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绿党(Die Grünen)曾是欧洲环保运动的标杆。2021年初,该党以近30%的支持率领跑全国民调,甚至引发可能诞生首位绿党总理的猜测。然而短短四年后,这个政党已陷入内乱——党内分裂、失去执政地位,在二月大选中痛失33个席位后支持率仅勉强维持在10%以上。随着德国政治中间地带的崩塌,绿党亟需重新争取主流选民。
其最大困境?领导力危机。全盛时期的安娜莱娜·贝尔伯克与罗伯特·哈贝克被视为契合德国共识政治的务实派,带领绿党高歌猛进。2021年大选后,二人分别出任朔尔茨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和副总理。但随着该政府垮台,绿党流失百万选票跌至第四位。如今核心人物接连出走:哈贝克计划移居丹麦,贝尔伯克转任联合国职务,绿党青年组织全体领导层集体退党。
这本该是重振旗鼓的契机。绿党选举出新任联合主席——45岁的弗兰齐斯卡·布兰特纳与35岁的菲利克斯·巴纳萨克,并启用包括气候活动家雅各布·布拉塞尔和自称"左翼激进分子"的耶特·尼茨阿德在内的新一代青年领袖。但这些任命非但未能弥合分歧,反而暴露了深层裂痕。自1980年代以来,该党始终存在务实派(Realos)与理想派(Fundis)的对立。如今这种矛盾正以代际冲突的形式重现。
当尼茨阿德宣布今秋不再寻求连任时,党内高层松了口气。这位争议人物身着"ACAB"(反警察标语)和"吃掉富人"T恤,甚至公开讨论武装抵抗极右翼联盟,这些言行疏远了绿党亟需的中间选民。尽管此类观点在德国极左阵营有市场,但该领域已被立场更激进的左翼党(Die Linke)占据——后者通过强硬对抗右翼赢得支持,目前两党民调均维持在10-12%。
新领导层试图修复绿党的身份认同危机,重归中间路线。巴纳萨克已公开与尼茨阿德划清界限,表态不认同其激进立场。随着她的离开,务实派有望重掌主导权。今夏,两位领袖正深入德国最分裂的鲁尔工业区与前东德地区,试图重新连接工人阶级选民。
这些努力起初招致嘲讽(比如巴纳萨克放弃一等座席地而坐的摆拍)。但若此行能帮助绿党认清德国政治现实,就不只是场公关秀。在图林根州(德国东部选择党大本营),一位绿党市长十几岁的儿子告诉巴纳萨克,当地人视绿党为"极端气候活动家"。但若民众看到绿党政客切实改善民生——比如振兴乡村或修缮道路——其形象或可挽回。
在西部的工业城市杜伊斯堡,布兰特纳反思绿党是否因未能给予年轻男性选民积极身份认同而失去其支持。她指出关于男性气质的讨论常被贴上"有毒"标签。这种自我审视既新颖又关键。选择党正试图通过煽动特朗普式政治分裂夺取权力,若绿党进一步左倾、放弃选择党意图摧毁的中间地带,只会助长极右翼势力。
当选择党如秃鹫般盘旋时,柏林新一代年轻左翼正在集结抗敌。
德国政治版图仍为主流绿党留有空间。若能找准平衡点,他们或可成为中左翼主导力量,巩固整体温和政治。与保守派合作的能力正是其优势之一。在巴登-符腾堡州,绿党领袖温弗里德·克雷奇曼自2011年起依靠基民盟支持持续执政——这种模式或可推广至全国。他甚至深得保守派选民青睐。
无论是否情愿,德国保守派选民始终占据多数。基民盟已排除与选择党合作的可能,只能与日渐式微的社民党捆绑。若基民盟-绿党组成联盟,既可强化受威胁的民主制度,又能让环保议题重回主流政治。
新领导层能否以务实进步主义团结分裂的绿党仍是未知数。但他们必须尝试——不仅为了政党存续,更为了德国民主制度。
卡特娅·霍耶是德英双籍历史学家、记者,其新著《墙外:东德1949-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