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的一个清晨,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外海,科考船“太平洋风暴号”上的科学家们正喝着咖啡,准备开启新一天寻找地球上最神秘生物的工作。突然驾驶台传来呼喊:“右舷发现鲸群!”
数小时里,一对看似未成年喙鲸的海洋生物反复浮沉。最终,俄勒冈州立大学已退休研究员罗伯特·皮特曼用改装弩射出一支小箭,正中其中一头鲸背。箭簇采集到的皮肤样本虽不及橡皮擦大小,却足以证实他们邂逅了人类从未在野外记录过的物种——银杏齿喙鲸。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这是我们长期追寻的目标,”美国海军信息战中心研究员、本次《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伊丽莎白·亨德森表示,“当时全船欢呼——我们终于成功了。”
这艘装备水听器阵列的科考船能侦测不同鲸群的独特叫声。这场发现历经五年筹备:自2020年起,亨德森与墨美同事就开始追踪发出BW43特殊声纹的鲸群,最初误判为同样未被目击记录的佩氏喙鲸。团队连续三年乘帆船及租用渔船重返海域未果,直至2024年与俄勒冈州立大学合作启用专业科考船——该船不仅拖曳水下听音系统,更配备能观测数百米外鲸群的高倍望远镜观测台。
此类先进设备对定位喙鲸至关重要。现存24种已知喙鲸中,大多物种仍笼罩在迷雾中。科学家认为银杏齿喙鲸栖息于加利福尼亚至下加利福尼亚北部海域。作为地球上下潜最深的哺乳动物,它们终生隐匿于深海,仅短暂浮出远海换气,易受船只惊扰。多数物种仅通过搁浅尸体被认知,最新物种直至2021年仍在发现。
“海洋哺乳动物学会收录94种鲸豚,其中四分之一是喙鲸,却鲜为人知。它们是这颗星球上现存最庞大却最神秘的动物。”皮特曼指出。研究意义重大:军用声纳会扰乱它们觅食,导致其急速上浮引发潜水病式致命伤害,明确栖息地有助于规避军事演习风险。
六月的发现险些功亏一篑——当信天翁俯冲啄食珍贵皮肤样本时,船员们抛掷早餐面包转移这“ opportunistic thief”的注意力。“回想起来很有趣,但当时紧张极了,”亨德森回忆。与此同时,纽约沿岸的座头鲸正面临船舶碰撞威胁。
另一项突破在于声学数据库分析:BW43声纹证实银杏齿喙鲸确实活跃于墨西哥近海,而非此前搁浅记录显示的日本海域。“北美西海岸早期两起搁浅曾被视作异常,现在证实它们常年栖息于此,”亨德森解释。团队正通过声学测绘研究布氏喙鲸等深潜物种分布,许多叫声仍无法匹配具体物种。
立志观测全部94种鲸豚的皮特曼已记录90种,他将佩氏喙鲸列为终极挑战——该物种仅有的六例搁浅记录均出现在加州且高度腐烂。“这些可能只是离群个体,主群栖居地仍是谜团。”
这场追寻极易受惊的银杏齿喙鲸之旅,整整持续了五年。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以自然对话风格编写的关于稀有鲸鱼的常见问题解答清单,答案清晰直接
基础常识类
问:这是什么类型的鲸鱼?
答:这是佩氏喙鲸。它们极其罕见,数十年来科学家仅通过冲上岸的尸体确认其存在。
问:首次活体目击在何时何地?
答:2020年11月,研究团队在墨西哥圣贝尼托群岛附近海域拍摄到两头游动的活体。
问:为何此次发现如此重要?
答:这是历史上首次确认该物种的活体记录。在此之前,人类连活体佩氏喙鲸的外形都无从知晓。
问:如何确认是新物种?
答:通过分析影像资料、水下鸣叫声纹,并结合环境DNA检测,最终确认其独特的遗传身份。
问:它们长什么样子?
答:观测显示为中型喙鲸,拥有醒目背鳍与细长吻突,体色呈灰调。
专业深度类
问:属于哪个鲸科?
答:归入喙鲸科。该科以深潜习性著称,行踪诡秘难以研究。
问:为何难得一见?
答:它们极少浮出水面,栖息在远离海岸的深水区,可能以小规模零散群居。这种隐秘特性使其成为“海洋幽灵”。
问:面临哪些威胁?
答:与其他海洋生物类似,可能受水下噪音污染、渔具缠绕、塑料污染及气候变化影响。
问:发现对保护工作有何助益?
答:掌握外形与声纹特征后,科学家能主动追踪。了解其栖息地、种群规模和行为模式是实施保护的关键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