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音乐节制作人托尼·霍林斯沃思在伦敦温布利球场为庆祝纳尔逊·曼德拉70岁生日筹办演唱会。他向英国广播公司(BBC)提供现场直播权,但对方犹豫不决——自1962年入狱以来,曼德拉一直被广泛贴上"恐怖分子"标签。霍林斯沃思会见BBC高管艾伦·扬托布时坦言:"你必须硬着头皮做决定。"最终扬托布松口:"先给五小时直播,阵容加强就延长时间。"
不久后,保守党议员发起议会动议谴责BBC的决定。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ANC)的反对者们确有理由担忧:这场演唱会向全球6亿观众播出,使曼德拉成为世界级名人,加速了他的获释进程。非国大主席奥利弗·坦博告诉霍林斯沃思:"这是为我们抗争事业助力的最伟大单次活动。"
演唱会成功印证了古今同理的规律:文化塑造政治。我们讲述的故事塑造着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对可能世界的想象。这赋予故事讲述者——作家、音乐家、艺术家、演员——改变政治环境的巨大力量。
由此联想到加沙。
在现代传播时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不仅依靠武器,更借助话语与图像进行舆论战,其程度甚至超过1980年代的南非。正因如此,反对占领、声援巴勒斯坦正义事业的艺术家们遭遇着恶意的严厉审查,旨在扼杀他们的叙事空间。
案例俯拾皆是:去年,以色列政策支持者发起协同行动封杀犹太裔导演乔纳森·格雷泽;演员梅丽莎·巴雷拉因在社交媒体提及加沙"种族灭绝"遭好莱坞公司解约;德国多名艺术家因合理批评以色列政府被取消展览;BBC近期以"可能显得偏颇"为由拒播反映加沙医护人员的纪录片(该片终在第四频道播出并广受好评)。
BBC的怯懦源于以色列政府支持者构筑的恐惧之墙,旨在惩罚那些可能塑造新文化叙事的艺术家。但这堵墙正在崩塌。
以今晚将在温布利体育馆举行的"声援巴勒斯坦"演唱会为例——这个毗邻37年前曼德拉演唱会场地的大型室内场馆,历经一年筹备才得以敲定。仅"巴勒斯坦"一词就曾让场地预订屡屡碰壁(若名为"声援乌克兰"又会如何?)。但近月形势转变:温布利签约承办,YouTube同意直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勇于参演。
今夜,温布利将迎来加沙遭破坏以来规模最大的巴勒斯坦权利声援活动。1.2万张门票两小时售罄,参演者包括奥斯卡提名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音乐家布莱恩·伊诺、盖·皮尔斯、詹姆斯·布莱克等国际艺人,以及圣莱万特、埃利亚娜等巴勒斯坦艺术家。活动将由遭特朗普政府制裁的联合国巴被占领土问题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内塞开幕。
若在五年前甚至去年,都难以想象如此多国际知名艺术家会团结声援巴勒斯坦。但以色列对加沙的野蛮袭击、蓄意饥荒策略、官员公开呼吁种族清洗的行径,共同击碎了长期存在的恐惧壁垒。以色列政府乃至公众未必完全意识到:对巴勒斯坦议题的话语控制正在瓦解。对许多艺术家而言,此刻保持沉默比发声更具声誉风险。
这种恐惧的核心,来自数十年刻意将"巴勒斯坦"与"恐怖"挂钩的舆论操作——正如1980年代对曼德拉的污名化。回望历史,南非种族隔离支持者竟能如此操控舆论令人难以置信。但时代会变:昔日争议可能骤变为明晰的道德真理,使错误历史的捍卫者被孤立。2006年,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便承认其政党在种族隔离问题上"犯了错",盛赞曼德拉为"当代最伟大人物"。
或许未来某天,西方政治领袖也会为如今施加于巴勒斯坦家庭的暴行作出类似道歉。这对数万平民受害者而言为时已晚,但若清算终将到来,部分功劳应归于演员、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他们帮助世人将巴勒斯坦人视为同样值得尊重与保护的平等人类。
正如埃及裔加拿大作家奥马尔·阿卡德所言:终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宣称自己始终反对这一切。
布莱恩·伊诺是音乐家、艺术家、作曲家和制作人。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布莱恩·伊诺在温布利体育馆举办声援巴勒斯坦演唱会的常见问答,旨在提供自然清晰的解答
基础问题
问:布莱恩·伊诺是谁?为何举办此活动?
答:他是著名音乐家及制作人,此举旨在提高对巴勒斯坦人道主义援助的关注度、筹集资金,并呼吁和平解决冲突。
问:音乐会主要目标?
答:为巴勒斯坦人道主义机构筹集资金,并通过音乐平台传递和平与团结的信息。
问:时间地点?
答:伦敦温布利体育馆,具体时间请查阅活动官网。
问:如何购票?
答:门票将通过官方合作平台销售,开售信息详见官网或社交媒体。
问:仅限筹款吗?
答:筹款虽重要,但更旨在通过音乐语言展现文化团结与公众支持。
问:善款能否到位?
答:组织方将与信誉良好的援助机构合作,确保资金通过验证渠道有效送达。
深度问题
问:这是否算政治化音乐会?
答:虽源于政治局势,但聚焦人道主义与文化关怀。许多人认为捍卫人权本身具有政治属性。
问:会被视为选边站队吗?
答:组织方强调站在平民、和平与国际人道法一边。但涉及此冲突的活动难免受到不同政治立场群体的解读。
问:还有哪些参演者?
答:支持该事业的各界艺术家将参与,完整名单将由组织方在活动前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