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五年前,当我出版以英格兰西北部筑坝工程为背景的首部小说《霍斯水》时,自然写作的语境截然不同——至少对我而言如此。尽管罗伯特·C·奥布莱恩的《Z代表撒迦利亚》与约翰·克里斯托弗的《死草》等气候灾难题材的开山之作已然问世,但当时作家尚无需直面这类主题的创作压力。那些作品描绘的是极端孤立的灾难——变异病毒、核战争——笔调始终阴郁。它们虽引发共鸣,却仍被视为异类。本·埃尔顿的《星芒》则以戏谑笔触揭露企业贪婪、资源滥用与人类正在加速奔赴的末日,不过书中富豪逃往太空的设定在今日看来已失却荒诞趣味。
彼时人们虽意识到环境危机,但讨论多聚焦于臭氧空洞、全球变暖、荒漠化、珊瑚白化等具体议题,而非地球系统的全面崩溃。前瞻性的科幻作品虽已存在,却未形成气候运动。作家若选择回避生态议题,亦无需背负任何道义压力——尚无任何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宏大命题要求文学必须回应。
进入千禧年后,随着气候科学挣脱政治攻讦,一批触目惊心的纪实作品接连涌现,警示全球变暖、物种灭绝与人类若不改弦更张将面临的混乱。马克·林纳斯的《六度的变化》、艾莉森·本杰明与布莱恩·麦卡勒姆合著的《没有蜜蜂的世界》、杰里米·莱格特的《消逝过半》等著作以冷峻笔触拉响警报。
作为热衷现实议题的小说家,我将这些预警编织进虚构叙事,由此诞生了《卡胡兰军团》。这部作品构想洪灾肆虐的极权英国,描绘女性军事化抵抗组织在配给制与人口管控下的生存。如今回望,我意识到它源自我对生态崩溃及其可能催生的压迫体系(尤其针对女性)的惊惧与着迷。我渴望将这些预警转化为读者可感同身受的沉浸式体验。
同期作家们也在进行类似探索。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堪称当代最残酷的小说,虽未言明灾难成因,却如乔治·蒙比尔特所言,呈现了一个生物圈被彻底剥夺的世界。十年后,梅根·亨特的《我们启程的终点》刻画了洪水肆虐的英格兰,幸存者向北逃亡。克莱尔·瓦耶·沃特金斯的《黄金名声柑橘》追随反文化难民穿行于旱灾摧残的加州,在广袤到令人窒息的荒原挣扎求生。这种环境危机带来的认知眩晕,很快将成为我们共有的现实。
这些作品并非预言,而是正在边缘群体身上应验的现实。托奇·奥涅布奇的《歌利亚》挖掘气候崩溃中的种族与历史维度,记录被遗弃在雾霾毒害之地的美国黑人如何寻找意义与归属。"灾难中谁首当其冲"成为核心诘问。若这些故事尚存希望或韧性,那也是转瞬即逝、脆弱不堪或徒劳无益的——如同垂死天幕下盘旋的孤鸟。地狱中长大的孤儿,易碎的爱,姐妹情谊。希望总被星球濒死的可怖现实碾碎或嘲弄。自玛丽·雪莱的《最后一人》起,对家园与文明消逝的恐惧便滋养着反乌托邦叙事。气候小说(cli-fi)如今已成独立文类,书店专架彰显其地位。但绝望仍是主旋律吗?
据说乌托邦难成佳作——或许也难成畅销。乔治·奥威尔曾断言:"试图描绘完美者,不过暴露自身空虚。"而黑暗天然具备戏剧张力——它挑衅、抓心,且令人熟稔。当现实中的环保努力节节败退,生态恐怖与自然复仇的故事或许正折射出我们日益滋长的宿命论。反乌托邦究竟是警世钟,还是用惨淡图景娱乐大众的同时强化了最糟结局?
但奥威尔一定正确吗?这种悲观会否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将我们禁锢于混乱而非激励变革?它是否压制了希望叙事,加深了无力感?
一人之乌托邦,或为他人之梦魇。但科幻始终提供进步愿景——如奥克塔维亚·巴特勒挑战人类毁灭本能、重构进化路径的作品。与奥威尔经验迥异的非洲未来主义,则探索黑人身份与能动性,编织赋权的未来。谁又能断言故事的疆界?
当下我们该书写怎样的虚构?创作《赫尔姆》时我不断自问。文学应指引环境适应与韧性建设吗?作家该以希望对抗末日论调吗?故事真能塑造更美未来——在纸上构建生态乌托邦,使其跃出纸面?
某次德国歌德学院自然写作论坛上,听众抛出此问。主持人罗伯特·麦克法伦毫不迟疑道:"当然。"我保持沉默。
在多年反乌托邦创作后,我曾于《狼疆》尝试希望——这部关于英国生态修复与野化工程的小说,本是我对"如果"的乐观构想。但其苏格兰独立与土地改革的设定,如今看来比幻想更遥远。坐在论坛席间,我被陈旧观念束缚:黑暗是文学的领地,小说家无责任扭转社会认知。选择环境主题的创作自由,突然显得空洞。
对非虚构作家,倡导即使命。他们以文字抗议、倡议、激发行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催生美国环保署;卡罗琳·芬尼的《黑肤白境》重构种族、自然与户外空间的讨论,重塑环境正义话语。
而虚构作品处理议题时总难免...虚拟世界交织着角色、情节、场景与主题。故事可凸显环境甚至以其为核心,但这不构成宣言。乔治·蒙比奥特等作家令人振奋——他们直指污染与耗竭的根源: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令我们相信消费驱动型经济永恒不变的深层叙事,同时提出替代方案。
阅读李·斯科菲尔德的《野岭》同样震撼。这本书展望了《霍斯水》与《卡胡兰军团》故事发生地的生态复苏图景。令我讶异的是,我从未为自己生长的土地设想过乐观未来——这仿佛打开了一扇未曾留意的叙事之门。
这种清醒而坚定的愿景堪称壮举——是对系统性变革的深思熟虑贡献。女性作家亦掀起浪潮,以鹰、野兔、山峦、公地、河流为媒,探索人与自然纽带。这些作品开始瓦解压倒性的宿命感。
小说亦能如此。理查德·鲍尔斯的《树语》展现集体护自然的力量;芭芭拉·金索沃的《飞行行为》在危及所有物种的星球剧变中发现美。这些作品敦促科学家大声疾呼,读者深度参与。
这成为《赫尔姆》的创作动力。此书关于英国唯一拥有名字的风——这种古老气象正因人类活动濒危。历经停笔、重写与反思,我开始自问:是否该构想末日情境的出路,而非仅描摹其中冲突?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涉及气候变化,小说基调却迥异——或许因其主题是空气、轻盈与无常的存在。自然自述在文学中并非新事,但牢记人类故事与自然不可分割,此刻尤为紧迫。作为核心叙事者的风,是个顽皮的说书人,它嘲弄人类,对自身消亡漠不关心——故而笔调戏谑,即便涉及末世。当行动看似无望时,这种超脱的美丽或是面对环境崩解的方式之一。
但研究云层微塑料的气象学家塞利玛背负更重枷锁。她直面残酷真相与否认者的阻挠,其存在困境映照着我们许多人在压倒性危机前的感受——但她仍倔强地协作前行。她的故事保持开放,为行动主义预留胜利空间。
小说编织着人类通过工业与宗教掌控自然的故事,将剥削视为"天定命运";但也探索和谐共处之道,承认我们属于自然,自然也居于我们体内。这些常属于女性角色的叙事,抵抗破坏性力量,与风缔结 kinship。
通过赫尔姆的视角,小说以奇幻而深邃的目光审视人类——在沉重与轻盈、绝望与可能间保持平衡。这个项目既呈现人类对星球的深远影响(我们的自恋与渺小),也叩问:前路何在?它引发了我向希望的根本转向。最终,为生态危机构想积极替代方案,与先前的反乌托邦愿景同等重要。
《赫尔姆》并非生态乌托邦,但我希望它为时代提供建设性思考。我始终相信小说能让读者理解并栖居于不同版本的世界。如今我开始认为,它也能培育更健康的环境认知——通过展现人性之善,想象赫尔姆风等奇迹或许尚可挽救。
常见问题
### **关于"未来的光明构想: hopeful气候小说为何重要"的问答**
#### **基础问题**
**1. 什么是气候小说?**
气候小说(cli-fi)是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为核心的叙事类型,多设定于近未来或遥远未来。
**2. 何为" hopeful气候小说"?**
这类作品在气候挑战中构想解决方案、韧性建设与积极结果,旨在激发行动而非绝望。
**3. hopeful气候小说为何重要?**
它帮助人们构想更美未来,激励气候行动,并通过展现变革可能性缓解生态焦虑。
**4. 能举例说明吗?**
当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未来部》与奥克塔维亚·巴特勒的《播种者寓言》皆融合现实主义与希望。
**5. 气候小说与反乌托邦故事有何不同?**
反乌托邦多聚焦崩溃,而 hopeful气候小说强调解决方案、适应力与人类智慧。
---
#### **进阶问题**
**6. hopeful气候小说如何影响现实气候行动?**
通过构建可信的未来图景,它塑造公众认知,激发创新,促进政策讨论。
**7. 这类作品是否弱化了气候危机的严峻性?**
并非如此——它在承认危机的同时,将焦点从末日转向可能性,使问题更具可解性。
**8. 气候小说能做到科学准确吗?**
可以!许多作家与科学家合作,确保场景真实性,实现创意与事实的融合。
**9. 如何创作引人入胜又不失 hopeful的气候故事?**
需平衡现实风险与人类韧性、社群驱动的解决方案及技术/社会进步。
**10. 哪里能找到更多 hopeful气候小说?**
可关注 solarpunk、生态小说与乐观科幻主题的书单、播客及线上社群。
---
#### **实用建议**
**11. 如何将气候小说用于教育或倡导?**
在课堂或读书会选用 hopeful故事,引发关于可持续性与赋权的讨论。
**12. 该题材有哪些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