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性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时尚,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丹麦女性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时尚,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足球迷对主帅更迭的戏码早已司空见惯,而过去一年的时尚界也上演着相似剧情。自2024年年中以来,古驰、迪奥等17家奢侈品牌迎来新创意总监,但在这个由女装主导的行业里,仅有4个职位由女性执掌。

数据更令人忧心。在《Vogue商业指数》评选的30大奢侈品牌中,女性创意总监仅占五席。开云集团旗下拥有巴黎世家、华伦天奴等品牌,但唯一由女性掌舵的是葆蝶家的路易丝·特罗特。LVMH集团的情况如出一辙——尽管坐拥罗意威、迪奥等品牌,其女性创意总监仅剩纪梵希的莎拉·伯顿。

失衡现象根深蒂固。1Granary机构二月研究显示,顶尖时装院校74%的学生为女性,但行业88%的设计总监职位由男性把持。自2012年以来,再无女性获得英国时尚大奖年度设计师称号。这种性别失衡不仅存在于设计领域——大多数时尚企业的CEO和高管同样为男性。

但哥本哈根时装周(CPHFW)成为例外。这个被誉为"第五大时装周"的盛会本周呈现42个品牌,其中26个由女性创立并领导。

斯特拉·戈雅的同名品牌已进驻30余国,她直言男性主导的行业"早已过时"。她认为丹麦通过同工同酬、职场母亲保障等政策构建的平等环境催生了变革:"哥本哈根已成为女性主导独立品牌的生态圈,这里充满协作精神与创新勇气,女性正按照自己的方式经营事业。"

可持续品牌OpéraSport联合创始人斯蒂芬妮·冈德拉赫深有同感:"存在一种无形偏见——女性必须付出双倍努力才能被视作远见者。而在哥本哈根,女性不必等待施舍的席位,她们正在搭建自己的舞台。"

时尚界对女性的狭隘认知渗透在每个环节。2024年CPHFW大码模特占比1.4%,远超纽约、伦敦、米兰、巴黎四大时装周0.8%的平均值。

以运动鞋搭配浪漫裙装闻名的设计师塞西莉·班森注重舒适度:"我的设计从不喧宾夺主。"与卡罗琳·克兰特共同执掌品牌的安妮·索菲·马德森补充:"女性需要的与男性设计师的构想截然不同。我们以女性视角创作——顾客穿衣是为表达自我,而非取悦他人。"她的最新系列包含"晚宴牛仔裤"与诙谐的"老鼠包"。

当顶级时尚职位常与过劳画等号时,丹麦设计师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2011年创立个人品牌前,曾效力亚历山大·麦昆和巴尔曼的马德森坦言:"我意识到自己过着厌恶的生活,必须寻找新工作模式。"如今她与克兰特坚持"品牌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前者在斯堪的纳维亚时装学院任教,后者从事自由造型师工作。

2022年进军巴黎的班森将工作室留在哥本哈根,称其为"安全气泡"。她为26名女性与4名男性员工提供弹性工时,严禁周末加班。冈德拉赫团队常在下午三点收工陪伴家人,班森五岁的儿子更是工作室常客。以库存面料制作波西米亚风裙装的Rave Review联合创始人利维娅·许克,甚至怀抱五个月大的女儿谢幕。

"我们没有加班文化,这对育儿者行不通,"团队成员斯特尔特表示,"只要完成工作,我们给予充分自由。"许多丹麦人提及强调平等的"詹代法则",冈德拉赫认为这培育了"女性创作者互帮互助的珍贵氛围"。

戈雅将女性独立设计师的成功归因于"开放进取的创作环境":"这里不讲个人英雄主义,重在构建团队、品牌与社群。"正如CPHFW的伊莎贝拉·罗丝·戴维所言,这些女性希望激发全球变革:"我们需要更多这种现代前瞻的思维,确保女性不被排除在领导层之外。"

订阅每周四送达的《时尚宣言》通讯,获取包含本周趋势报告《度量》在内的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