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丝·谢弗躺在产床上,等待儿子降生。宫缩来得猝不及防,她凭着母亲的直觉感到胎儿也尚未准备好。妊娠仅23周的儿子正处在存活的临界点——这是现代医学可能维系早产儿生命的脆弱边界。
当这个能单手托住的婴儿诞生时,他没有啼哭。身着蓝色手术服的医疗团队紧急实施复苏,试图将空气注入他纤小未成熟的肺叶。但无论多么努力,他们始终无法给予他最需要的东西——在母体中延续的孕育时光。
39岁的贝丝曾是画家,如今转行平面设计师。圆框眼镜搭配蓬松的黑色刘海,让她像从未离开过画室的艺术生。她是那种会主动为你斟茶的人,当她说"真为你高兴"时,每个字都发自肺腑。正因如此,当谈及完美珍贵的儿子时,我深知她毫无夸张。
"我愿为他移山倒海。"在孩子离世两年后,贝丝这样告诉我。
全球科学家正在为像贝丝儿子这样的极早产儿争取时间。2017年,费城研究团队公布了实验性人造子宫,旨在实现体外妊娠。研究照片中,胎羊安详地漂浮在巨型塑料袋般的容器里,闭目心跳的模样宛若仍在母腹。
尽管该设备仅完成动物实验,人类临床试验已渐行渐近。202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召开咨询委员会,商讨是否批准首例人体试验。若获通过,首批参与者将是22-24周出生的婴儿——不足足月妊娠周期的三分之二。(FDA未回应试验启动的具体时间表)
美国每年有超万名如此早产的婴儿降临。早产已成为该国婴儿死亡的第二大成因,幸存者往往面临从慢性肺病到终身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人造子宫技术可能改变现状,挽救更多生命,抚平家庭创伤。但体外培育也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生育与亲职的认知。
"这类设备将创造人类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规范的全新领域。"杜伦大学医学法学学者伊丽莎白·克洛伊·罗曼尼斯指出。
在人体试验启动前,科学家、生物伦理学家与法律专家正直面难题: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延续生命的方式?是否会重新定义生命本身?
初见原型机时,我联想到的不是子宫,而是水族箱。
在德国亚琛的明亮实验室里,这座玻璃舱体安置及腰平台上,属于荷兰初创公司AquaWomb的工作成果——该公司专注为最脆弱的重症婴儿研发设备。这个家用鱼缸大小的容器置于荧光灯下,便于技术人员观察内部(实际使用时将遮蔽模拟子宫黑暗环境)。侧壁导管连接着过滤器,以稳定节律循环合成羊水。
该设计尤其适合通体半透明、四肢细如火柴的极早产儿。他们可在舱内浮游、饮水、排泄、生长,全程不接触空气。
技术医师兼AquaWomb首席执行官米尔瑟·范德文向我演示原型机如何复现妊娠保护环境:羊水恒温99.7华氏度(略高于母体核心温度),双层囊袋悬于舱体中央。内囊随胎儿生长扩展——从23周的石榴大小增至28周的茄子尺寸。外层硅胶更具韧性,既能承受胎儿踢动,又能助其肌肉伸展强化。
范德文坦言舱体设计相对简单,真正挑战在于肺部。
正常分娩时,新生儿首声啼哭标志着呼吸本能启动。但对极早产儿而言,这一刻来得太早。他们未发育的肺叶甚至无法发出微息,更遑论为成长中的大脑身体供氧。
在当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通过呼吸机与保温箱协助脆弱器官运作。但这种机械支持存在永久性损伤风险。一旦肺部接触空气,就会永久激活——如同离水之鱼再难回归水域。
人造子宫旨在彻底规避此危机。在AquaWomb设计中,剖腹产婴儿将无缝转移至流体囊袋。在转运舱内,医生将脐带连接至拳头大小的人造胎盘——这个配备精密导管与坚固插管的设备,负责清除血液二氧化碳,输送氧气养分。
若成功运作,胎盘将为未准备好的肺部争取时间。若失败,婴儿仅有两分钟缓冲期,否则缺氧将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全程婴儿沉浸于液体中,浑然不觉诞生时刻的来临。
"如同同时抛接十个着火的水球,"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心血管生物力学教授弗兰斯·范德沃斯比喻道,"任何一个都不容失手。"
若臻完善,人造子宫将重写生存极限。这或是研发机构对命名慎之又慎的原因。
AquaWomb称其原型为"类子宫生命支持系统",回避了负载情感的"人造子宫"一词。而被认为最接近人体试验的费城儿童医院(CHOP)则命名为"生物袋"。2017年该院曾轰动医学界:研究人员使胎羊存活28天,首次证实人造子宫能支持活体动物的血液循环与器官发育。
整个领域笼罩在保密帷幕中。CHOP拒绝本文采访。(获其技术授权的Vitara Biomedical公司已融资超1.25亿美元,暗示临床试验筹备中。)有研究人员透露CHOP科学家曾同意合作后又退出。
这种审慎既源于生殖技术面临的严格审视,也印证了范德文所言:"科学存在渐进与革命之分。"人造子宫无疑属于后者。
她的团队不执着于抢占先机。"我们不求最早,但求最佳。"对她而言,这意味着设计让父母能与发育中婴儿互动的系统——这项被其他研究者忽视的关键要素。某个AquaWomb设计设有接触端口供父母触摸婴儿,另个方案包含"子宫电话",以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模糊音量播放人声、音乐或心跳。
这些互动——触碰纤小脚掌、对液体说话、感受囊袋内胎动——可能提升早产儿的长期健康。但妊娠期联结的重要性远超存活率。
对试管婴儿与代孕家庭的研究显示,当妊娠偏离常轨,父母(尤其母亲)可能难以建立真实照护者认同。极早产易引发类似情绪,部分源于早产多由母体而非胎儿健康问题导致。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未尽保护孕育之责。"罗曼尼斯指出。她认为任何替代自然妊娠的伦理方案,都必须兼顾父母情感需求与婴儿生理需求。
简言之,目睹婴儿漂浮舱内或封闭袋中,不仅改变亲子联结方式,更重塑为人父母的自我认知。
丧子三个月后,贝丝加入了支持小组。这个每月聚会两次的团体,聚集因极早产等原因失去晚期妊娠或新生儿的父母。他们探讨如何处理未拆封的婴儿礼物,如何应对亲友同事的询问。许多人的孩子本可能是人造子宫的理想候选者。
应贝丝之邀,我原想象着讲座厅或医院会议室,最终却在波士顿某教堂地下室相遇。带领团体的治疗师温迪摆放好折叠椅圈,人们陆续踱入。
当日17位参与者中仅有一位男性——他与丈夫因代孕者妊娠晚期流产失去女儿。我对面坐着看似未达饮酒龄的女孩,浅金发丝拂过乔安妮的灰白鬓角。年近六十的乔安妮丧子十余年,持续参与团体已三载。圈中还有英语教授、全职母亲、警官与儿科护士。
在这个圆圈里,妊娠失落对不同人的影响各异,但悲伤平等地触及每个灵魂。
无人知晓团体存在多久。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我们试过建脸书群组,"贝丝告诉我,"但被反疫苗者占领,追问是否接种新冠疫苗。"
"后来我账号被封,就因为叫他们滚开。"乔安妮嗤道,"失去孩子后,我再没耐心应付那些巨婴。"
温迪轻按乔安妮手腕,对我眨眼:"如你所见,我们百无禁忌。尽管问你的婴儿袋问题。"
"是生物袋。"我打着嗝般笑着纠正,惊异于她们的随性。我解释该技术距临床应用仍需数年,且可能仅适用于别无选择的22-23周早产儿。
"我孩子在22周没了。"乔安妮插言,"你是说这技术能救他?"
"或许。"我承认,"但不肯定。假设医生认为他适合人造子宫,你会否..."
"绝对会。"乔安妮坚持,"我惟愿救他。若我的身体做不到,或许这个子宫装置可以。"
父母们渴求任何能滋养"如果"的碎片:若在21周存活可能?需付出多少代价?能否见到女儿拥抱她?
当我描述原型机时,两位女性蹙眉,但其余人前倾索要照片。她们想象孩子在人造子宫里安详漂浮的梦幻状态。
这些父母虽不确知技术能带来什么,却深切体会没有它的失去。多数人未拆解婴儿床;儿科护士因靠近新生儿就想哭泣考虑转行;贝丝说话时常抚腹部,宛若怀抱不存在的孩子。
每位父母都被"本可多做些什么"的念头缠绕。许多人相信更多干预、更先进技术或能挽救孩子。
温迪停顿片刻:"更多永远更好吗?"她忆起24周剖腹产女时哀求医生全力救治。尽管分娩风险重重,手术室团队通过手动按压维持脑部供血。在NICU的四个月里,女儿始终连着导管接受药物治疗。过程昂贵痛苦,但未成熟肺叶需要时间成长。
温迪也需要时间。"前景黯淡,但面对亲骨肉,你总期待奇迹。我放不了手。"
第131天,女儿因肺塌离世。数月间温迪被愧疚吞噬,咸涩泪水灼烧面颊。"我如此自私,"她说,"即便已释怀,仍希望给她更安宁短暂的终结。"
虽支持研发人造子宫,温迪质疑医生如何从绝望父母处获得真正知情同意。"或许未来所有父母都能接触此技术,他们如何判断对婴儿或自身是否正确选择?"
初访支持小组一周后,贝丝告诉我:"我忍不住反复看袋中羔羊的照片。真不该饭前看。"
CHOP动物试验影像令她不安——不仅是粉红躯体在液体中漂浮的景象,更因它诡异地像《黑客帝国》中人类婴儿在工业舱培育的场景。
数十年来,科学家与科幻作家始终追逐人造妊娠的构想。1958年瑞典团队尝试用高压锅式保温箱与血液氧合器维持七个"无法存活"人类胎儿的生命。实验仅持续数小时,当今伦理委员会对此粗糙尝试必然震悚。但那一刻,思想实验曾照进现实。
当代人造子宫原型并非取代自然妊娠。然而当CHOP发布生物袋研究时,仍引发对"完全体外妊娠"(从受精到出生全程在女性体外完成)的广泛推测。
研究者试图淡化这些构想,将其呈现为重大科学突破而非亲职革命。
AquaWomb的"围产期生命支持系统"专注于将婴儿从母体安全转移至水育箱。通过特制仿真婴儿模型,演示了运作流程。
完全体外妊娠的概念仍遥不可及,尚无需忧虑。
"在当下工作背景下讨论更有意义。"一位要求匿名的人造子宫研发科学家表示(为避免与公关团队冲突)。"早产儿每日都在死亡,这项技术能拯救众多生命。争论科幻场景偏离了重点。"
其他专家认为这些担忧值得关注。"生殖未来的每个维度都至关重要。"罗曼尼斯强调,"在考量潜在问题时,科幻与现实常相互交织。"
她指出即便早期人造子宫也会迫使父母做出心碎抉择。这令我忆起温迪的疑问:救子心切的父母如何真正理解使用实验性技术的风险?
但多伦多心血管外科医生克里斯托夫·哈勒等临床医师视人造子宫为延续而非中断。其团队正用胎猪测试原型。"与父母的这类沟通并非全新课题,"他解释,"我们早已要求他们为治疗做艰难抉择。面对任何创新,我们都将持续透明沟通其能力与局限。"
但不同于静脉滴注或呼吸机,人造子宫自带幻想与恐惧。
一月后重访悲伤支持小组时,这点愈发清晰。贝丝再度提起人造子宫影像。乔安妮附和:"我也常看。若当年有此技术,我或许不会在此。我会不惜代价争取时间。"
圆圈对面,年轻女子强烈反对:"问题正在于此——你可能别无选择。无论是否愿意,他们都会强制你孩子使用。"虽未明指"他们",疑惧却显而易见:"若拒绝医疗干预,旁人已指责你自私。这不过是又一道枷锁。"
在代孕中失去女儿的男子发言:"我在想若当年有此技术,我和丈夫是否会选择代孕。或许伦理选择应是避免让他人承受妊娠风险。"
室内回荡着矛盾忧虑——对某些人技术来得太迟,对另些人则太早。在这圈折叠椅间,自然与科技、照护与强制的辩论变得无比私人。无论立场如何,这些问题都承载千钧重量。
最后一次见贝丝时,她穿着溅满颜料的工装裤,在贴满胶带的空房间挥舞湿润刷子。育婴室墙面仍散发着新鲜涂料气息。
"这是最后一步。"她告诉我。
儿子离世后,贝丝无法踏入精心准备的育婴室。加入支持小组后,她遵循温迪"小步前行"的建议清理房间("绝非双关,"贝丝疲惫补充)。首次尝试刚进门便腿软跪倒,"房间像献给短暂存在者的圣坛。"一周后她再度尝试,带离两个毛绒玩具。间隔两日继续。
贝丝逐步拆解育婴室,与每件物品告别:钩织小靴、载有孕照的未完成剪贴簿(照片里前夫与她双手轻覆孕肚)。她雇人拆卸婴儿床。当我们讨论人造子宫时,她持续粉刷墙面。远端手绘山景壁画是最后覆盖的部分。"若当年有此技术,拒绝使用会让我成为坏母亲吗?"她自问。
对引领人造子宫研究的科学家与医生而言,贝丝的忧虑警示着科幻幻想可能遮蔽技术拯救生命的本质。但它们也捕捉到亲职的根本不确定性——在可行性与对孩子正确性之间抉择的恐惧。
若贝丝之子晚二十年降生,命运或截然不同。在某个未来,他在救命人造子宫中发育。贝丝用拍立得填满剪贴簿,记录婴儿穿针织靴的纤小脚趾。
在另个版本,儿子被置入人造子宫。医生明知希望渺茫仍愿争取机会。贝丝凝视舱内生长的婴儿,期盼奇迹。但胜算始终未临。
若知已竭尽全力,贝丝会获得慰藉吗?抑或永远质疑自己的决定是否延长了他的生命——或许还有痛苦——却仍走向相同终点?
这些诘问构成了更广阔辩论的核心:当人造子宫成为现实,我们应如何运用?尽管研究所与FDA委员会制定规则,但真正让困境鲜活呈现的,是贝丝这样的父母所做的抉择。
"对我、对任何父母,都没有简单答案。"贝丝沉吟。此刻,她只是继续粉刷墙壁。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是关于体外生命维持系统的常见问题清单,涵盖从基础到进阶的各类疑问:
初级·定义类问题
1 这是什么设备?有何功能?
这款常被称为"人造子宫"的技术系统,旨在模拟天然子宫环境。通过提供氧气、营养及保护性流体环境,支持极早产婴儿发育至足月状态。
2 与传统保温箱有何区别?
传统保温箱辅助已出生婴儿维持体温和呼吸,而人造子宫致力于完全替代子宫与胎盘的生物功能,为更早期胎儿模拟完整妊娠过程。
3 研发初衷是什么?
核心目标是显著提高极早产儿存活率并改善其长期健康状况。
效益与应用
4 该技术主要优势何在?
主要优势包括:挽救极早产儿生命、降低极端早产导致的严重长期残疾风险、为存在生命危险的妊娠者提供新选择。
5 能否解决不孕问题?
潜在可能。未来或为无法孕育者(包括单身男性、男同性伴侣、子宫性不孕人群)提供新育儿途径。
6 会提升妊娠安全吗?
可提升高危情境中胎儿的安全性,同时规避妊娠带来的健康风险与身体变化。
伦理与社会议题
7 使用权限与公平性如何保障?
这是重大社会挑战。需界定仅限医疗需求,还是开放非医疗使用。存在沦为富人特权加剧社会不公的风险。
8 人造子宫中婴儿的法律与亲权归属?
这项技术迫使社会重新定义"父母"。法律意义上的母亲应是卵子捐赠者、委托方,抑或两者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