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叫格里。成为他的朋友并非我主动选择——当格里认定你是他朋友时,你基本没有发言权。他会打电话、发邀请、写邮件。若你不回复、无法赴约或取消计划,他并不介意,只会持续联系。这个人执着于建立联结的使命从不懈怠。
知道吗?格里拥有众多朋友。
在这个男性面临空前孤独的时代,格里是罕见的例外:他主动经营友谊。这让我思考为何他如此与众不同。
格里85岁,比我年长36岁。某个周末,他邀我去他的乡间小屋做客,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友人,大多与他年纪相仿。晚餐后,大家围坐玩起客厅游戏,轮流给我这个桌边最年轻者提建议——尽管我也不算年轻了。多数建议归结起来无非是我未来需要比现在更多的钱,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
格里的建议起初看似不够务实,实则极具实践价值,让我至今铭记:"永远不要失去朋友。"
倘若不把社交生活视为既存状态,而是当作主动构建的工程会怎样?
后来我问格里此言何意,他讲起某个我们共同认识的人——坦白说,那人是个混蛋。当时他们因随机讨论政治议题争执升级,对方最终说:"我觉得我们没法交流了,分歧太大。"
格里拒绝让这段友谊就此终结。
"这周我会打电话,下周会打,下下周还会打。"他说,"你可以接或不接,但我会持续打。"
这就是所谓"成为格里朋友不由你选择"的真意。他的智慧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若你全权为自己的社交生活负责会怎样?若不将其视作栖息之地,而是亲手创造的作品会怎样?
时至今日,论述孤独危害如同讨论吸烟危害。人尽皆知。证据确凿,争议早已平息。
然而仍有整个产业在描绘男性孤独及其破坏性影响。有估算显示,孤独对寿命的杀伤力相当于每日吸15支烟。社交孤立使早逝风险增加29%。2024年调查发现,仅27%男性拥有6个及以上密友,而1990年该数据为55%。如今约17%男性表示没有任何密友。
自罗伯特·帕特南2000年出版《独自打保龄》以来,研究者始终在探寻日益严重的孤独症结。答案往往归于模糊的文化因素:据称男性亲密关系存在污名化,在晚期资本主义令人疲惫的世道中,男性缺乏经营友谊的时间与精力。
至少理论如此。
若说人生有何秘诀,那便是与他人建立联结。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这项始于1938年、堪称方法论最严谨的社会学调查——的负责人追踪了不同背景男性的生活轨迹,得出有力结论:"这项史上历时最长的深度纵向研究引领我们走向简单而深刻的终点: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健康与幸福。"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若说人生存在秘诀,那就是与他人缔结情谊。
孤独之所以危害巨大,在于人类本质是社会性动物。对社群与朋友圈的需求是我们的天性。当下人们竟转向聊天机器人寻求疗愈与陪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都深切渴望联结,但单纯模仿社交规范远远不够。面对面交流是人类存在的刚需——绝非可选项目。忽视这种需求终将付出代价。
你早已感知这个真相。男性本能地体会着。但为何格里式人物凤毛麟角?为何男性不愿为友谊投入?
男性友谊举步维艰的根源在于"友谊应自然形成"的顽固观念。主动经营反显得情谊廉价。我们被教导联结应当不费吹灰之力,因此刻意寻求社交既尴尬又可怜。男性常佯装不需要他人,因为承认需求如同示弱。
但所有人性需求都可能令我们略显可笑。回想六七十年代的体育锻炼——当时看来荒谬又做作。为何有人自愿耗尽体力?1968年,康涅狄格州一名跑者因"行人非法使用公路"被捕。同年《纽约时报》调侃这股风潮,指出多数慢跑者是"年纪大到不适合迷幻药,又年轻到够不着医保"的中年人。
慢跑在60年代盛行源于社会需求。随着农业劳动力锐减——1950年代下降37%,1960年代再降38%——体力活动不再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意识到身体需要运动。
不运动就会受苦。锻炼对轻中度抑郁、压力、焦虑的疗效是其他治疗的1.5倍。如今多数人接受这点。
社交联结与体力活动一样,过去通过大家庭、学校、营地、大学、工厂、宗教团体和地方俱乐部自然形成。昔日难题在于寻找独处,而今在于寻找真实联结。
现代生活——互联网、社交媒体、远程办公——剥夺了那些偶然邂逅。孤独蔓延不足为奇。
与锻炼同理,有意识的社交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凝聚行动意志。遇到投缘之人,我会提议小酌或组织聚会。若计划落空,我不以为忤。有位朋友常临时爽约,我只需重新安排。
我正努力成为格里那样的人。当我欣赏某人时,他们基本没有选择余地。
那么格里如何练就卓越的交友能力?"并非我擅长此道,"他告诉我,"我一直保持联系,但从不愿当同学会秘书。"对许多年轻男性陌生的技能,于他却是好奇心驱使的本能。"没有比人更有趣的存在。即便表面平凡之辈——共进餐食便会发现人人皆有故事。最不起眼者往往藏着最精彩篇章。分享故事建立亲密,不必涉及隐私——仅是分享经历。人生存在不同层次的信任。"
必须澄清:这无关人脉经营。社交生活的价值不在于能获取什么。通过各种关系推进事业是领英的使命。其价值在于联结本身。有时,仅与投缘之人相伴便已足够,但也可能带来重大助益。
例如格里需要加拿大文学资料或某记者最新八卦,只需致电于我便可获知。每个领域他都有我这样的"专属联系人"。遇法律纠纷,他联络曾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朋友。他大概还认识亚洲债券市场的专家。尽管我们政见多有不和,但格里对虚假信息免疫,因为他的关系网直通事实源头。
现在,聊聊你最糟糕的初次约会经历吧。
我认为跨代际友谊尤为珍贵。从年长或年轻男性处获得的洞察独一无二。年长朋友教我:75岁以上者不应掌权;超过某个年龄,不存在不快乐的寡妇。年轻朋友则总建议我看心理医生,这份关怀令人感动。
需要说明的是,我自认不善社交——远不及格里。这如同初学跑步时:跑跑走走,肺部灼痛,姿态笨拙。有意识的社交同样如此:起初令人烦躁,邀约被拒时难免难堪。但逐渐会感受愉悦,察觉积极变化,使之成为每日珍视的环节,最终成为保持神智清醒的必需品。
当然,常规尴尬时有发生,如同运动。有时勉强出门跑步,会有健硕的二十岁青年掠过身旁。我不评判自己或他人,按自己的节奏前行。人人皆有极限与偏好。如同多数重要事务,九成关键在于坚持现身。
我发现尴尬转瞬即逝,收益远胜微末羞耻。正如1968年某慢跑者告诉《纽约时报》:"起初你觉得人人都在盯你——确实如此。不久便沉醉其中,不再在意。"对慢跑的嘲弄最终与嘲笑者一同消逝。
格里说:"不是每个我想共进午餐的人都愿意赴约。他们不喜欢我,觉得我烦人。无所谓。"拒绝不会阻挡他,他建议道:"付诸行动。走出舒适区。保持开放。加入俱乐部。参加新书发布会。向陌生人问好并询问近况。人们总是对关注他们的人产生兴趣。"
最后这点似是格里成功的关键。很难不喜欢那些欣赏你陪伴的人。
2016年英国政府成立为期一年的孤独问题委员会。其报告坦言:政府能做的有限。孤独常似难以控制的模糊力量,是社会失序的征兆,超出个人影响范围。
主要解决方案在于男性像对待健身那样主导社交生活。健身房挤满锻炼的男性,因为他们深知这带来健康、魅力与快乐。同理,应对孤独需要像格里那样进行有意识的社交努力。孤独并非无解,只需认真对待。
若你正感孤独,可曾付出努力?可曾真正尝试?兄弟,你究竟有没有努力交朋友?
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受85岁长者智慧启发,关于拓展社交圈的实用指南:
基础篇
1 从格里身上学到的最重要启示?
交友能力源于真诚的好奇心、持久行动力与主动姿态,与年龄无关
2 社交场合拘谨如何破冰?
从细微处着手:每次专注接触一人。不必刻意风趣,重在展现兴趣。从"今天过得如何"开始,真诚倾听回应
3 成年人真能结交新朋友?
当然。格里证明友谊不限于校园职场。通过共同活动、爱好与开放心态完全能建立新联结
心态篇
4 丰富社交生活有何益处?
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获得情感支持、改善身心健康
5 如何克服被拒绝的恐惧?
并非每次互动都能成就友谊,这很正常。视作练习,拒绝不反映个人价值,仅说明缘分未到
6 交友最重要的品质?
持久性。无需隆重仪式,定期出现在咖啡馆、读书会、社区花园等场所,让友善面孔被熟悉
实践篇
7 本周可尝试的具体步骤?
选定本地定期活动并承诺参与两次(知识竞答、徒步小组、志愿活动)。目标非即刻交友,而是成为熟悉面孔
8 如何将熟人发展为朋友?
效仿格里发出轻松邀约。数次交谈后说:"我要去新开的烘焙店看看,一起吗?"或"我常在这个公园散步,要加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