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奥利弗在高中走廊被枪击时年仅17岁。情人节那天,一名被开除的前学生用大威力步枪制造了美国史上最致命的校园枪击案。七年后,华金表示谈论佛罗里达州帕克兰那天的遭遇很重要——"这样才能为所有人创造更安全的未来"。
但令人心碎的事实是:华金并未生还。近日与记者吉姆·阿科斯塔对话的声音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基于华金社交媒体旧帖训练的AI复刻版。主张严格控枪的父母希望儿子的数字化身能放大他们的呼声。和许多悲恸家庭一样,他们反复讲述故事却收效甚微,如今正尝试一切办法让立法者倾听。
父亲曼努埃尔承认,他们也想再次听见儿子的声音。母亲帕特里夏会花数小时与AI交谈,听它说"我爱你,妈妈"。
没人会苛责哀伤的父母。无论是保留孩子生前的房间、常去墓前探望,还是紧攥带着他们气息的衬衫,都是他们的权利。人们总想抓住些什么。"9·11"事件后,遇难者家属会反复播放亲人被困燃烧大楼或遭劫航班时的最后留言。我的一位朋友至今仍重读亡妹的WhatsApp旧讯;另一位则坚持给已故父亲的号码发送家庭近况,明知不会有回复却无法停止。有人甚至求助通灵者获取模糊的"彼岸讯息"。
但悲痛中的脆弱易被利用——用数字技术"复活"逝者可能很快会成为大生意。
本周,罗德·斯图尔特播放了AI生成的视频:已故的奥兹·奥斯本向逝去的音乐传奇们致意——虽显噱头却不乏温情。亚利桑那州则有受害家属用AI形象在凶手量刑听证会上陈词。但若AI能永久复制逝者——无论是机器人还是声音——让对话无限延续呢?
复活是神之权能,不该轻率交给科技创业者。虽然法律日益保护活人免受AI换脸侵害,但逝者权益仍属灰色地带。名誉随死亡消逝(逝者无法被诽谤),但DNA死后仍受保护(克隆羊多莉曾引发全球人类克隆禁令)。AI不占用躯体,它挖掘语音留言、短信和照片——这些构成一个人本质的元素。
父亲去世时,我从不觉得他真的躺在棺木里。他的书信、花园和录音让记忆永存。但哀悼是私密的。若一半家人想用数字技术复活母亲,另一半却无法承受呢?伦理困境才刚刚开始。
世人似乎一半惧怕与鬼魂共处,另一半则难以想象没有鬼魂的生活。华金的AI化身将永远停留在17岁——受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社交媒体痕迹——这终究是凶手的罪孽,而非其家人的过错。曼努埃尔明白这个虚拟形象并非真正的儿子,也无意使其复活。对他而言,这就像纪念活动的自然延伸——他们早就在用各种方式延续华金的记忆。
但授权AI接管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视频并吸引粉丝的做法令人不安。若它开始生成虚假记忆,或对华金生前未曾触及的话题发表见解呢?
目前AI化身仍显生硬,但随着技术进步,它们或将在网络世界以假乱真。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可能很快会启用AI发言人处理媒体问询。曾任白宫记者的阿科斯塔本应更清醒——在这个本就真伪难辨的后真相时代,采访一个技术上并不存在的"人"只会加剧混乱。更危险的是阴谋论者可能借此"佐证"任何不利消息都是骗局——就像亚历克斯·琼斯之流对桑迪胡克惨案的荒谬指控。
这些挑战不仅关乎新闻业。随着AI发展,我们都将与自己的数字版本共存——不仅是Alexa这类基础助手,更是情感丰沛的虚拟伴侣。英国十分之一成年人承认没有挚友,AI陪伴的市场需求可想而知,就像人们会寄情宠物或社交媒体。
社会终将接受技术填补人际关系的空缺。但为孤独者创造慰藉与逐个"复活"逝者存在本质区别。正如古老悼词所言:"生有时,死有时"。当生死界限模糊时,我们又当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