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李的遗嘱》评论——对震颤派狂热领袖极为出格的奇异写照

《安·李的遗嘱》评论——对震颤派狂热领袖极为出格的奇异写照

“我们的苦难是值得的!”这声呼喊出自莫娜·法斯特沃德电影中一位信徒之口。这部由她与伴侣布雷迪·科贝特共同编剧的影片——两人此前合作过《粗犷建筑》——是一部充满激情、张力十足且视觉冲击强烈的戏剧作品,虽偶有令人困惑之处,但始终围绕历史人物安·李展开叙事。作为震颤派原教旨运动的领袖,李在18世纪的英格兰遭受了宗教迫害。

这位被信徒奉为基督再世的领袖,将她的激进教义带往新大陆,在革命前夜的美国建立起经久不衰的灵性社区。在那里,她和追随者因她的女性身份与和平主义主张再度遭受迫害。震颤派虽以极致简约的家具设计闻名,但影片并未强调其与基督木匠身份的关联。

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李,刘易斯·普尔曼饰其兄威廉,克里斯托弗·阿伯特则出演她那沉溺于基督教主题支配欲的丈夫亚伯拉罕。

影片色调多变:时而呈现拉斯·冯·提尔式的反讽殉难噩梦,时而化作罗伯特·艾格斯风格的《女巫》式恐怖;某些段落又宛若诡谲壮观的百老汇音乐剧——信徒们沉醉于神圣喜悦中的战栗战兢,其编舞韵律堪比《破铜烂铁》的打击乐张力。无神论者与理性主义者或会诘问:安·李的遗训究竟是什么?她为21世纪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答案似乎仅是她创立了一个基督教派——这个事实通过片尾字幕的统计数字得到强化。李狂热信奉"性即罪恶"的教条,认为肉欲会分散灵修专注力。影片未解答若人人禁欲人类如何避免灭绝的悖论:莫非指望教外人士通过"可悲"的生殖行为延续人类,再将孩童纳入信仰?对现代观众而言,那些战栗、颤抖与舌音祷告或似集体癔症与性压抑的展演——但影片并未支持这种解读,反而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认真对待李的信仰。

然而法斯特沃德提出"正是这种压抑转化出的能量,支撑着宗教团体从曼彻斯特迁徙至殖民时期的纽约,并以自身方式参与启蒙运动对自由理想的辩论"的观点确有其道理。片中一幕,李在号称自由的新大陆奴隶拍卖会上疾呼"耻辱!",尽管废奴主义从未成为她的使命。

这确是一部基调与意义都难以捉摸的奇诡之作:它运用反讽与戏剧效果,又与这些手法保持距离,促使观众同情甚至敬仰这位明显非反派塑造的主角。或许法斯特沃德意在邀请观众各取所需地解读——这是场不为所有人准备的神秘仪式。《安·李的遗训》已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安·李的遗训》影评的常见问题



1《安·李的遗训》是什么?

《安·李的遗训》是一篇审视震颤派宗教运动创始人安·李的生平、信仰与影响的评论分析文章,着重探讨其激进且狂热的灵修实践。



2安·李是谁?

安·李是18世纪英国宗教领袖,创立了以独身主义、公社生活和狂热崇拜闻名的震颤派,被尊称为安妈妈。



3为何称此影评"惊人地奇特"?

因评论突出展现了安·李生平与教义中非常规的激烈特质,如她宣称获得神启的异象,以及震颤派 worship 时战栗起舞的狂热仪式。



4什么是震颤派?

震颤派是18世纪兴起的宗教团体,主张简朴生活、性别平等、禁欲主义与狂喜崇拜,以精湛工艺和创新家具设计著称。



5"激进狂热"在此语境中何意?

指安·李强烈的情感化灵性体验与震颤派 worship 中涉及身体颤动、战栗及神圣连接喜悦的表达方式。



6此影评持褒贬态度?

影评多持平衡分析视角,既探讨安·李作为先知型领袖的贡献,也审视其方法引发的争议与奇异特质。



7为何需了解安·李与此影评?

通过安·李可洞悉非主流宗教运动、历史中的性别角色及狂热灵性对社群塑造的影响,而本影评为理解这些议题提供了精辟有趣的路径。



8影评是否澄清对安·李的常见误解?

是的,或会纠正诸如"震颤派仅关注禁欲"或"安·李教义完全边缘化"等误解,强调其实际影响力与震颤派的文明贡献。



9理解本影评有何实用建议?

建议提前了解震颤派基本历史,对狂热宗教实践保持开放心态,并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