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y's green transition faces hurdles, as its progress looks impressive only when emissions are overlooked.

Germany's green transition faces hurdles, as its progress looks impressive only when emissions are overlooked.

德国核心数据一览

人均GDP:59,090美元/年(全球平均:14,210美元)
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37亿吨
人均碳排放量:7.05公吨(全球平均:4.7公吨)
最新气候承诺:遵循欧盟减排计划,将于11月气候大会前提交
气候计划评级:不合格

数十年来,德国始终被视为环保先锋——这个崇尚回收利用与可再生能源的国度,人们深植保护地球的信念。然而这幅绿色图景正逐渐显露出误导性。

在关停煤电设施前率先淘汰核电站的决策,使德国在清洁能源支持者中的声誉受损。曾引以为傲的垃圾分类文化也已褪色——当分类垃圾桶遍布欧洲各国,公众对回收体系的信任度反而持续走低。

就连引以为豪的准点列车与精密汽车也沦为尴尬之源。在这个痴迷汽车且鲜有不设高速限速的国度,铁路系统长期遭受忽视。而备受推崇的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已被中美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德国受益于那个换节能灯、背环保袋、买有机食品、投资本地风电就等同环保的时代。"周五为未来气候组织活动家路易莎·诺伊鲍尔指出,"若忽略排放数据,我们确实做得不错。"这位26岁的青年已成为德国环保运动领军人物。

如今作为欧洲最大污染国,德国意外获得了重拾环保信誉的契机。当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退出气候协议、削减对气候受灾国援助、胁迫盟友增购化石燃料之际,德国被视为引领各国迈向安全未来的关键力量。

"必须有人挺身而出,而唯一能担此任的就是欧盟。"气候学家、新气候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尼克拉斯·赫恩强调,"德国主导着欧盟,但现在却在推动降低气候目标雄心。"

尽管光环消退,德国仍取得实质进展。相比1990年其温室气体排放已削减近半——不过批评者指出两德统一后东部工业崩溃的基准年使其占优。这个国家也有望实现2030年减排65%的目标。若按计划推进,德国拟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较多数富裕污染国提前五年。

这主要得益于发电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去年可再生能源已满足德国59%用电需求。结合工业节能与产能缩减,有效抵消了交通、建筑与农业领域的减排失败。

虽然最严峻的气候挑战尚在前方,但分析认为德国比多数发达国家更具应对实力。自2019年延续至今的学生抗议浪潮——其在德国持续时间长于欧洲其他国家——已推动除极右翼外所有主要政党承诺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

当诺伊鲍尔等活动家就气候行动不力起诉政府后,德国最高法院裁定现行气候政策不达标。某法案被宣告"部分违宪"并要求强化条款。"那是关键转折点,"赫恩回忆,"社会发声、法院裁决、政府跟进。"

但新冠疫情与乌克兰战争导致通胀高企、俄气断供后,气候行动的公众与政治支持度骤降。当时由绿党主导的经济部虽放宽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限制,却因推广清洁供暖替代燃气锅炉遭遇强烈抵制。

这种政治情绪转变在柏林市中心与乡镇皆可见证:中右翼势力移除自行车道并提高限速,日渐崛起的极右翼则不论贫富都将去工业化归咎于"觉醒"环保法规。

尤其在弗里德里希·默茨领导的基民盟今年组建中右翼联盟执政后,化石燃料支持度显著提升。这种能源政策急转最近获得特朗普盛赞,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多国因绿色议程"濒临崩溃"时特别称赞德国政府:"他们搞绿色转型差点破产,新政府上台就回归化石燃料与核能。"——尽管其言论与事实存在出入(核能仍非选项,当前转型放缓远非回归煤炭时代),但这种论调恰与二月联邦选举前高层政客的说辞如出一辙。

类似转变正在德国保守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布鲁塞尔与斯特拉斯堡上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开始拆除其"绿色协议"关键支柱,而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领袖韦伯正以支持农民、减少官僚主义为名领导反环保规则运动。欧盟不仅弱化可持续金融、碳边境税及供应链反 deforestation 法规,欧洲人民党更推动放宽拟议的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德国会否联合成员国反对碳定价扩展仍是未知数。

本已对电力与工业征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被视为脱碳关键驱动力。拟于2027年启动的第二阶段ETS将覆盖交通与建筑领域——这本可使四分之三欧洲排放受严格约束——但近月来遭遇德国产业界日益强烈的抵制。

"我真正担忧的是最大错误尚未发生,"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气候经济学家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坦言,"依我看来,最严重的失误将是德国沦为瓦解欧洲绿色协议的领头羊。"

这与2021年大选时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气候变化加剧的特大洪水造成190人遇难(多数在阿尔河谷),这场半个多世纪来最致命的生态灾难虽持续数周占据头条,却迅速淡出政治讨论。据诺伊鲍尔分析,德国气候政策之所以矛盾重重(如同时补贴化石燃料与可再生能源),根源在于主流政党未能真正理解气候行动的"必要性",而是陷入对"如何执行"的表层争论。

她将公众对脱碳挑战的接受度类比于德国铁路改革:长期投资不足导致列车晚点成常态,改造陈旧铁路网需举债投入巨资,施工期将引发混乱并加剧社会矛盾——从种族主义抬头中的外籍工人招聘到通勤受阻。"未来二十年将异常艰难,"她断言,"若不明白为何而战,当进程陷入困境、对立与挑战时,我们注定无法坚持。"

对铁路系统的漠视,终使曾引以为傲的准点列车也成为这个国家的难言之隐。

社会分化已然显现:过去两个月,质疑气候变化的德国选择党在民调中领先。与欧美极右翼党派一样,该党将气候能源议题置于移民问题之后列为第二要务。中右翼政党在支持长期减排目标的同时,其言论已与选择党如出一辙。

埃登霍费尔主张,气候政策应像居民视垃圾收集与火车站为民生必需那样,成为保障繁荣的核心要素——这本是战后德国获跨党派支持的立国之本。但现实是,它已沦为文化战争的牺牲品。

"我们会将顺畅运行的德铁视为牺牲吗?"他反问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围绕"德国绿色转型仅在某些因素被忽略时才显光鲜"框架整理的问答集



初级问题



1 何为德国绿色转型?

即德国名为"能源转型"的国家计划,旨在从化石燃料与核能转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 为何德国常被视为绿色能源领军者?

因其大力投资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已占电力结构很大比重,且设有关键气候中和目标



3 既是领军者又有何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德国虽擅长生产绿色电力,但温室气体减排整体进展缓慢。若只聚焦电力行业而忽略交通工业等领域,其成就最为亮眼



4 什么是温室气体排放?

指二氧化碳等滞留大气热量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绿色转型核心目标正是减少此类排放



中级问题



5 可再生能源占比高为何排放仍居高不下?

关键原因有三:

淘汰核能:关停零碳核电站后不得不增加煤电燃气供电,尤其在风光不足时

其他领域滞后:交通供暖仍高度依赖油气,相关排放下降有限

工业基础: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实力雄厚,难以快速脱碳



6 何为碳泄漏?德国为何担忧?

指企业将高碳生产从气候监管严格国转移至宽松国。德国担心严苛法规或高昂能源成本将导致核心产业外流,届时既损害经济又无益全球气候



7 能否举例说明德国面临的具体障碍?

典型例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