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儿?"我发短信问,目光从阳台往下扫视,看他是否在附近。我对着壁炉架上的镜子检查了口红,随即担心自己蹩脚的法语会让他失去兴趣。
"马上到。"他回复。还没等我细想为何要在异国初识就邀陌生人上门,托马斯已经敲门了。我们行过贴面礼,他脱下厚重冬装后,我发现他比交友软件的照片更英俊——金发凌乱,腹肌线条若隐若现。我故作镇定地去取酒时,内心在欢呼:"计划成功了!"
这个计划诞生于2018年秋天,在纽约打拼近十年后我已精疲力尽。三年来我白天担任全职编辑,夜晚周末创作小说,日程表精确到每十分钟。周五晚上总要拖着洗衣袋去投币洗衣房,再爬五层楼面对那部可能永无天日的手稿。同龄人却在升职、结婚、购置时尚公寓。31岁的我仿佛一事无成。
纽约男人——至少我约会过的那些——总以为身高超六英尺从事金融法律就高人一等。我几乎过着修女般的生活,不仅因忙碌,更因和前男友大卫每周仍共进晚餐看网飞。22岁初来纽约时他是第一个与我搭话的人,分手六年后又以友好晚餐为名逐渐回归我的生活,直到我们再次窝在沙发里对着《权游》唏嘘。虽然温暖,但我不想守着前任当挚友却再无亲密关系。
交友软件实验更摧毁我的自信。如今的约会早已不复当年酒吧畅谈的真诚,毫无用心更遑论浪漫。我和闺蜜们交流发现,这座城市的单身男女都在比赛谁更不在乎。必须来场彻底改变。
某日整理书架时,一本旧艺术史教材映入眼帘——加德纳《艺术通史》封面中世纪的鎏金青金石光芒,让我忆起在图书馆研究圣物匣彩页、撰写克吕尼博物馆独角兽挂毯论文的时光,那时探索艺术本源才觉意义深远。我怀念那些关于美与真理的深刻讨论,心口阵阵发紧。
我决定辞职离开纽约,把行李寄存俄勒冈父母家,去法国生活三个月。无数作家曾逃往法国——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詹姆斯、鲍德温、斯坦贝克——追随他们或许能让我成为"真正作家"。我计划在格勒诺布尔(群山)、尼斯(海洋)、巴黎(巴黎)各住一月,重学法语,亲睹只在画册见过的艺术品。我要徒步阿尔卑斯,畅游地中海。若因此邂逅英俊法国男...那就这么定了!还有什么比逃往浪漫国度更能治愈倦怠与情感荒芜?朋友们对我的梦幻计划反应平淡。他们说需十年才能成为真正纽约人,而当我临近这个节点,疲惫的友们早已转战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和加州开启新生活。她们确实祝福我能借法国男士治愈情伤,但也提醒本地法裔比本土"古怪",不过相较其他选项仍属"性感"。致电父母时我略过这些细节。他们长期担忧我每周工作80小时且多病,听闻我终于关注健康才如释重负。最让我激动的是——我终于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了。我的目标是重拾生活热情,明确人生下一步。
与托马斯的初夜顺利得让我担心搞砸。但在亲密前,我们展开地图讨论徒步路线,他承诺要带我去。次日,习惯美国男人爽约的我发信确认,他秒回:"放心,一定。"
托马斯比想象中更浪漫。他牵我的手,赞我衣品,为我下厨。几晚后我们驱车前往沙特勒斯山脉步道起点,在漆黑雪夜登顶后俯瞰脚下格勒诺布尔的万家灯火。我想沉浸这浪漫时刻,但贫瘠的法语令对话支离破碎——每说半句就要"请再说一遍?"若在故乡,我早对这样笨拙的谈话对象失去耐心,更懊恼无法展现真实自我。(托马斯作为职业运动员对学术毫无兴趣,甚至以不说英语为荣。)为控制情绪,我连日独行山间。有次在积雪一尺的小径跋涉数小时,觉得这样正好——若迷路失联致死,至少不会总查看他是否来信。
尽管忐忑,托马斯却展现出惊人耐心与浪漫。他公开牵手让我感受美国男人罕见的珍视,临别尼斯前夜特意为我下厨——这在美国露水情缘中绝无可能。我知法国约会文化不同,仍为之动容。他驾车送我回家时,我用法语说:"遇见你真好。初来时我..."他接话:"很悲伤?"是了,我从未承认的悲伤。我絮叨着:"一年后我法语会流利。等着,我会回来!"他双手捧住我的脸:"什么都很完美,无需改变。"
他承诺会来巴黎——我旅法的第三站——探望我,提及当地有朋友,包括"有个亚裔女友那位"。瞬间往事涌来,非亚裔男性总突兀谈论他们的亚裔妻伴,仿佛这能增加魅力。多年经验让我敏锐察觉此类尴尬言论,但有些...有时只是无心之失。托马斯从未跨文化约会,也未显露特定种族癖好。若我有闺蜜交法国男友,见面时大概也会提及。(何况我和姐妹常背地里优雅地称法国男人"性感"。)于是我释然——甚至因他要介绍朋友而雀跃。
翌日醒来,我仍陷在爱而不得的苦涩中。登录交友软件保存托马斯照片时,却发现他刚更新了资料照片。难以言状的刺痛袭来:他至少该等我离开再更新吧?当他要求最后告别时,我借故不适次日清晨便离开。
在尼斯天使湾,我沿着托起地中海托帕石般海水的梦幻新月形海岸散步,对托马斯耿耿于怀。意识到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心动——无论如何都值得庆祝。何况父母即将到访,我必须抛开情绪。这是他们首次踏足法国乃至欧洲,我渴望展示热爱的文化让他们宾至如归。
都说法国人冷漠排外,但我遇到的全是热情真诚的人。他们耐心与我(永远用法语)交谈;若见我迷惘孤独便主动关照。当说自己是美籍韩裔时,他们总是热情回应——这还让我觉得自己像杯美味咖啡。虽然保护父母的本能让我担心年迈英语不流利的他们受冷遇,但所到之处人们皆友善耐心。分享私藏的法国秘境是段温馨时光。
我感激法国人对外宾的礼貌,但父母离开后一件小事改变认知。在尼斯萨莱亚老街市排队买鹰嘴豆煎饼时,人群在煎锅前自觉排成整齐队伍。我主动让位给一位老妇人,她却示意我优先。深受感动的我连连道谢,她只淡然道:"这很正常。"这句简单回应如醍醐灌顶:作为美国归化公民和法国访客,我长期认为应比"先来者"更谨小慎微才顺利。但占据空间、平等待人,不论游客移民或本土居民,不才是常态吗?这种平等态度与浪漫一样深植法国精神。而法国人的体面教养,与我约会的男士同样重要地重建了我对人性的信心。
于是带着更踏实的心境,我来到巴黎度过最后假期,准备重新约会。加埃唐是32岁的法学教授,与我在皮加勒地下酒吧共饮。他是那种令女伴与有荣焉的男人——高大黝黑,英俊得体,精壮健硕。
此时刻苦学习的法语终见成效,我比了解托马斯更深入认识他。直系亲属?关系平淡。有群死党。最爱圣埃克苏佩里。因热衷社会正义选择银行法。空窗一年且从不联系前任。我已领悟法国人不会把浪漫局限于稳定关系。他们相信爱是不可抗拒的渴望,并将此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听来不够真诚。实则他们不仅享受情感,更沉醉于爱的感觉本身。因此他们纵身投入,不会纠结对方是终身伴侣、永恒知己或人脉资源。
有时法国女士会邀我同桌作伴。虽未深交,这些时刻缓解了我的频繁孤独。来自纽约——那里每段关系都需明确目的与结构——这种法式相处不仅风雅,更充满自由与人情味。
在法国,作家学者备受尊崇,汲汲营营者反遭轻视,这又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加埃唐的追求令人耳目一新。他带我去葡萄酒吧、地道鹰嘴豆泥店、玛莱区鸡尾酒廊,在芬芳的蒙索公园共享冰沙。他专注倾听我写小说、做记者、安家立业的梦想。这种专注我在其他法国人身上也常见到。他们不会像美国尤其纽约那样——对方眼神飘忽只顾构思下一句。法国人真心聆听,加埃唐尤擅此道。
他甚至欣赏我的艺术气质,称赞散落公寓的手稿。在法国,文人思想家备受推崇,不像在美国遇到金融才俊总问:"你是自由职业?""房租多少?"
唯有一次加埃唐为"法国队"失分。我邀他共进晚餐问意面如何,他未简单夸赞反而详细点评改良方案。在英语世界,显然该期待赞美而非厨艺评审——这方面美国男人永远胜过高卢情圣。
临别前我问加埃唐最爱的巴黎去处,他说是东郊的万塞讷城堡,幼时常在那儿扮演骑士。他承诺周末同游,却当日来信称病爽约。我穿着特意为他购置的连衣裙,独自乘列车前往万塞讷。独自漫步城墙时不禁自问:是否又将亲近渴望投射给无心之人?多少心意迷失在翻译中,或仅存于我想象?
几日后加埃唐弥补缺席,带我去蒙马特绝美酒店里的隐秘酒吧"非凡之地"。在花园里埃菲尔铁塔如魔法般显现。
"下次来法国可以住我那儿。"他提议。
"真的?"
"真的。三年后?"
"不!更快。"我说,"可能半年。"
我们接吻了。
"可你说从不联系前任?"
"你不算真正的前任。"
定居波特兰后,加埃唐果然定期联系。当我搬进自带洗衣干衣洗碗机的公寓那天,正想给他看新家就收到来信。他赞赏照片说:"你真的实现了所有目标!"我欢迎他来访,他简答:"会的。"
而后毫无戏剧性地——自然而然——他在巴黎遇见新欢,故事落幕。
数月后,真正的前任大卫来访。虽然双方坚称非复合,他抵达首件事便是告白。法国情圣令人目眩神迷,却无人愿等一年、半年甚至一日。大卫等了四年。法式浪漫的华美舞步令人沉醉,但唯有他无需音乐也常伴身旁。他只要与我在一起。
亲爱的读者,说来羞涩——我嫁给了他。这或是仍在展开的故事的happy ending,我们继续了解彼此与自我。所以这叫做婚姻而非浪漫。大卫牵起我的手纵身跃入深不可测的海洋,此刻落笔仍令我心悸。想来我需要跋涉千里才发现,最伟大的冒险原在故地。
但我认为计划"成功了"。我提升法语完成首部小说,沉浸艺术:艾克斯卡蒙艺术中心惊心动魄的夏加尔展,火灾前的圣母院彩窗,卢浮宫每间展馆。最重要的是,我遇见重燃我喜悦与爱之能力的人们。
但许多至乐时刻发生在我全然独处时:阿尔卑斯雪线下漫步,尼斯角日光浴,安纳西中世纪街巷徘徊。身着让路人疑是新娘的白色孔绣裙独自探索万塞讷城堡,我登至塔顶请人拍照。那张照片现悬于卧室——视线避开镜头,微笑游走欢欣与孤寂之间——每见它便想起所有立于画框外的人们,他们的短暂出入依然垒成我生命的巍峨峰峦。
金柱惠所著《夜鸟之城》平装本现由Oneworld出版,售价9.99英镑。支持《卫报》可前往guardianbookshop.com以8.99英镑订购。其短篇集《末世情书》将于11月20日由Borough Press出版。
常见问题解答
当然,以下是关于通过与法国男性约会重燃生活激情的实用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
基础问题
1 核心概念是什么?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如法国男性)的新颖浪漫体验,帮助打破生活僵局,重获活力与激情。
2 为何特别强调法国男性?
法国文化常与浪漫、激情和生活情趣相关联,与此文化背景的人约会能带来令人振奋的新鲜感。
3 这能根本解决疲惫与情感疏离吗?
可作为改变契机而非彻底解决方案,虽能提升自信拓展视野,但持久幸福源于内心。
4 必须移居法国吗?
未必。可通过社交软件接触本地法裔或旅外人士,但亲身体验法国文化会增添冒险色彩。
5 不懂法语怎么办?
掌握基础法语有助于破冰,但非必需。许多人愿意用英语交流,非语言互动本身也是趣味体验。
进阶实践问题
6 尝试此举可能带来哪些收益?
自信提升:新鲜关注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文化拓展:了解全新习俗、美食与思维方式
视角刷新:打破常规生活,重新审视自身
语言进步:在自然交流中提升法语能力
7 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文化误解:沟通风格与约会礼仪差异可能导致困惑
异域情结陷阱:或被视作猎奇对象,自身也可能过度理想化对方
现实阻碍:跨国情况下面临距离与时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