦言:"那种状态确实很虚幻。"他描述那种站在世界之巅的感觉:"所有人终将意识到我比他们更优秀...我将为世界做出伟大贡献。"
对斯普林而言,这些自我膨胀期过后往往会伴随"崩溃期"。此时他会变得情绪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尤其对批评异常敏感。他在网上自查症状后首次怀疑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后来获得专业诊断。但他坦言,若非自己早有结论,根本不会接受这个诊断:"如果你试图指出某人有这个障碍,他们很可能会否认",特别是当对方同样怀有优越感时,"他们活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里,在那里他们至高无上,不容置疑。"
尽管"自恋者"这个称谓已使用一个多世纪,但其含义常被误解。"现在人人都随便用这个词标签他人,"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自恋研究专家基思·坎贝尔指出。他认为这个词遭到滥用,但正式诊断时很多人因污名化而隐藏病情。据坎贝尔描述,自恋者通常具有"膨胀的自我认知""共情能力缺失",习惯通过寻求崇拜、炫耀财富或追逐权力来利用他人提升自尊或社会地位。NPD患者可能"极端自恋",以致难以维持稳定关系,工作受损,且持有"扭曲的现实观"。
虽然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达75%,但伦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这并不代表女性自恋者更少。相反,女性自恋往往以隐蔽形式呈现,即脆弱型自恋,这类情况较少被确诊。"就像社会诸多现象一样,男性的自恋往往更易被宽容,"23岁的亚特兰大居民凯拉·奥伯多夫表示。她在TikTok分享自己同时患有NPD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经历——这两种障碍共病并不罕见。
"我确实难以应对批评和拒绝,"奥伯多夫解释,"如果被指出问题在我,我要么防御性反击要么完全封闭。"尽管存在这种被称为"自恋性损伤"的反应,她仍在努力克服并倾听亲友建议,因为她不愿重蹈过往伤害性行为。"青少年时期我对伴侣实施严重情感虐待,"她坦承。通过辩证行为治疗,她的NPD症状已减轻,她与现任男友达成约定:"只要我说出扭曲或操控性言论,他会当场指正。"
主要由父亲抚养长大的奥伯多夫表示童年缺乏正面榜样。"我一直在学习争吵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因为成长过程中从未获得这类指导,"她分享,"我的家人在冲突时口无遮拦。"凯拉·奥伯多夫回忆道:"童年时家人辱骂我毫无底线。"
人格障碍往往植根于童年困境。伦敦国民保健体系人格障碍服务中心的精神科顾问医师李坦尼森指出,虽然存在遗传因素,但自恋特质的形成常与早期成长环境相关。他解释这些特质在青少年时期是生存策略,可能源于被忽视或只有满足条件才能获得关爱。成年后个体仍延续这些应对机制。
来自利兹的38岁男子约翰(化名)认为父母可能也是自恋者。他回忆童年始终围绕父母的工作和社交生活,自己总觉得不该碍事。当父母关注他时,总是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他在学业和事业上出类拔萃,令他在达不到期望时自惭形秽。
成年后约翰在人际关系中挣扎,坦言在遇到现任伴侣前从未真正关心或重视任何人。与他相伴三年的女友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理解他的情感困境,也是第一个怀疑他可能患有NPD的人。经全科医生转介,约翰被临床心理学家确诊并安排接受谈话治疗。李医生指出长期治疗是NPD唯一实证有效的疗法,但约翰已排队等候一年半,预计明年二三月才能开始。
因所有自恋者都被污名化为施虐者,约翰仅向少数人透露诊断结果,但私下已接受这个帮助自我认知的诊断。与所有受访者一样,他正在寻求帮助并愿意讨论病情——这或许不能代表所有NPD患者。随着奥伯多夫、李·汉默克等NPD内容创作者的涌现及在线支持社群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公开探讨自身困境及对他人的影响。
37岁的软件工程师、r/NPD版主Phteven_j参与网络讨论是为寻找共鸣应对策略。他与版主同事致力营造积极环境,抵制障碍行为并促进改善。尽管承认版主身份满足了对权威的渴望——这可能是NPD症状,但他认为这个社群总体利大于弊。不过该平台也吸引了许多想宣泄对自恋者不满的用户,有时甚至充满敌意。这个为自恋者提供支持的论坛始终存在"持续运行",他说。在整个互联网世界,自恋者常被塑造成超级反派形象,故事通常从自认遭受自恋者虐待的视角叙述。"建议千篇一律:快逃,必须离开,永不相见,"这位版主解释道。
奥伯多夫也批评网络对自恋的讨论方式。因在个人资料列出病情并在内容中讨论,社交媒体用户指责她"炫耀"人格障碍。"我不是在炫耀令人衰弱的心理疾病,"她说,"我自豪的是,我带着统计意义上可能夺走我生命的精神疾病存活下来。"她渴望开启更多关于NPD的对话:"污名化是所有疾病最可怕的敌人。"
在这个自拍与 thirst trap 盛行的时代,自恋现象看似日益猖獗。但李医生指出,尽管自恋行为有了更多出口,临床意义的患病率并未显著增加。坎贝尔补充值得注意"社交媒体正让人们自我感觉更糟",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不会让人自我感觉良好或认为自己很棒"。
据李医生观察,NPD诊断方式"并不理想"。多数NPD研究在美国开展,美国精神医学协会论文估计该障碍影响1%-2%人口。"诊断依据DSM-5标准,但这仅捕捉到自恋的一个面向——更外显的攻击型,却遗漏了隐蔽敏感型,"他解释。常被讨论的两种自恋类型中,"浮夸型/外显型"表现为攻击性、寻求关注等刻板行为;"脆弱型/隐蔽型"被李医生描述为"临床医师容易忽略的类型,因为他们往往更内敛,甚至时而自谦"。他强调这两种类型是"一体两面",均怀有自我重要性的膨胀感,但对隐蔽型自恋者而言,这可能表现为对批评过度敏感或受害者心态,而非渴望站在聚光灯下。
坎贝尔指出自恋者存在"利用社交媒体维持自恋"的风险,因其可成为"获取有利关注或正面反馈"的工具。但他也看到积极榜样与支持对NPD患者的益处。当美国喜剧演员尼克·坎农在2024年"公开NPD诊断并坦言这造成困扰时,传递了重要信息,"坎贝尔强调。李医生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NPD教育或作为支持系统持谨慎态度,"因为错误信息泛滥",但他认为国民保健体系缺乏"更系统化"的信息。"英国各地对自恋者的服务参差不齐",且"很多临床医生不诊断自恋",部分因缺乏识别训练,部分出于顾虑。
医生们往往不愿诊断带有如此负面标签的病症。此外NPD的特质意味着,若具有强烈自恋倾向者能成功掌控生活,他们不太可能寻求治疗。当NPD患者主动求助时,通常是因为行为导致负面后果,或受伴侣家人催促。
斯普林建议我们应改变对自恋者的看法。他解释自恋者试图说服自己是最优秀的人,实则是为了应对"自己是最糟糕的人"的感觉。他们可能感觉自身存在根本性缺陷,于是逃入自己是英雄的幻想,或许是为了弥补童年时期自觉是恶棍的感受。
虽然NPD显然需要心理支持,但奥伯多夫理解患者回避求助的原因:如果你不断被告知,患有你这个特定问题的人都不值得活下去、是邪恶或可怕的,你又怎么会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呢?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确诊自恋型人格障碍后生活的常见问题解答,力求清晰直接并消除污名化
理解诊断
问1:被诊断出自恋型人格障碍实际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确认您存在长期模式,表现为需要过度崇拜、缺乏共情能力以及浮夸的自我重要感。这是人格障碍,而非单纯性格特质。
问2:自恋等同于自私或傲慢吗?
答:不尽然。自私是行为表现,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及人际交往方式,其复杂性和渗透性更强。
问3:自恋有不同类型吗?
答:是的。常见类型包括浮夸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许多人会同时呈现两种特征。
确诊后的生活
问4: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能否改变或好转?
答:可以,但极具挑战性。改变需要极强的自我觉察、真诚的改善意愿以及长期专业治疗。这是艰难的过程,但进步是可能的。
问5:刚确诊该怎么办?第一步该做什么?
答: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无偏见地了解这个诊断。进行自我教育,若准备就绪,寻找专长于人格障碍的治疗师。请对自己保持耐心与同理心。
问6:患有NPD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常见挑战包括:维持稳定人际关系、面对批评时不产生防御心理、感受根深蒂固的空虚或羞耻感,以及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困难。
问7:NPD患者能否拥有健康关系?
答:虽然困难,但通过治疗可以改善。学习共情、积极倾听和为自身行为负责等技巧,是建立更健康联结的关键。
问8:为何这个诊断背负如此多污名?
答:污名化存在是因为NPD相关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多数人对自恋的认知仅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