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8岁,这意味着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电脑的陪伴。直到二十出头我才开始使用互联网,但一接触就深陷其中——用它来与朋友保持联系。多年来,网络不断演变,但我始终紧跟最新社交媒体来分享生活。2021年,我突然罹患重病。医生发现基因异常后,我接受了预防性双乳切除术并摘除了卵巢。长期伴侣关系因压力破裂,最终走向终结。但我仍努力保持积极,在网络上分享经历,与同样身处困境的人们建立联结。
到2022年11月,我已拥有大量粉丝。某天,一个自称安德鲁的男子通过脸书联系我,声称是驻阿富汗的军医。他说被我的故事打动——他的妻子刚刚离世。我们畅聊数周后渐生亲近,这时他突然发消息说网络即将中断,要我寄送充值过的礼品卡。
这让我顿生警觉并切断了联系。将遭遇发到网上后,我才知道这是典型的"创伤联结"情感骗局——骗子利用受害者的情感伤痛实施操控。越来越多人联系我倾诉相似遭遇,他们的故事令我震惊心碎。作为英国国民保健署的全职医护工作者,我开始用业余时间追踪骗子,并通过TikTok账号@staysafewithmjules发出警示。
有位女士曾给假冒军人的骗子转账数千英镑。经调查,我发现骗子盗用的竟是一名车祸身亡美军士兵的真实身份。她的世界崩塌了——而这样的受害者远不止一个。
当粉丝突破1万时,骗子开始直接盯上我。我假装上钩,等他们露出银行信息后向当局举报。尽管每天与骗局打交道,我从未想过自己也会中招——直到那天到来。
去年,我收到一封看似来自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的退税通知函,声称因加强安全措施需要我提供护照和驾照复印件。信函看起来非常正规,我便寄出了文件。几天后致电查询时,我惊恐地发现有人已冒名领取了2000英镑退税。
调查显示有人用我的身份注册了虚假面包店——很可能用于洗钱。警方协助关闭了店铺,但我的个人信息早已在暗网标价出售。数十份冒名贷款申请彻底摧毁了我的信用评分。接着我收到律师函:因拖欠一笔从未申请的1.6万英镑贷款被起诉。
这种反胃的生理不适感至今难忘。法律诉讼令我精疲力竭,但我拒绝屈服。如今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要揭露这些骗局,保护他人免受伤害。(本栏目内容由外部资助,详情参见隐私政策。网站使用Google验证码系统,适用谷歌隐私政策与服务条款。)
万幸的是,在证明受骗后那笔贷款被撤销。警方建议我尽可能更换所有信息——电子邮箱、电话号码,甚至姓名和住址。
我曾犹豫是否要公开经历,害怕被指责或听到"我绝不会被骗"的论调。但骗局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发声了——或许能帮助他人避免重蹈覆辙。即便这会让我成为靶子,我仍会继续利用社交媒体曝光骗子。我的经历证明了这件事有多重要。
(本文由希瑟·梅恩采访整理)
有故事要分享?请发送邮件至experience@theguar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