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纽波特一个晴朗周五,蕾切尔·威廉姆斯走进威尔士这家美发沙龙开始工作。正在调整客户预约时,她瞥见门口光影被一道身影阻断。抬头瞬间,她立即认出前夫达伦——那个身高两米零七的庞大身躯。当对方从黑色运动包里掏出锯短猎枪时,她本能地冲上前去争夺。
枪械争夺战中蕾切尔跌倒在地,九十多岁的顾客康妮正在旁边急促低语:“快走,快离开这儿”(蕾切尔后来感叹:“她经历过战争,骨子里刻着钢铁意志”)。蕾切尔试图拖过桌子挡在身前,却被达伦一脚踹开。她只能蜷缩成胎儿姿势,膝盖抵住下巴。“他站在一米开外说爱我,然后扣动扳机。”她左腿先中弹,“那感觉不是疼痛,而是被巨力贯穿”。
硝烟弥漫中,蕾切尔看着牛仔裤上的破洞愣住:“我盯着伤口心想:天啊,他开枪了”。随后又一发子弹擦过右耳。“我爆发出超常力量抓住枪管,他不停踩我的头捶我的背。”治疗时医生在她左耳切开七处修复严重血肿,“乌青的眼眶淤痕蔓延到锁骨,他施暴后扬长而去”。
后续时光在吗啡作用下模糊不清。当地兽医率先赶来,随后警车与救护车呼啸而至。武装警察护送胫骨粉碎的蕾切尔就医,当晚七点,她得知达伦在附近树林自尽。“如释重负,”她说,“那时都顾不上腿伤”。
1993年3月,单亲妈妈蕾切尔通过邻居结识达伦。这个风趣男人很快用笑话俘获她的心,咖啡约会急速升温。回首往事,她意识到那不过是“爱情轰炸”手段。“从事反家暴工作后,我明白施虐者同居后有多快变本加厉,”2021年创立SUTDA组织的蕾切尔说,“十二个月内达伦就搬进我家,不久我怀上杰克。这一切都是权力与控制”。
“每天醒来你就在盘算:今天要如何安抚施虐者?”她解释道。甜蜜期转瞬即逝,达伦开始贬低她单亲母亲的身份,声称“我是从阴沟里捡到你的”。杰克出生后他买了辆车,理由是“不想男人盯着推婴儿车的你”。首次生命威胁发生在怀孕七个月时,近115公斤的达伦掐着她喉咙提起,“他松手只因我嘴唇发紫”。
“这是危险信号,”蕾切尔说,“但面对这种操纵大师——会像婴儿般跪地哭求原谅,你又深知他的痛苦——总会妄想能拯救他”。此后十八年,她活在持续虐待中,“终日如履薄冰,永远在评估局势”。达伦的暴力不断升级:吐口水、掐脖子、撞墙、用大手挤压面部。她曾多次无声拨打999按55报警,但警察上门时达伦总站在身后微笑。
担任保安的达伦长期混用类固醇与精神药物,蕾切尔强调:“毒品不是施暴借口,虐待永远出于选择”。他在公共场所同样肆无忌惮,曾在码头将蕾切尔撞向餐车,把柴油发电机砸向街道。“没人敢阻拦他,”蕾切尔说,“他的睡前读物是黑手党传记”。
2011年7月9日成为转折点。达伦在厨房门口死命掐她,孩子们被惨叫惊醒。二十岁的乔什无声报警,十六岁的杰克举起棒球棍。“见到孩子他立刻哭诉自己才是受害者——施虐者惯用伎俩。”当达伦翻找猎刀自残时,蕾切尔终于醒悟:“必须离开”。
家暴受害者平均经历50次虐待、7次尝试才能脱身。经营美发生意的蕾切尔虽无积蓄但有能力独立。离开当天“视野里只剩求生通道”。儿子杰克却因家暴阴影最终选择结束生命,“十六岁少年被羞耻感吞噬,这就是家暴的涟漪效应”。
蕾切尔曾想过自杀,但“不愿让他得逞”。她提起离婚诉讼,推动“非致命掐喉”入刑——这种看似轻微的暴力实则可能致命。怀特教授的研究证实,被掐喉女性遇害风险增加七倍。尽管达伦收到禁制令,却仍能出现在健身房,开着路虎在沙龙外凝视她数十分钟。
枪击案前一天,地方法官竟解除达伦全部保释限制。警方只能加固她家的门窗。“司法系统已支离破碎,”蕾切尔断言。悲剧仍在延续:出院后三个月,杰克永远离开了她。
十年来,蕾切尔致力于终结这场“全国紧急事件”。为纪念儿子,她计划创建“杰克之家”青少年庇护所。她坚持所有人都应学习健康关系,施暴者必须承担实质后果。“我们的司法体系需要推倒重建,”她说。
康复期间母亲建议安装楼梯椅,蕾切尔拒绝:“就算用屁股爬我也要上去”。这种坚韧延续到新生活:同年十一月她遇见现任丈夫迈克,“我不会让任何人毁掉余生”。
(英国撒玛利亚会求助热线116123,家暴求助热线0808 2000 247;美国自杀预防热线988,家暴热线1-800-799-7233;澳大利亚生命线13 11 14,全国家庭暴力咨询1800 737 732;更多国际求助机构可见www.befrienders.org)
常见问题解答
基础疑问
1. 事件概要
施暴者闯入美发沙龙近距离枪击前伴侣
2. 此类事件是否常见
相比家庭内部暴力,公共场所针对前伴侣的极端暴力相对少见,但属于亲密关系暴力中最严重形态
3. 袭击动机
通常旨在造成致命伤害,多出于控制欲、报复心理或“得不到就毁灭”心态
4. 为何选择公共场所
既是对受害者的终极羞辱,也因施暴者容易掌握对方行踪
深度解析
5. 可能的法律指控
可包括谋杀未遂、持致命武器加重伤害、非法持枪及在商业场所犯罪等多项重罪
6. 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
包括严重残疾、慢性疼痛、创伤后应激障碍、安全感彻底丧失等
7. 对目击者的心理冲击
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空间恐惧症及无力阻止暴行的愧疚感
8. 事前预警信号
通常有家暴史、跟踪行为、极端控制欲、伤害威胁或行为升级等征兆
应对措施
9. 如何防范暴力前伴侣
关键步骤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