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告指控缅甸军政府正在使用欧洲技术实施无人机袭击。

一份报告指控缅甸军政府正在使用欧洲技术实施无人机袭击。

新研究揭露,缅甸军方正在使用欧洲先进技术为其无人机编队提供防护,同时实施暴力空袭。这引发国际社会对军政府实施更严厉制裁的呼声。

武装冲突研究机构(CAR)报告发现,遭广泛谴责无差别袭击平民的缅甸军方,通过一家中国公司获得了欧洲制造的"抗干扰"技术。研究者在东部克耶邦记录到坠毁的军用无人机配备精密导航模块,可防止信号干扰。类似技术在西部钦邦亦有发现。

CAR指出缅甸军方正通过加装武器投放装置改造这些无人机,将其变为武装飞行器。

自2021年政变以来,缅甸持续陷入冲突,反军政府力量与少数民族武装已控制大片边境地区。过去一年中,军政府大举投资无人机技术以对抗有效使用此类武器的反对派。冲突监测数据显示,缅甸当前无人机相关事件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乌克兰和俄罗斯。

欧盟自1990年代起对缅实施武器禁运,2018年因军方迫害罗兴亚人等少数族群扩大制裁,2021年政变后进一步加码。但活动人士认为制裁仍不足够,且欧盟成员国执行力度参差不齐。

缅甸正义组织发言人Yadanar Maung表示对CAR发现毫不意外,并列举军政府过往获取通讯设备、间谍软件、无人机部件及海军技术的案例。她呼吁欧盟加强制裁,切断军方资金、武器及航空燃油渠道。

CAR研究主管Robert Hunter Perkins指出,无人机作战因技术迭代迅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商用无人机技术已超越监管体系,导致执法困难。

CAR报告未披露抗干扰技术的制造商及所属欧洲国家。生产商声明已尽一切努力防止产品滥用。该产品虽属敏感物资,但未被归类为军用或军民两用物品,故不受出口管制。

2023年3月,制造商将产品发往中国授权经销商。该经销商后将其纳入更大批货件,发往另一家无人机组件组装公司。至2024年3月,这批货物被转售至中缅边境贸易重镇瑞丽的某公司。

无证据表明经销商或组装方存在违法行为。但研究者指出,终端买家所在地毗邻冲突升级区域,本应引发警觉。

Perkins强调利用冲突地区实地调研发现预警信号、通知制造商及防范后续转移的重要性。

报告同时指出需持续监控以确保制裁效力。